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食用菌料棒加工厂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与建议
2021-12-02盛立柱林火松廖家贵叶晓菊文冬华张清洋朱姝蕊
盛立柱 林火松 廖家贵 叶晓菊 文冬华 张清洋 朱姝蕊
龙泉市是食用菌生产先发地区,食用菌产业为龙泉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一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3,从业人员占农业总人口的1/3,食用菌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3,产量、产值持续位居浙江省第一位。龙泉还是浙江省唯一的黑木耳主产基地县,先后获得“黑木耳之乡” “中国食用菌十大主产基地县” “全国食用菌文化产业建设先进县” “全国食用菌产业建设示范市” “中国灵芝核心产区” “中国原生态灵芝栽培示范区” “黑木耳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殊荣,创建了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注册的“龙泉黑木耳”证明商标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并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同时龙泉灵芝及龙泉灵芝孢子粉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龙泉食用菌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产业亟需向集约化、机械化转型升级。
1 龙泉市料棒加工厂发展历程
随着龙泉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料棒加工厂的数量、产能也在不断变化。2012—2014年为食用菌产业发展鼎盛时期,最高峰时年生产菇耳2.35 亿袋,与此同时,料棒加工厂发展迅速,至2014年数量最多,达65 个(图1),但料棒加工厂规模化程度低,平均年生产能力只有10 万棒左右。2015—2017年,龙泉食用菌产业开始持续下滑,2017年菇耳年生产规模约为1.65 亿袋,此期间料棒加工厂的数量也随之逐年减半。近年来,由于市政府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1],2015—2021年连续7年,龙泉料棒加工能力以每年50%左右的速度逐年提升。截至2021年,全市有规模化料棒加工厂8家,料棒加工厂年生产量达2 500 万棒,生产方式也由原来的人工生产向机械化、全自动生产模式转型;料棒加工厂生产率由早期(2012年)的不足1.5%提升至15%,产能翻6 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龙泉市食用菌生产机械化水平日渐提升,但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发展。
表1 2012—2021年龙泉市食用菌料棒加工厂数量变化
2 龙泉市料棒加工厂发展现状及优势
为促进食用菌生产组织方式由传统的分散式小规模向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型,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振兴食用菌产业,龙泉市以科技兴菌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推动食用菌产业向集约化、机械化转型升级。
2.1 料棒加工生产方式升级
在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料棒加工厂生产模式由原来的分散式、小规模、手工生产,向自动化、机械化生产转变。料棒加工厂生产流程为:拌料→装袋→套袋→上架→灭菌→出炉。经提升后,料棒加工各环节渐趋完善,实现全自动拌料、装袋和套袋,且这种全自动装袋、套袋一体机为龙泉市食用菌机械生产企业自主研发,根据当地生产具体需求而设计制造。目前采用人工上架,灭菌由原来的砖墙式灭菌柜,改良升级为不锈钢灭菌柜。此灭菌柜是龙泉市料棒加工厂根据生产需要而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长6米,宽3.7 米,比其他地区的17 米长的灭菌柜占地面积小,而容量相同,节省空间和投入成本。锅炉则采用自动升温锅炉,使用生物燃料,不需要人工加热升温,既环保节约又省时省力。
2.2 料棒生产加工地域优势
2020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在龙泉召开省级食用菌料棒加工生产现场推进会,对龙泉的料棒集约化模式给予了肯定,并将其列为全省十大主推技术之一,总结发展优势有如下四点:
首先,龙泉市地处浙闽边境,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84.2%。2017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6.6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 912 万立方米,较上年增长4%,林木增加79.6 万立方米,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原材料保障。龙泉土壤肥沃,水质资源丰富,地表水31.5 亿立方米(占水资源87.55%),达国家一、二类水标准的占94%,优越的生态环境基础为龙泉料棒加工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其次,龙泉的食用菌机械自主研发生产企业,因地制宜研发、改良出适合当地料棒加工厂的全自动一体化机械设备。近几年龙泉市源源不断向全国食用菌主产区输送食用菌机械设备1 700 余台套。全市共获得食用菌机械专利50 余项,在食用菌料棒加工配套设备方面占据技术优势,为食用菌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设备支撑。
再次,市政府持续强化政策扶持,为料棒加工生产提供政策保障,每年安排产业经费,扶持、提升一批有能力的料棒加工厂,示范带动全市料棒加工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龙泉市已初步形成集中制棒+分户管理出菇模式,极大降低了食用菌生产的劳动强度,可有效提升农户生产管理能力。
最后,龙泉作为食用菌技术和产业的先发地区,具有强大的农业骨干主体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全市培育了国家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 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5 家,丽水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 家,龙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备案)100 余家,家庭农场(已备案)100 余家。且拥有一支3 000 人的食用菌购销队伍,另有在全国各地从事食用菌栽培的龙泉师傅3 000 余人。龙泉食用菌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9 个省市,产品出口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龙泉市食用菌产量、产值持续位居全省第一,但全市料棒生产机械化水平还只有30%,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有宽阔的发展平台。
3 龙泉市料棒集约化生产加工存在的问题
虽然龙泉市食用菌料棒生产加工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但也遇到一些难题。
3.1 森林保护与合理利用不协调
自2019年上级有关部门全面停止发放龙泉阔叶林砍伐证后,本地原料无法满足食用菌生产需求,食用菌料棒加工企业不得不从周边地区收购木材,导致原料来源面广而杂,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降低。因此,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的矛盾,根据具体情况出台相关政策,确定合理的阔叶林木消长比例,平衡资源保护与主导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食用菌产业与森林资源和谐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3.2 科技支撑力不足
食用菌料棒集约化生产,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需要政府持续的政策引领和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虽然龙泉目前有3 家食用菌机械规模生产企业,但企业在配套设备上的研发投入和创新力不足,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配套设备还较紧缺[2]。科技是产业的第一驱动力,唯有加强科技引领,加大企业投入,更大空间地释放创新热情,才能在当前全国产业竞争中稳立潮头。
3.3 行业标准空缺
虽然龙泉食用菌料棒工厂化生产规模已经提升至30%,但仍属块状经济、小规模经营,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缺少一套行业标准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4 产业竞争力不强
龙泉虽是南方最大的食用菌集散中心,但随着东北以及广西、云南、贵州等食用菌新兴产区栽培规模的快速扩增,龙泉食用菌产业有待重新规划发展方向,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料棒集约化生产加工提供优越的竞争环境。
4 龙泉市食用菌料棒厂生产加工发展建议
随着科技的进步,食用菌料棒小规模生产经营已然和当前产业发展速度不匹配[3],龙泉食用菌年栽培规模约1.65 亿袋,而具有规模的料棒加工厂仅8 家,产能2 500 万棒,显然料棒加工能力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必须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4],提高料棒生产的加工能力和数量,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政府应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产业政策,为产业发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用科技引领食用菌产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