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
2021-12-02黄国军
黄国军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双创”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后,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等人才培养教育单位逐步开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一方面,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形成创新思维与精神;另一方面,能够借助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工作,满足社会对于“双创”人才的实际需求。
1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无论是办学资源、宗旨还是教学定位、目标都不相同。当前,社会环境复杂,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标准日益提高,传统的教学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促使教育教学开始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置,需要与具体的专业课程相关联。
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在促使其与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相融合时,教学目标的设置就从原本创新创业所定位的“创办人”“经营者”的角色进一步细化为“互联网+服装设计”这样更为细致的定位。围绕这一定位,衍生出诸如“AI服装设计”“科技风服装风格”等较为明确的目标,学生也能更好地确立自身的成长发展目标,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2 有效融合的原则
高职院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来看,培养的过程与方式还是存在碎片化、简单化、拼凑化的情况,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预期目标。因此,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促使两者之间形成新的教育体系。具体到实际中,要遵循3个原则。
2.1 个性化
个性化原则有两层含义:其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融合,是在尊重原有专业课程的个性前提下开展的,不能凌驾于专业课程之上,应当以专业课程为主导,量身打造对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行为[1]。其二,尊重学生个性,在考虑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情况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基础工作奠基。
2.2 实践性
“纸上谈兵”终究无法取得实绩,因此,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要紧密结合,尤其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时,更要进一步拓宽实践道路,让理论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融会贯通。
2.3 专业性
以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为例,专业是基础,要合理调整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课堂占比,实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均衡,为专业教育的融合创造机遇。
3 具体措施
3.1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要基于教育本身,实现对学生个人专业素养的培养,打造优秀人才,发挥教育行为的价值和意义。
很多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过程中,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一味强调创新创业教育或专业课程部分,导致教育活动的开展虽然深入教学体系,但没有在学生身上发挥能动作用,达不到预期目标,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升,成为“无用功”。
针对这一问题,服装设计专业首先要根据现有的教育制度,增加创新创业的相关内容,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放在同一高度,以学生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促使两者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发挥学生培养与人才塑造的作用。具体到实际中,服装设计专业原本的就业方向大多围绕服装设计与开发展开,如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打板、样衣制作、相关产业的经营管理等,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对口的就业渠道与就业方向,引导学生思考、自主选择,并在班级内部建立合作小组,训练不同对口岗位所需要的技能,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观察学生的个性、喜好、能力等要素,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3.2 导向课程体系
“双创”人才的培养非常依赖创新创业教育,而在实际的高职院校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时间安排在晚自习、节假日、周末等,以活动、会议的形式展开,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作息;另一方面,导致学生从心理上排斥创新创业教育,以至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较为艰难,无法发挥积极作用。
为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需要设置导向课程体系,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分为3个部分,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不同阶段,即理论基础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在理论基础课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还要学习与掌握创业行为、创业机会分析等理论知识。在实践教育中,学生要具备职业能力,也要从就业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分析行业的社会形势,并参与创业竞赛活动,提升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3.3 有机融合
为了促使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加紧密、课堂教学内容的过渡更加流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创新创业项目案例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实际情况,不能泛泛而谈。教师可以当下市场中一些较为成功的服装品牌为例,如“海澜之家”“森马服饰”“太平鸟”“水晶家纺”等,通过对不同服装品牌产品定位、服务质量、服装工艺等多元化的解读与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理论与观念,认可专业化理论对于指导创新创业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思维,积极勇敢地尝试与探索[2]。
3.4 链接基础
创新创业能力并非一蹴而就,从本质上来看,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教学工作。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正确思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让学生认识创新创业、认可创新创业、在创新创业与所学专业之间建立有效链接更为关键。具体到实践中,院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落实。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建立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窗口,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开展活动、进行实践、逐步探索,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3]。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社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场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
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的成效存在限制,学生刚刚掌握了思维方法,有了自己的想法,能力还有所欠缺就面临毕业。因此,教育工作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持续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3.5 优化队伍
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专业课程的开展,都离不开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其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培养思维与能力的关键要素,因此,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就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具体到实践中,可以从3个方面来落实。(1)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形成区域式教师科研队伍,院校之间互帮互助,形成特色师资队伍理论体系。(2)建立导师库。为更好地发挥师资力量,院校可以邀请校友中的创业代表、专家等加入教师队伍,经常到院校开讲座并进行就业引导[4]。(3)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激励政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针对教师,给予指导学生实践创业的教师更多的激励内容与政策倾斜,促使教师资源主动流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另一部分针对学生,当学生创新创业取得一定成效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鼓励学生长效深入地进行创业实践。
4 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拓宽学生的职业道路,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仅从理论角度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展开了论述,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分析,提出更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