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菇发源地探秘(七)
——火爆矿冶解开了香菇砍花法形成之谜

2021-12-02梅盛龙徐金花张寿橙

食药用菌 2021年6期
关键词:干柴出菇孢子

梅盛龙 徐金花 张寿橙

我们带着大量疑问,将发生在龙庆景菇民区的“火爆法”采矿与香菇砍花法栽培联系起来,香菇砍花法的形成似乎顺理成章。

1 火爆法“干柴刚炭”消耗惊人

火爆法采矿、冶炼都须大量砍伐薪柴。洪咨夔(1176—1236)的《大冶赋》对火爆法采矿时的柴与炭燃烧有形象描述,如“裂火燃烧,使岩体脆解,斧鎚交加,把岩矿崩落” “爆裂骈石的带理,搜索跳跃的矿脉”,“干柴刚炭环绕四周,举火一如,烽燃城头” “惟烧爆得矿”等,指明采矿完全是以柴火将矿石烧爆再以斧鎚交加,使岩矿崩落,“干柴刚炭”其用量非常惊人。

《菽园杂记》有关于采铜法的描述:每烀铜一料,用矿二百五十箩,炭七百担,柴一千七百段,雇工八百余。用柴炭装叠烧两次,共六日六夜,烈火亘天夜,则山谷如昼。铜在矿中,既经烈火,皆成茱萸头,出于矿面。这个“茱萸头”是对岩石中炼出的铜液凝固后形态的形象称谓。各种金属包含于矿石之中,必须有很高的温度才能使其以液状流出。铜的熔点是1 081.5 ℃,沸点为2 595 ℃;银的熔点是962 ℃,沸点2 212 ℃,要使其充分熔出,仅达熔点温度是不够的。那时没有仪器测温,只能以炭火持续燃烧,甚至达六日六夜之久,而普通木炭,不是刚炭,无法达到所需的温度。

赵彦卫(1176—1236)在《云麓漫钞》卷二中记载了瑞应场采矿。瑞应场在福建省松溪县,松溪在宋代一度为龙泉所属的一个乡。“初场之左右,皆为林木,不二十年,去场四十里皆童山。场之四畔围以大山,虽盛夏,亦夹衣,日正中方见日光”。赵彦卫对松溪环境的描述,也代表了整个龙庆景地区或浙西南山地森林情况。没有阔叶林的优势,不可能形成如“虽盛夏、亦夹衣”的环境,而此等规模之林木,二十年砍了数百平方公里。采矿消耗量之大,可见一斑。

2 干柴与刚炭树种,与香菇适宜树种相同

龙庆景菇民区阔叶树由壳斗科的栲属、栎属、青冈属、栗属、水青冈属、石栎属,金缕梅科的枫香属、蕈树属、蚊母树属,桦木科的桤木属,杜英科的杜英属以及豆科的黄檀属等数以百计的树种组成。这些树种材质坚硬,分布面广,从低海拔至一千米以上海拔中高山均有分布,若于秋冬休眠期砍伐容易萌芽更新。

南方林区千百年来均以山上砍伐的杂柴为燃料,除自然淘汰如老死、风折等树木可随意使用外,山中树木自然地被分为“柴”与“树”。凡属于柴者,可供人砍伐作薪柴;凡树者,如各类经济林、防风林、用材林,竹、杉、松、柏、柿、榧、桐、柳等不可随意砍伐。

由于菇民绝对保密,对砍花栽培树种,非菇民根本无法知晓,香菇史料自宋代以来只有《菽园杂记》引用南宋《龙泉县志》何澹所写香蕈185 字中有所表述:“香蕈,惟深山至阴之处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榄木,名曰蕈樼。”干心木即鹅耳枥,橄榄木即山杜英。元代《王祯农书》“菌子”篇对香菇树种写了“楓楮栲等”,但具体树种仍不明确。直至民国十二年(1923)菇民叶耀庭,在所著《菇业备要》一书中,才将“菇树柴名”作为第五章,公开了菇民千百年来使用的19 个树种。他这一做法,引起三县菇民义愤,决定将该书烧毁,对叶本人亦予惩罚。而这19 个树种与火爆法采矿砍伐树种完全一致,且都是遵从“砍柴不砍树”的原则。

至于烧制“刚炭”树种,亦大有门道。用于木炭烧制的树种与一般薪柴不同。所谓“干柴刚炭”,柴必须干燥才能燃烧,而炭则需选用特硬质之树种。20世纪60年代,龙庆景地区有专业的供销社柴炭公司,办理对日本的木炭出口。据2008年《龙泉市林业志》“木炭经营”中记载:“1931年经温州出口日本木炭54万担,最高价每担四个银元……其中龙泉占30%,”木炭品种分乌冈炭、青炭、松炭、白炭、活性炭等6种。1978年龙泉出口量仍达4.05 万担。松树之炭,只能供打铁匠使用。乌冈炭用乌冈栎烧制,其火力最猛,这种乌冈栎只生长在岩山上,生长缓慢,砍后林地恢复难。要以柴炭的热量,烧爆矿石,没有这种硬质树种,是难以想象的。

叶耀庭所透露菇树,将其标定为“柴”而非“树”,十分重要。是树就不能砍,是柴都可砍。当然以后种香菇砍伐量大,仍然要交纳山价,订立契约。其所述19 个树种,完全是火爆采矿时所伐树种,这种吻合从侧面证明菇民之作为,均传承于坑民。至此,可以说当年菇民区的原始生态林是因火爆采矿被消耗殆尽,而非菇民种香菇所损害。

代代相传,掌握了对菇树种类的识别,在阔叶林中适宜栽培香菇的树种有二百多个,即使同一个树种,也知道树龄老的更会出菇,这是菇民最宝贵的栽培秘技,世代传承,除龙庆景菇民外,无人知晓。

3 薪柴截段、堆放,成了出菇场

活立木,连一朵香菇也长不出,一旦砍伐后成了死树,就成了香菇孢子定植的最优场所。人们很容易在倒木上看到各种蕈菌。林木砍伐并自然干燥后,方可用于烧爆矿石。火爆采矿过程漫长,几年、几十年不断地砍伐利用,极有利于菌类繁殖。虽然当时对砍伐与堆放方式没有记载,但南方山区对林木砍伐后无论作为燃料或用作建造房屋、锯成板料,除规定长度的原木不予截断外,均需截段以利搬运。南宋《龙泉县志》“采铜法”中写道:“烧制一料,需薪柴一千七百段。”此处的“段”如今龙泉本地仍在使用:截断树木,每段长约2 米,重约80 千克,若树干粗大,会更短一些,若细长,则数米处截断。火爆用的干柴,必须从砍倒处搬运至燃烧处,或烧炭的窑点。薪柴伐后须立即截断,若待自然干燥后再截,则材质硬度大增,非常难处理。

截段后堆放过程是让木段含水量迅速降低,便于燃烧。但对真菌来说,水分降低后树皮内形成层细胞死亡,极利于孢子定植与萌发。截断过程树皮会被刀斧砍伤或挫伤,这种伤口更易为孢子侵入。这个过程若发生在秋冬之交,气温20~25 ℃,阔叶树落叶后,空气中香菇孢子极易在这些木段伤疤砍口沉降定植。可以说,秋冬季火爆法采矿区砍柴截段并堆放的过程,正是香菇孢子沉降、定植、萌芽的过程。这个季节,漫山遍野的伐倒木是香菇孢子繁殖的试验场。

图1 伐倒木自然出菇

4 薪柴干燥,与菇树水分调节相同

薪柴砍伐后,如果将枝桠连叶整株放置,虽能快速干燥,但山场杂乱,无法作业。因此,既要快速减少水分,又要便于搬运和燃烧。菇树砍伐后,也需根据树种含水量采取措施,降低含水量至适宜程度,使孢子迅速定植。两者目标相同。加速干燥办法有多种,如枫树活立木含水量常达35%以上,任其自然降低水分,需经数月甚至二年以上。而除将倒木放于干燥场地外,经验丰富的菇民还会在树段侧面砍几个直径约为树段半径大小的口子,称为“放水口”,加速水分流失;也有留一些带叶的枝桠,使水分通过树枝叶加速流失,菇民称为“留抽水”。坑民与菇民的这些处置方式,甚至连操作称呼都完全一致。

被当作烧炭用柴的大量阔叶树被截断,满山堆放,有的已堆放一二年或数年之久,自然地就成为自然界各类大型真菌滋生繁殖的最佳场所。香菇作为一种木腐菌,其世代是从孢子至菌丝至子实体,而亚热带阔叶林条件非常适宜其孢子繁殖。但人们发现许多树种,如针叶树,含有精油和芳香物质的阔叶树,或伐后皮层极易翘起,或树龄短、极易失水成干柴的树种不适宜出菇。菇民从每年反复观察与对照中积累经验,形成了对香菇不同树种与产量关系的认知。

5 发现树皮被刀斧砍伤后,出菇更多

坑民们在对野生香菇的自然采集中,发现被刀斧砍伤的倒木出菇更多;有些皮层较薄的树种更易出菇,如红栲等伐后次年便能出菇;而皮层厚的一旦出菇,会更肥厚。刀斧砍伤皮层之深与浅、疏与密、斜与正,均与出菇有关。尤其是秋冬落叶后,伐倒木砍伤,最有利于出菇。那时人们对香菇因孢子弹射而传播并不理解,他们将孢子解释为“气”,只知道此山有“气”,一定有菇。而倒在通风、凉爽的山坡上的原木或段木,夏季未受太阳直晒,冬日未受北风直吹,即七分阴三分阳、空气清新,凡人觉着较舒适的地方,香菇也出得多。逐渐有人有意识地仿照这些条件操作,而收获更多的香菇。

他们还得到其他经验:树干伐倒后,如果不触地,容易变成干柴,必须触地才能吸收水分并出菇;倒木的地方好,头年出菇后,第二、三年还能再出菇,而半阴半阳是最佳场地。还有人发现,一些树种的老树和空心烂心树,出的菇更大更肥厚。这些现象都是自然形成的,久而久之,见得多操作多了,就成为了必然。这应该是砍花法种菇的初始萌芽阶段。

当然火爆采矿,伐木不分季节,如夏日炎炎,非香菇孢子弹射之时,就不可能生长香菇。但干燥后,这些同年砍倒之干柴,仍有可能受孢子或菌丝的传导而生长香菇。

对砍花法栽培香菇,仅仅依靠看不见摸不着的孢子,要掌握其栽培规律非常困难。20世纪30年代,龙泉李师颐将稀释后的新鲜孢子,用毛笔涂布于砍口上,仅有极少量出菇而失败。说明这一栽培方法,非菇民难以重复。

6 出现了采集、烘干、买卖香菇的坑户

香菇在亚热带地区阔叶林自然存在,何时成为食物,已无法追溯。但可以肯定地说,第一个以生命尝试香菇是否有毒的人,应该就是龙庆景菇民的先人——坑民。那满山遍野的伐倒木,是各种蕈菌孢子竞相繁衍的最好场所。加上浙西南山地,冬暖夏凉,一年四季雨量丰沛,年均温度约17 ℃,极宜于菇耳类大型真菌繁殖。在非人工栽培条件下,在一些枯死木上一年四季均可采到香菇、木耳与灵芝。

这些五颜六色,散发着各种气味的蕈菌吸引着众多的昆虫、鸟兽采食,自然也吸引了山上众多的采矿坑民。当看到香菇特别受到虫鼠啜食,鸟兽为害时,人们也会试食并喜爱食用。遇刀斧所伤,将鲜蕈嚼烂涂布之,还能使伤口收敛而具消炎作用。这种蕈香味浓郁,尤经炭火烘干后,香味更加浓郁。矿场食物奇缺,坑户们竞相采食,一些坑民在采集量大时,还与他人交换粮食等食物,或售卖。人们将这种香味独特、人人喜爱的蕈菌定名为“香葚”。

在火爆法矿区,缺乏一般农耕地区的蔬菜、禽类,食品奇缺,生产极其困难,于是采集菌类,尤其是香蕈,无论干鲜都极美味,自然成了最重要的食品。一些有钱的坑主,就成了主要的消费者。烘干储存香蕈,以备四季不时之需,成了市场行为。最早期专门从事香菇采集销售的坑户出现,香菇生产者和消费者就形成了。一些矿洞采矿效益欠好的坑民,成为以采收香菇为生的专业户,进而出现能操弄其生产的栽培户,完成从坑户规模性地转化为香菇栽培者的过程。而官府封禁矿冶、追杀坑民,加速了菇民群体的形成。

猜你喜欢

干柴出菇孢子
隐孢子虫入侵相关蛋白分子研究进展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烤地瓜
一捆干柴(外一首)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母亲这把“干柴”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制作孢子印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