釉上彩的形成和发展
——以粉彩为例
2021-12-02汪凯
汪 凯
(景德镇市名建画院,景德镇市,333000)
1 釉上彩概述
釉上彩是陶瓷绘画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这种装饰技法是利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经过高温烧制的釉面上进行彩绘,最后再经过入窑二次烧制固化彩料的装饰技法。釉上彩的种类繁多,例如宋代创烧的红绿彩;元代烧造的珐华彩;明代创烧的古彩(五彩)和斗彩;清代所烧制的珐琅彩、粉彩以及新彩。釉上彩的色料经过烧制在釉面上会有些许凸起,用手很容易感受得到。其较之于釉下彩,在色彩的表面不会覆盖一层透明釉,所以整体的光亮度稍显逊色,而且长时间使用色料也会受到磨损变色。但是釉上彩由于是直接将图案绘制于釉面上,其最大的特色是颜色丰富,发色稳定,呈色鲜艳,绘制技法简单,容易掌握,图案表现力强,很容易表现出创作者所需表达的艺术效果。
2 釉上彩种类
2.1 红绿彩
创烧于宋代磁州窑。其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釉上彩瓷,也是第一个采用毛笔绘制的釉上彩瓷。红绿彩有红、黄、绿、金、银几种颜色,其较之于单色釉瓷器颜色更为丰富。釉上彩的艺术特色是发色稳定,呈色热烈、喜庆,构图完整,图案清晰。红绿彩就现存的器物可以得知,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器皿居多,如盘、罐、杯、瓶、盆、盒等。红绿彩的文化内涵符合世俗中“大雅”的审美情趣,其喜庆的色彩搭贴近民间韵味,很好的诠释了世人对吉祥、美好的追求。红绿彩的出现开创了釉上彩的先河,绘画风格也多取自民间质朴的生活,更加为后来的五彩奠定了基础。
2.2 珐华彩
创烧于元代兴盛于明朝中期,其是釉上彩的一种。创作技法是在单色釉上进行绘画填彩,采用青、蓝、紫色为主,以绿、白、黄色为辅。然后在釉面上采用“堆花立粉”的技法做出轮廓,入窑高温初烧。最后再这个基础上,填彩入窑低温复烧。珐华彩的技法融合了釉上彩技法以及雕塑技法,是一种综合装饰的制作形式。其艺术特色是立体感强,发色浓烈,呈色丰富热闹,瓷器晶莹温润犹如宝石。由于其是北方窑口创烧,所以在文化内涵上多体现出北方独有的粗犷、豪迈和热情的民族情节。
图1 当代山水瓷画
2.3 古彩
又称“五彩”、“硬彩”,创烧于明代,兴盛于清康熙年间。古彩是以红、黄、蓝、绿、紫等玻璃质感彩料作为主要颜色。在创作是先用生料、矾红单线勾勒出线条,再水料填色,最后烧制。古彩以点、线、面的构成形式为主,其对线条有极高的要求,常以铁画银钩来形容,油料凸起的质感,给人以遒劲、厚重的感觉。古彩的艺术特点鲜明,其色料经过烧制后,具有一定厚度,有玻璃质感,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夸张概括,整体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五彩发展至康熙年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由于珐琅彩和粉彩的出现,逐渐开始势弱了。
2.4 斗彩
创烧于明朝,在成化年间备受推崇。其创作技法是首先通过釉下青花绘制初步图形,经过1300 度左右高温烧制。然后在用五彩进行填补剩余色彩,经过800 度左右烘烤完成。斗彩瓷的艺术特点是综合了釉下青花瓷以及釉上五彩瓷的综合装饰形式,在装饰上艳而不俗,用色巧妙,对比自然更加符合自然与生活。
2.5 珐琅彩
创烧于康熙时期。由于这个时期清朝国力的强盛,不少西方的使节前来朝圣,也随之带来了西方工业的产物,其中就有康熙喜欢的铜胎珐琅。随即命清宫造办处研究珐琅与瓷器的结合,于是出现了珐琅彩。由于其是清皇宫御用的瓷器,在制瓷与装饰上不计工本,所以在彩瓷当中最为精美。由于康熙帝对珐琅瓷的偏爱,也影响到了雍正与乾隆,乾隆时期的珐琅彩更是将工艺做到了极致。珐琅彩最大的特点就是设色丰富,同一器物可出现多达十余种色彩。且其表面拥有玻璃质感反光,十分大气美观。
2.6 粉彩
又称为“软彩”。粉彩绘画技法分为两种:粉彩陶瓷填色技法和绘画技法,粉彩是在已经施釉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入窑经过二次烘烤而形成的。先用珠明料勾线,再以含砷颜色作为粉底,再用干净的毛笔将颜色进行晕开,使得图案的颜色由明到暗的渐渐过度,让画面更加有层次感,在含砷的乳浊作用下产生粉化效果。因为颜色的量不一样,产生出来的粉化颜色深浅也不一样,展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粉彩不同于珐琅彩,其在民窑中也有烧制,风格也是洒脱随性,其实唯一可以媲美珐琅彩的釉上彩绘。这种装饰风格给人带来柔和感,粉彩简单率直、富贵豪华、浓笔艳抹而别具一格。但随着清朝政府的衰败,粉彩一度也非常低迷,直至民国时期新粉彩的出现,又将粉彩重新推向了辉煌。
2.7 新彩
18 世纪西方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影响了陶瓷的发展。这些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釉上彩色料传入中国,新彩就是其中之一。新彩由于颜料基本都含有低温溶剂,所以可以直接绘制于瓷器釉面且烧制后不会脱落。工艺的简化,使得许多艺术家开始进行尝试,极大推动了新彩的发展。新彩颜色色相丰富、发色稳定,具有直观性。新彩工艺不仅颜色丰富多彩,格调新颖、花纹生动,工艺形式也得到艺术界的认可。
3 粉彩的发展
3.1 粉彩的初创——康熙年间
3.1.1 政治原因
清朝政府统治中国,直到康熙时期才得以稳固。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景德镇的制瓷业也随之活跃起来。康熙潜心研究汉文化,并善于引进和采用西洋先进的科技和工艺,使社会各界都取得巨大的进步,粉彩瓷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加之清王朝正式废除了匠籍制,且采取了“官搭民烧”制,普遍提高了民窑的烧造技术,客观上有利于瓷工们吸收各窑口的制瓷技术。加之官窑制瓷不计工本,一味追求质量和精美的因素,对粉彩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3.1.2 受五彩瓷和珐琅彩的影响
图2 当代山水瓷画
康熙五彩在当时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其笔法雄健挺拔,色彩浓烈,对比强烈,特别的装饰手法独树一帜。而粉彩在继承了五彩的部分作画方法外,还创新了一些新的色彩。它有近似五彩的透明色,也有不透明色以及作为洗染的“净颜色”。康熙皇帝对西方工艺美术倍感兴趣,特别是铜胎画珐琅,并成功的烧造出珐琅彩。珐琅彩含砷,对粉彩起到重要启示。在含砷的白信石中掺入铅熔块玻璃粉等溶剂,制成一种白色粉末,烧成之后呈乳白色玻璃状,后称之为“玻璃白”。粉彩的技法正是用玻璃白打底,渲染出由浓至淡的立体效果。粉彩从此形成了粉润柔和、色彩绚烂的画风。而且初代的粉彩无论是画风,还是纹饰甚至款式都是对珐琅彩的模仿。
3.1.3 受文化和艺术因素影响
清代皇帝扶植“四王”画派成为画坛正统,他们以摹古为主旨,讲究笔墨趣味,功力深厚。他们的画风无疑也影响到陶瓷的装饰。陶瓷粉装饰也从原来的单线平涂,改为玻璃白填彩法,这是陶瓷装饰的一大进步。粉彩除了吸收五彩勾线平填的技法外,还受到国画洗染的影响。借助色料中玻璃白的加入,形成一些列深浅不一的色调来。
3.2 粉彩的高峰时期——雍正、乾隆年间
雍正时期,粉彩得到极大的发展,无论是制瓷技术、彩绘方式、绘画水平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一时期不仅大量实用玻璃白,以及在玻璃白上渲染彩料的技法也日趋成熟。以及接色法的出现,即将两种不同颜色填于同一纹饰中,并过渡自然均匀。也使得雍正粉彩呈现出粉润典雅、颜色丰富的效果。雍正年间,督陶官年希尧悉心研究西洋画法三十余年,写成我国第一部透视学专著《视学精蕴》。这些透视法,对景德镇陶瓷艺术装饰产生了直接影响,使得粉彩纹饰开始注重写实。而后素描写生技法也运用到陶瓷装饰之中,使得粉彩在表现人物、翎毛、花卉时出现了阴阳背向的主体感,使得表现对象更加栩栩如生。乾隆时期的粉彩工艺手法日趋完善,其装饰形式繁多,先后出现了色底开光、锦边开光、锦地开光等。乾隆时期粉彩色调极为丰富,装饰手法繁多,工艺精良,是粉彩发展的鼎盛时期。
3.3 粉彩的衰败时期——清中、晚期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之后,粉彩瓷开始走向衰落。乾隆后期的朝代基本上延续着前朝的风格,在产量和质量上都有所减退。在装饰形式上,还是多以开光为主,万花堆和百花图等装饰器物也很突出。而清朝晚期,收到鸦片战争的影响,清朝国力衰败,社会经济每况愈下,制瓷业也跟着进入低谷,粉彩瓷几无建树。
3.4 新粉彩的出现与发展——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时期,浅绛彩大行其道,工艺上的简化使得绘制者独立完成成为可能。一大批诗书画素养较高的画家、文人纷纷参与浅绛彩的绘制,迅速提高了浅绛彩的水平。但是浅绛彩由于彩料的天然缺陷,颜色极易腐蚀磨损,进入民国后慢慢被淘汰。但是浅绛彩却在中国陶瓷装饰历史上意义深远,不仅确立了中国画的装饰形式,而且给后来的“新粉彩”指明了方向。新粉彩是运用传统的粉彩彩料,继承浅绛彩的绘画技艺,采用中国绘画的装饰形式。拜托了传统粉彩的拘谨,又不像浅绛彩粗略的工艺。其呈现出色彩绚烂、风格新颖、装饰效果惊艳的特点,很快被流传开来。并且此时涌现出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众多优秀陶瓷艺术家,将新粉彩推向新的高度。他们以瓷代纸,把陶瓷装饰真正便成了瓷上绘画,以绘画审美意识取代陶瓷装饰审美意识,形成为画论的观点,排斥陶瓷艺术对工艺美的追求。
3.5 新时代的粉彩——新中国成立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极为重视振兴陶瓷文化,粉彩瓷艺术也收益其中。20 世纪5、60 年代的粉彩题材一改往日才子佳人、仙道神佛的题材,开始走近现实生活,师造化、融古今,创作出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粉彩作品。随着当今国家繁荣富强,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当代的粉彩也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勇于创新,不管是在装饰技法上还是材料运用上,都将粉彩工艺推向了极高的水平。
4 结论
釉上彩的绘画形式多种多样,以其颜色丰富,呈色稳定,图案表现力强著称。从红绿彩到古彩、珐琅彩、粉彩和新彩等,每一种装饰技法都有它各自的特点。当代的釉上彩应该学会结合各个彩类的特点,融合其他不同风格的装饰方式,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釉上彩作品。粉彩是釉上陶瓷装饰中的一种,其从康熙开始创烧,历经雍正、乾隆时期的高峰期,直至当代粉彩一直是陶瓷装饰中重要的装饰技法。粉彩颜色粉润柔和,装饰形式多样,表现形式丰富,是一门极具艺术特色的陶瓷装饰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