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研究

2021-12-02许飞董绍辉王丹石

关键词:高校教师支部思政

许飞,董绍辉,王丹石

(1.北京邮电大学 党委组织部,北京 100876;2.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北京 100876;3.北京邮电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北京 100876)

一、引 言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2019年4月,党中央首次召开以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题的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因此,加强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提升认识、审视问题、优化机制等维度持续改进,寻求形式与内容上的新突破。

课程思政是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新举措和新方向,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它以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将“三全育人”观念有效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优化和完善了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内容建设,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近年来,高校围绕课程思政的内涵外延、发展脉络、具体实践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有待挖掘,如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教师育德意识的混淆、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等问题[3]。

在高校党支部建设方面,关于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路径方法,有学者指出,党的力量源于组织,而组织的根基在基层,所以要强化制度导向、抓实支部建设、提升书记“头雁”作用、做好资源信息平台等[4]。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基层党支部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其个性化问题,例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及支部活动形式等缺乏创新性和感染力,支部工作的浸润性有待改进以及党员与群众的联系不够紧密等[3]。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前,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基本处于“两张皮”状态,有的时候教师党支部活动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讨论容易做成专业建设活动,有的课程思政建设及讨论与支部建设基本无关。从建设目标上来看,二者都有价值引领作用,都需要强化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通过知识传授的过程实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目标。因此,笔者拟围绕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高校教师党支部在其中的共生点,寻找教师党支部在推进课程思政中存在的“旧疾新病”,为加强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提出具体建设方向,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党支部建设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通过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强有力的支部班子充分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多层面、多路径提升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力。

二、课程思政与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双向互动关系

高校教师党支部是学校里党的基层组织中最基本的单位之一,承载着将党的方针和任务传递到基层党员“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职责。从党中央修订党章党规党纪,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和领导人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寄予深切厚望。课程思政发展至今,早已超出了其最初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索的范畴,渐渐演化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因此,如何将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深度融合机制,发挥二者合力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和高校党政建设,是需要高校共同探索的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基准线,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中作用发挥的根本保障。教师党支部的主体是承担具体教学任务的教师,不管其承担的课程是专业课还是思政课,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教师党支部的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党支部必须坚定自己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的信念,要在推进课程思政深化与升级中发挥出核心作用,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方面,教师党支部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承担着方向引领的作用,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坚强后盾。“高校教师党支部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团结和联系广大教师的桥梁纽带,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6]。它是党在基层与人民群众、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组织,它与学生思想等都是密切相关的,它的建设成效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建设方向的有效性及实用性。因此,必须坚定地发挥教师党支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加强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师做好课程思政工作,把握好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方向。

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党支部建设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让支部学习和支部建设既有理论性和政治性,又具备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以将课程思政建设研讨等作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支撑,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支部活动与学习的形式,让支部建设更生动,而且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高教师参与支部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三、教师党支部在推进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工作激励与考评机制有待优化

现阶段,各高校正在积极响应党中央及教育部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号召,但大部分高校尚未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形成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到底什么是课程思政,以及如何将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内容相结合,不少教师还在不断探索,甚至有少数专业课教师并没有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课程建设中。高校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一直以来,在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往往比较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两方面的培养工作,而忽视了方案中关于价值引领的要求,这就自然而然地影响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推行。

虽然教育部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同时举办了相关的教育会议,并向各高校下发了较多文件,但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措施上不存在强制硬性要求和考核制度。一方面,对教师能力及教学的评价指标中,没有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这是因为,我国对于教师职称的评定更多地侧重于教师的科研能力,比如在业务能力的评定准则中,大多数教学标准是要求教师承担一门或多门课程的讲授工作,教师完成学校关于评定职称的教学工作量即可,讲授质量对评定工作的影响较小。另外,在高校党建实践中,存在教师党支部书记付出与收获不平衡的问题。基层党支部工作繁杂、岗位补贴有限,科研活动与党建工作双重压力之下,驱动力不足导致一些党员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工作上,不愿从事高校党支部的具体工作。

另一方面,少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只是停留在会议或者口头传达层面,缺少必要的制度与政策保障,推进速度缓慢。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传统上更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很少提及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故在实践操作层面缺少一个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在专业课、通识课等各门课程推行的实践中,上述情况导致高校各级院系推动课程思政发展的动力不足,不利于激发各级院系贯彻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积极性。

尽管一些高校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但从其内涵和标准中仍难以看到真正的效果。单纯依靠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带头或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责任感,很难发挥“战斗堡垒”的坚实作用。如果责任划分不清、监督问责不清等问题长期存在,教师党支部将失去前进动力,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受阻。因此,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良好作用,就必须增强高校教师党支部的活力,优化工作激励和评价机制。

(二)教师党支部的推动作用发挥不充分

由上述分析可知,尽管教师党支部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在根本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党支部建设强调的政治性与理论性往往与课程建设的专业性存在较大的不同,支部活动可能成了专业建设讨论或者课程建设讨论,无法严格划分二者的界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能否与专业知识无缝融合、能否流畅展示、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党支部面临的重要课题。非专业课程教师在对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提出意见建议时,如何更好地结合课程实际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也是应当注意的问题。在教师党支部中,党员担任多门专业课教学任务,不是任何一个党员同志都有能力对课程思政建设给出专业的意见。

支部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有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和特殊要求。当前,存在只看到它们的共性,只想从共性角度入手让二者相互作用的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二者间的差异性未得到有效解决,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创新程度都将受到影响。另外,教师党员有着较大的教学压力和科研压力,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也是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对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投入的精力不足;有些教师即使参与了支部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参与上,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都不高,支部建设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尽管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党支部建设相结合是一个创新活动,但实施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三)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党支部工作内容融合程度不够

近年来,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发展背景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课程思政的实践推广提供了理论参考。然而,课程思政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实践问题仍需要探索和理性审视。在引领课程思政推进的过程中,经验不足、分析不足等因素导致教师党支部工作在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相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受到课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课程都难以涵盖本专业的全部知识。具体来说,课程思政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于教师主体存在差异,不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思考程度不同,有些人难免片面地认为课程思政的内容元素等同于国家政策的“传声筒”。

从当前教育的角度看,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侧重于政治认同和民族意识的培养、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学术抱负、职业道德以及价值导向等方面内容,但对“思政元素”的选择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制度设计,碎片化植入使学生感到知识杂乱与价值引导分散,不仅削弱了“课程教育”的理论内涵,而且不利于学生良好认知行为与教学价值导向体系的养成[3]94。如何“化整为零”,将专业课中分散的思政元素转变为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既要有专业知识支撑,又要熟知“思政元素”的内容。因此,课程思政与教育内容有效结合可以有效推动教师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结合。

四、加强教师党支部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教育部、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响应中央号召,制定并出台贯彻落实意见和举措。基于此,在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要将重点放在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发挥支部书记带头作用、注重非党员教师的培育以及推进学生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工作的协同等方面。

(一)多方位完善制度机制

目前,高校在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想扎实推进与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根本制度上支持和保障课程思政与教师党支部建设共同推进,使二者能够同向同行,共同发展,从而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也能够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不断完善教师党支部的工作机制是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稳步推进的前提。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来看,将其纳入教师党支部的建设工作中,就是要将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融为一体,教师党支部建设既要保持建设目标不变,又要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政治支持、理论保障和内容支撑。

其次,严格落实教师党支部责任制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课程思政是学校、学院、职能部门和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有效合力。作为“领头羊”的教师党支部书记要勇于承担责任,学校所有单位和教师都应该密切关注培养人才的基本任务,并认真执行课程思政的要求,同时深化责任落实,努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

最后,搭建校级支部资源整合平台是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支撑。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如果没有团队和平台的支持,支部和教师个人能力发挥的程度将受到限制。可以通过构建课程思政共享平台,全方位挖掘课程思政的内容,并建立一个为教师提供服务的良好课程教育资源平台,这样,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课程思政工作中来,从而实现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二)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教师党支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支部书记更是“关键中的少数”。“支部强不强,关键在头羊”,支部书记的能力素养和业务水平关系到党支部未来的发展。高校要以大力推进“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和打造“样板党支部”为契机,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支部的重点工程和头号工程抓,提高教师党支部的建设效果。

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胜任力隐性能力特征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7]。在推进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素养和能力素质对课程思政的政治站位具有重大决定性作用。他们除了要具备很强的政治素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外,还要在科研和教学上有一定的突出表现,要能够带领队伍做好相关工作。高校在进行课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关注高校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推动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成长为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使其在带头履行好基本职责的同时,注重强化教师党支部的政治职能,以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心推进教师队伍建设[8]。

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培训或其他形式,不断提高教师党支部书记和党员教师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胜任课程思政的相关工作。首先,教师党支部书记要参与党务培训;其次,高校还应鼓励青年党员担任副书记或党委委员,以便为课程思政改革注入新鲜活力,塑造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教师党支部队伍;最后,高校应建立多种灵活的教育培训形式,理论课和实践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样板党支部”建设等活动,将课程思政建设打造成支部系列特色活动,在突出支部活动特色的同时扩大其应用性,在提高教师参与度与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作为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必须规范高校教育培训,制定长期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交流先进的教学方法、学习经验和党建工作经验,培养党支部书记带领和指导支部各项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能力素质。

(三)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

教师党员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态度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最终的建设情况,教师党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决定课程思政能否得到落实的重要因素。教师党支部吸引带动非党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有利于破解课程思政与教育内容融合不到位的问题。

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协同并进,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协同机制的重要一环。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思想认识层面看,课程思政是对课程教学价值与教育目标的进一步升华,是让教师更进一步地认识大学教育的目标。无论是在支部建设中还是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都处于主体位置,要使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落实不是对教师的额外要求,更不是无意义的教学负担。也就是说,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教授学生科学知识与基本道理和推进课程思政三者要同向而行。另一方面,从实践行动层面看,当前,要进一步发挥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是党支部要把培育“四有教师”作为个人和团队的成长目标,积极结合课程思政的任务,培养一批业务技能过硬、师德高尚的专业教师和队伍。二是 “从点到面”影响争取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党组织中来,特别是青年教师群体,他们无论从年龄上还是思想上与学生的距离都更近。三是通过学习和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认识,要使其认识到,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固然很重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同样至关重要。思想决定行动和行为,如果价值引领存在偏差,任何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都是无效的。教师必须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应只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还需看到专业知识背后升华的价值。

(四)推进学生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要想顺利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不仅需要有教师党支部的力量作为有力支撑,还需要发挥高校学生党建的作用。课程思政建设的“服务对象”是学生群体,建设效果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党建、课程思政和教师党建三者的同向同行,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桥梁的双向互动模式,不仅能够服务于学校党建工作,而且能够服务于课程改革与创新工作,从而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和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在学院层面,要打通学生党建和教师党建工作,通过听党课、开党会、组织实践活动等形式,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交流并推动课程思政工作顺利开展。教师党支部以这样的方法带动学生党支部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来,利用教师党建工作的经验与优秀成果指导学生党支部内化课程思政的精髓。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支部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支部联建润“甘泉”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民进吉林省直联合四支部的“支部经”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