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治时期日本音乐教育近代化改革研究①

2021-12-02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关键词:新式唱歌乐器

石 嘉(江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袁建军(江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明治时期,日本音乐教育推行近代化改革,其历史背景和改革动因大致有三点:一是日本举国向西方学习、实行变法维新,日本教育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政府积极支持新式音乐教育的发展,文部省成立音乐取调掛,以及后来的东京音乐学校,极大地推动了日本近代音乐教育的转型与发展。二是新式音乐教育本身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实为德育的重要教学科目,而且可以培养国民爱国情感、振奋国民精神,“对于国民教育的发达有着莫大的关联”,[1]日本官方、民间遂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接、发展这一新学科。三是明治前期日本已经涌现一批新式音乐教育家和知识分子,他们极力主张引进西洋音乐教育制度和理念,并且投身于新式音乐教育事业、掀起音乐界大革命。譬如伊泽修二主张折中东西洋音乐、培养人才、创办音乐学校,以振兴日本国乐;[2]田边尚雄提出学校音乐必须实行“文艺复兴”,而且应效仿美国音乐教育制度;[3]铃木米次郎试图通过发展新式音乐教育,来提升日本的道德教育和国民教育成效。[4]国内学者如今已经关注日本音乐教育改革问题,然分析其研究成果,尚未充分挖掘利用明治时期日本音乐档案资料,未能厘清日本近代音乐教育改革过程,对其改革结果及影响的评述语焉不详。②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可参见:鲁松龄.日本输入西洋音乐三部曲——锁国、开放与反思[J].音乐研究,1987(3);周显宝.日本明治时代的改革与中国清末民初的改良[J].中国音乐学,1996(2);李晓天.当代日本音乐教育及其启示[J].戏曲艺术,2005(4);汪洋.中日维新时期的音乐教育观比较[J].中国音乐学,2009(4).有鉴于此,本文在翻译、整理日本档案的基础上,试论述明治时期日本音乐教育改革内容,并对其改革结果及影响进行客观评述。

一、培养新式音乐教师

1879年10月,日本文部省成立“音乐取调掛”(音乐调查机构),任命伊泽修二为负责人。伊泽修二早年留学美国,师从著名音乐教育家梅森,曾担任东京音乐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日本新式音乐教育的开拓者。[5]伊泽修二以“创造折中东西音乐之新音乐”为己任,积极引进欧美新式音乐教育理念,先后聘请美国音乐教师梅森、德国音乐教师埃克特担任管弦乐教习。音乐取调掛成立目的:一是招收音乐讲习生,教授音乐专门知识,将来从事音乐教育或研究事业;二是临时教授东京师范学校及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唱歌、筝、风琴等,将来担任小学以下的音乐教师。[6]音乐取调掛起初仅招收接收过普通教育、品行端正、身体健康之男学生,所开课程有修身、唱歌、洋琴、风琴、筝、胡弓、专门乐器、和声乐、音乐史及音乐教授法等,修业年限要求4年。1880年,音乐取调掛招收22名讲习生(含女生13人),1881年,招收12名讲习生,1882年招收7名讲习生,次年招收12名讲习生。[2]音乐取调掛招收学生规模有限,毕业人数更是少之又少,仅见1885年,3人毕业、1887年,14人毕业。[7]这从侧面反映出,早期日本人对新式音乐教育并不十分认同。对此,文部省采取鼓励政策,比如允许招收女学生、免除学费,并向陆军省申请免除其兵役,以扩大招生规模,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8]1880年,文部省委托音乐取调掛教授东京师范学校及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生,至1884年,两校共有485名学生接受唱歌教育。[2]两校音乐教学分八级,开设课程有音乐大意、数字练习、音阶练习、记谱法、移调法、旋律论、拍子、唱歌、风琴、筝、和声学大意等。音乐取调掛毕业生大多担任音乐教师或研究人员,个别转赴欧美留学,为日本培养了一批新式音乐人才,也为后来创办东京音乐学校奠定了基础。1885年,音乐取调掛改名为音乐取调所,1887年,改建为东京音乐学校,日本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9]

1887年10月,音乐取调掛正式改名为东京音乐学校。次年1月,文部省任命伊泽修二担任校长。东京音乐学校初设预科和本科,本科又分为师范部和专修部,预科修学年限为1年,本科师范部修学年限为2年,本科专修部修学年限为3年。预科开设课程有伦理、唱歌、洋琴、音乐论、文学、英语、体操和舞蹈;本科师范部开设课程有伦理、声乐、器乐(风琴、小提琴和筝)、音乐论、音乐史、文学、英语、歌育、体操和舞蹈;本科专修部开设课程有伦理、声乐(独唱与合唱)、器乐(洋琴、风琴、小提琴、中提琴、角号等)、和声乐、音乐论、音乐史、文学、外国语、教育、体操及舞蹈。[10]对比音乐取调掛,东京音乐学校课程更为完备,增加了音乐教育、文学、外语、体操及舞蹈课程,音乐理论和实践教学得以提升,而且专门开设外语课程,以便学生学习欧美音乐知识。1893年,东京音乐学校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合并,直到1899年再次独立,这段时间被称为“低谷期”,学校规则变动频繁,如1894年,增设小学唱歌讲习科,为培养小学唱歌教员提供适当的音乐讲习。[11]1900年,东京音乐学校废除旧学科,设置预科、本科、研究科、师范科及选科,其中本科分为声乐部、器乐部及乐歌部,师范科分为甲种和乙种,甲种师范科毕业生负有从事音乐相关教职之义务。[11]东京音乐学校还积极聘请欧美音乐教师,以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引进西方最新音乐教育理念。1889年,东京音乐学校聘用2名奥地利音乐教师,1902年,聘用1名德国音乐教师,1908年,又聘用2名美国音乐教师和3名德国音乐教师。[12]

东京音乐学校招收学生,体格上要求身体健康,学历上要求高等小学毕业或同等学历以上者,专业上要求唱歌集初编卒业以上者,英语上要求通晓作文、读法、文法之类。东京音乐学校还设有选科和研究科。选科是学生从洋琴、风琴、小提琴、唱歌中选修1—3门课,选科生不论男女,年满9岁,具备所选科目的修学能力,与正科生接受相同的课业和考试,修学年限为1年,须缴纳学费。研究科是为专修部毕业生进一步研究音乐学术所设科目,属于高等音乐教育水平,学费上给予一定补助,研究生的研究期限为2年,毕业后可推荐担任本校教师。[11]对于技艺优等、品行善良的本科学生,学校认定其为优待生,优待生负有出席、演奏学校公开的音乐演奏会及音乐演习会之义务。东京音乐学校培养出一批新式音乐人才,补充了音乐师资力量,1891年,该校各科毕业人数为11人,1895年毕业人数为16人,1901年,毕业人数增至29人,1905年,毕业人数升至62人,1910年,毕业人数为74人,1912年,毕业人数为75人,毕业人数几乎每年都在增加。[13]东京音乐学校毕业生大多献身于音乐教育,大正以前在各类学校担任音乐教师者超过毕业生总数的60%,其他尚有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以便继续从事音乐教育或研究。

明治后期,日本音乐家创办私立音乐学校,音乐人才培养数量增加。1903年9月,山田源一郎在东京神田区锦町创办女子音乐学校,致力于音乐学生之教育、音乐文化之开发,昭和以后该校迁至东京中野区,并改称日本音乐学校。1907年5月,铃木米次郎在东京神田区裹猿乐町开设东洋音乐学校,培养大批音乐学生,绝大多数活跃于乐坛和教坛。[14]山田源一郎原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师、明治时期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曾编写大量音乐著作,作品总数超过2000部。[15]铃木米次郎毕业于东京音乐学校,不仅创办音乐学校、撰写音乐大量教材,还关心中国音乐的近代化,帮助和指导中国留日音乐学生。[16]此外,日本音乐家还创办东京音乐院、女子音乐体操学校等私立音乐学校,这些学校亦培养出大批音乐人才,为日本音乐教育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

二、编译新式音乐教材

1872年,日本政府仿效欧美国家颁布新学制,规定在小学教学科目中增加唱歌,在中学教学科目中增加奏乐。[17]然而当时缺乏音乐教师、教材及乐器,国民在思想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新式音乐教育发展缓慢。鉴于此,日本音乐教育机构、音乐教育家开始翻译、编写新式音乐教材,以便推广、普及新式音乐教育。

(一)翻译西方音乐教材

明治中后期,文部省组织音乐专家翻译、发行一批音乐教材或音乐理论书籍。1882年,文部省刊行《唱歌掛图初编》《唱歌掛图续编》,系梅森就职音乐取调掛时模仿、翻译英语唱歌掛图而编成,起初示范音程与音阶图,之后用图解展示音符、休止符等西方基础音乐知识,最后选译、刊载简单的歌曲。[18]1883年,文部省发行《音乐问答》,泷村小太郎译自Jousse原著,主要讲述音符及谱号、键盘、音符种类及其比例、休止符、音程、音阶制作、拍子、调及其调式、指法、变调、谱号、洋琴演奏等音乐知识。[19]同年,文部省委派神津元翻译英国人Callcott原著《基础乐理》,分为乐谱论、旋律论、和声论、拍子论等四大部分,引用大量新式音乐术语。[20]明治时期流行的音乐术语基本出自《音乐问答》《乐典》这两本译著,从中亦可窥见先贤如何苦心创造妥当的译语。[18]1884年,文部省委派内田弥一翻译美国音乐教育家梅森的《音乐指南》,该书凝聚了梅森二十余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并且参考音乐取调掛编写的《唱歌初编》《唱歌第二编》《唱歌第三编》,主要适用于小学教师教授小学生单音唱歌,重点讲述音乐教授法,涉及长短音、小节区分法、音阶、谱表、六音、唱符、音阶三音度、音阶六音度、拍子、转唱、连结、初始五音度、三部轮唱、唱歌、实地练习、杂课练习等内容,该书被誉为日本音乐教育黎明期的贵重书籍。[21]

日本音乐教育家亦翻译大批西方音乐书籍,内田弥一、山田源一郎、铃木米次郎等人堪称代表。内田弥一是日本早期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翻译家,历来研究西学,尤其是西方音乐。1883年,内田弥一翻译梅森的《音乐捷径》,属于音乐速成教材,该书网罗最新唱歌教授法,旨在提升音乐教师的唱歌技艺,适用于教授8—12岁的学生第二学期课程,讲授内容有八音上下顺唱、依据数字理解发音长短、依据数字区分小节、音阶第一音至第五音转唱、调名及调号、音符及休止符、谱表线名称。[22]1889年,东仪季治翻译美国音乐教育家路西斯的《小学唱歌教授法》,讲授音符、拍子、小节、拍节、调子、平直线、轮唱、连结、休止符、谱表等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初等音乐教学。[23]1890年,内田弥一又翻译《音乐阶梯》,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乐谱和记谱法,乐谱包括音符与休止符、谱表、谱表与音符、变音符号、拍子与拍号、装饰与方法、音符及其休止符的适用、附点音符、切分声、拍子,记谱法包括谱表纸、执笔法、用笔、音符、符尾、休止符、谱号、音符重记法、连结、正误法等内容。[24]1892年,日本音乐理论家铃木米次郎翻译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奥什雷的《新编音乐理论》,作为学校音乐理论教科书,全书分为五章,即乐谱、音度、音程及音阶、口调及拍子、谱号,并附有大量常见的应用试验问题。[25]1894年,山田源一郎与白井规矩郎合译美国音乐家巴罗的《普通音乐教科书》,作为一般中等音乐教育的教科书。该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普通理论、风琴演奏法和教授法,其中普通理论包括音名及谱表、音符及休止符的长度、拍子、洋琴风琴演奏方法、变化音、使用普通的各种谱号、音程、调号、音阶的构成、使用各种谱号、指示乐曲进行的普通科语,风琴演奏法包括一般的演奏、练习上注意的规则、手指及手腕的位置、唱歌及奏乐的规则,教授法包括音符、强弱的符号、低音及其加线、上层音阶、听音法、练习问题。[26]明治时期翻译的音乐教材,不仅有助于传播西方音乐知识,而且推动了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本土音乐家编写新式教材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编写新式音乐教材

编写新式音乐教材是日本音乐近代化的重要途径,起初日本官方教育机构发挥主导作用。音乐取调掛相继编写《小学唱歌集初编》《小学唱歌集第二编》《小学唱歌集第三编》。音乐取调掛成立后,广邀国内音乐教育家,聘请美国著名的音乐教师,经过多方探究,在日本固有音律的基础上,取美国音乐之长补其短,编写适用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材,然后在东京师范学校、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试用,最终挑选出《君之代》《天津日嗣》《白莲白菊》《招魂祭》等数十首歌曲,编成《小学唱歌集》。[27]从选录歌曲可见,日本音乐教育改革并不彻底,许多歌曲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甚至保留封建残余思想,尽管美国音乐教育家参与了本次教材汇编工作。1887年,音乐取调掛又编写《幼稚园唱歌集》,适用于幼儿园儿童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幼德、开发幼智。该教材收录《儿童》《大原女》《川濑之千岛》《我大君》等29首歌曲,其特点在于注意拍子的徐缓和调子的高低,不失活泼轻快的精神,同时陶冶儿童性情。[28]1888年,音乐取调掛编写《箏曲集》,选录《姬松》《樱》《花竞》等日本优良旧筝曲,并对其歌词进行改良,摒弃粗鄙庸俗、保持高雅纯正,不失筝曲本来之性质。[29]东京音乐学校亦编有新式音乐教材,如1889年,编写《中等唱歌集》,收录《君之代》《纪元节》《天长节》等18首歌曲,适用于中等音乐教学。[30]东京音乐学校还出版大量音乐教材,诸如《幼稚园唱歌集》《小学唱歌集》(3编)《小学唱歌掛图》(3编)《音乐指南》《音乐问答》《乐典》《筝曲集》(上下卷)。[30]明治后期,东京音乐学校设置邦乐调查掛、唱歌编篡掛及乐语调查掛等机构,分别负责调查及保存日本音乐、编篡唱歌集、调查音乐相关用语,继承传统音乐的同时,推广欧美新式音乐教育。[31]此外,其他音乐团体协会也编有新式音乐教材,如教育音乐讲习会编篡《新编教育唱歌集》(3集),按照歌曲难易度和教学水平收录数十首歌曲,适用于初等、中等音乐教学;[32]共益商社编写《唱歌教科书》(4卷),其中第一、二卷适用于高等小学四学年的音乐课程,第三、四卷适用于中等学校及高等女学校音乐教学。[33]渥美郡教员协会编写《唱歌集》,适用于初级小学、高等小学音乐教学。[34]

明治二十年(1887)以后,民间开始刊行唱歌集,一方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逐渐认识唱歌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音乐家辈出,编写音乐书籍的群体出现。[18]起初,日本音乐家主要编写初等音乐教材,其代表有真锅定造编《幼稚园唱歌集》、内田鹤吉编《小学新撰唱歌》、原田砂平编《新撰小学唱歌集》、村松熊太郎编《新撰儿童游戏之唱歌》、川贞清编《小学生运动唱歌》、中村安太郎编《小学适用唱歌集》、村冈留次郎编《小学唱歌集》、伊泽修二编《小学唱歌》、横川镣之助编《寻常高等小学唱歌新教授法》、远藤半平编《小学生徒修身唱歌》、松冈钢一郎编《小学校唱歌科教授法》、石原和三郎编《小学唱歌集注解》、元桥义敦编《小学校唱歌教授法》、石原重雄编《新撰小学唱歌教授法》、泷泽峰松编《新编高等小学唱歌教科书:女子之部》、目贺田万世吉编《小学读本唱歌》、新清次郎编《小学校唱歌教授法》、安达音治编《高等小学唱歌》、旗野士良编《小学唱歌集评释》、天谷秀编《小学唱歌新教授法》等。[35]明治后期,日本音乐家开始编写中等音乐教材。1901年,文部省修改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唱歌为中等学校必修科目。然而,此时日本中等音乐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等音乐教材和教师严重不足,相关教材仅见奥好义编《新编中等唱歌》、高井德造编《中等教育教科用乐典》、山田源一郎编《中等教育唱歌集》、田村虎藏编《中学唱歌:教科统合》(3卷)。“尽管文部省要求各中学开设音乐课程、发展中等音乐教育,然而历经十年至今,其实际情形是全国只有极少数中学开设音乐课程,大多学校未能实行。”[36]

三、改良传统乐器

改良传统乐器是明治时期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改革办法是学习、引进欧美新式乐器,然后改良日本传统乐器,试制新式乐器。日本起初主要从国外购买新式乐器及乐谱,如1876年,陆军省委托驻法公使在法国巴黎购进一批乐器、音乐教材、乐谱以组建新式军乐队,总计耗资3376法郎。[37]日本政府鼓励国外乐师在日本举办演奏会,1907年,德国扬琴演奏家在横滨、东京举办巡回演奏会,日本海关对其携带的大扬琴实行免税政策,以便欧美新式乐器及其相关音乐知识的输入和推广。[38]音乐取调掛成立后,开始着手乐器试制改造、仿制之事,以及研究学校教学所用乐器适当与否之事。1880—1882年,音乐取调掛引进国外乐器制造机械和制造方法,先后试制风琴、小提琴、胡弓、月琴等乐器。[2]音乐取调掛还将引进或试制的新式乐器推广到学校试用,调查各种乐器的优劣之处、适当与否,然后选择、推广优良乐器,并且研究、编写新式乐谱及其他相关教材,方便师生使用新式乐器。[2]东京音乐学校成立后,设置乐器掛,专门负责引进购买新式乐器、整理鉴定乐器、修理保存乐器及其他相关事宜。[39]日本政府还奖励乐器的发明创造,如1888年,留德学生田中正平发明小扬琴的转音装置,受到德国皇帝、皇后的亲自接见,之后日本天皇亦赏赐1000元奖励其发明。[40]

为推广使用新式乐器,日本音乐教育家编写专门的乐器教材。四灶讷治编《乐器使用法》,介绍扬琴、风琴、小提琴等的演奏方法和技巧。[41]其后,四灶讷治又编写《管属乐器自学之友》,介绍英法银笛、手风琴、横笛、短号等乐器的使用方法。[42]中岛吉太郎编《琴与笛》,介绍风琴、钢琴、手风琴、小提琴、银笛、明笛、竹笛、横笛等乐器的使用方法。[43]前田久八的《洋乐指导手册》,其中器乐篇主要介绍乐器的种类,诸如风琴、小提琴、钢琴的由来、种类、构造及其演奏方法。[44]此外,日本音乐教育家将欧美乐器及其理论知识与本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编写专门的曲谱。著尾竹轩的《手风琴自学指南》,引进西方乐谱之法,介绍德国手风琴演奏方法,收录唱歌、军歌、洋曲、清乐、俗曲及筝曲曲谱。[45]后藤露溪在参考西方音乐理论的基础上编写《银笛自学指南》,不仅详细介绍银笛使用方法,而且收录俗曲、唱歌、军歌、清乐、剑舞诗等曲谱,以现代乐器演奏传统歌曲,该书被誉为银笛自学专书之嚆矢。[46]野田山人的《口琴自学》,不仅介绍口琴的种类、吹奏法、音符符号、音阶、音谱,还收录唱歌、军歌、洋曲、俗曲等曲谱。[47]福岛琢郎的《小提琴自学之友》,介绍小提琴结构名称、演奏方法、演奏者姿势、乐谱和乐器、小提琴调弦等知识。[48]其他尚有《音乐纲要》《音乐理论》《风琴自学》《途径小提琴指南》《寻常小学唱歌伴奏乐谱》等音乐理论及器乐曲集,此类音乐著作的不断刊出,显示了音乐界的进步。[18]

举办音乐演奏会,亦是宣传、推广新式乐器的有效途径。1886年,锅岛直大、伊泽修二等人成立大日本音乐会,广邀上流人士和外国人入会,每年举行两次音乐演奏会,并组织唱歌和西洋乐器的练习。[18]1898年,上原六四郎等人成立明治音乐会,不仅编写音乐教材《学校唱歌》(上下卷),而且深入各地演奏西洋音乐。[49]1910年,东京地区音乐人士成立爱乐协会,同年举行第一次音乐演奏会。[50]音乐取调掛、东京音乐学校每年均会组织师生举办音乐演奏会。1887年,音乐取调掛举行4次音乐会,其演奏节目主要有小提琴与钢琴合奏;钢琴与管弦乐;欧洲管弦乐;洋琴;筝、钢琴、洋琴合奏;洋琴连弹;筝、三弦、胡弓、尺八合奏、尺八连管独奏,以西洋新式乐器演奏为主,同时兼顾日本传统乐器。[51]东京音乐学校成立以后继续举办音乐会,1888年,举办1次音乐会,1889年,举办3次音乐会,1890年,举办2次音乐会,1898年,该校决定每年春季和秋季各举办1次演奏会。[39]东京音乐学校音乐会节目与音乐取调掛相似,新旧乐器演奏交替或同时进行,如1890年,演奏节目有洋琴、钢琴合奏;筝、三弦、胡弓、尺八合奏,洋琴伴奏;日本筝曲;小提琴、洋琴合弹;欧洲管弦乐合奏。明治后期,东京音乐学校音乐会节目更倾向于西洋乐器演奏,1905年,春季音乐会节目主要有合唱;管弦乐合奏;小提琴与管弦乐伴奏;独唱;钢琴与管弦乐伴奏;合唱与管弦乐合奏;管弦乐合奏与合唱。[39]日本音乐协会、学校定期举行音乐演奏会,可以说是新式音乐教育的继续和延伸,不仅可以推广、使用新式乐器,同时有助于传统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发展。

四、余论

明治时期,日本发展新式音乐教育有三大原因:一是幕末以来,日本与西方国家交流日渐频繁,包括洋乐在内的欧美文化艺术陆续传入日本,日本国民以惊异、好奇的心态迎接这一“舶来品”;二是明治五年(1872)10月,颁布学制,学校教学科目增加音乐唱歌,确保音乐在教育上的地位;三是文部省创设音乐取调掛,配备艺术的、教育的研究机关。[18]可以说,脱离明治维新这个大的历史背景,日本的音乐教育就无法实现近代化改革,正因为明治政府积极支持新式音乐教育的发展,并且培养了一批新式音乐教育家和知识分子,他们成为近代音乐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主动学习、吸收欧美音乐教育思想和制度,创办音乐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编译音乐教科书及其他音乐书籍,改良传统乐器、俗曲,日本传统音乐逐渐被西洋音乐压倒,音乐教育初步实现近代化,为以后新式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日本的新式音乐教育还影响到周边国家,尤以中国为代表。清末,中国士绅、留学生开始游学日本,丰子恺、沈心工、李叔同等均为杰出代表,他们学习日本新式音乐教育,积极翻译日本音乐教材和书籍,如沈心工翻译石原重雄的《小学唱歌教授法》;黄涵秋翻译川口章吾的《口琴吹奏法》;陈邦镇翻译铃木米次郎的《音乐学》;徐傅霖翻译田村虎藏《中学乐典教科书》;丰子恺翻译门马直卫的《音乐概论》、山根银二的《日本的音乐》及田边尚雄的《生活与音乐》。[52]与此同时,日本效法西洋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的先进经验及成果也传入中国,清末学堂竞相开设“乐歌课”,民国中小学及师范学校普及音乐课,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播下了种子。[16]

然而,日本音乐教育近代化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期间存在着一定缺陷与不足,其新式音乐教育更多在小学开展,尚未真正普及中高等学校,东京音乐学校规模亦是有限,而且始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抉择,难以“割舍”封建传统,甚至夹杂着封建残余思想。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政府开始利用音乐教育宣传效忠天皇、服务国家和军队,全国各地出现儿童唱军歌之狂潮,征讨军歌类教材出版数量陡增,出现所谓的“军歌时代”,其代表有小山作之助编《忠实勇武军歌集》、白井规矩郎编《新撰乐谱开战军歌》、饭尾次郎编《军歌:“支那”征伐》、石原贞坚编《征清军歌:忠君义勇》、菟道春千代编《征清爱国军歌》、秋水居士编《讨清军歌日本魂》,极力鼓吹忠君报国、殖民扩张思想,最后出现小学唱歌教材全为军歌之奇观、唱歌必唱军歌之景象,此种倾向在日俄战后再次抬头。[18]日本政府奖励军歌政策、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蔓延,使得日本音乐教育滑向另一个极端,对大正、昭和时期音乐教育发展起着消极影响,尤其昭和以后,音乐教育被纳入战时体制,更加强调国民精神总动员和战时社会总动员,成为服务和鼓吹侵略战争的重要工具,在军国主义道路上渐行渐远。

猜你喜欢

新式唱歌乐器
学乐器
遇见他们在唱歌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新式茶饮”,你爱了吗
大学生新式“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应用
乐器
唱歌猪
传统盛宴礼仪×新式古典设计
一只大狼想唱歌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