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语言的舞蹈服饰设计
2021-12-02汤学发
汤学发
(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上饶 334000)
舞蹈服饰从角色的需求出发,通过相应的服装材质、造型等设计来满足舞者服饰造型的需求,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对于当代舞蹈服饰设计而言,不论是创造意图还是表演主题,设计的关键在于舞蹈角色,有机结合背景音乐、灯光等烘托渲染整个舞台的意境,是对舞蹈思想的有效体现。
1 基于音乐语言引导的舞蹈服饰设计前提
在舞蹈艺术的发展进程中,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具有相同的依据。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舞蹈既是时间的艺术,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空间艺术;音乐表达的内容与情绪进程主要凭借音乐的连续,而舞蹈表达的内容与情绪的进程,主要凭借动作的连接,但一个孤立的动作仅能构成画面,是静止的,这就需要音乐的音调和节奏来组织舞蹈的姿势动作,舞蹈则能让音乐得到某种可能的视觉影像,对音乐作出解释。可以说,只有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呈现一种较美的艺术想象[1]。在18—19世纪,舞蹈服饰的长度从膝盖缩短到大腿。这些改变与舞蹈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比如脚趾鞋的出现。莱昂·巴克斯特、奥斯卡·施莱默和巴勃罗·毕加索的舞蹈服饰是考虑了舞者体型而设计的。巴克斯特专注于流畅的线条与华丽的色彩和装饰之美;施莱默对身体进行了抽象和形而上的分析,用具体而简单的线条加以表达;毕加索用立体主义强调立体形式,用清晰的色彩和流畅的曲线来突出服装的特点。巴克斯特、施莱默和毕加索确立了20世纪早期舞蹈服饰音乐的概念,并为现代舞蹈服饰奠定了基础。
2 音乐语言视觉物化分析
对于乐曲的创作,人们研发了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也就是“音乐语言”,该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及调式等。作曲家借助一定的程序对这些要素进行组合,即可实现音乐意境的传递,如刺激、愉快、悲伤及抒情等。基于心理学层面,由一种感觉引起的其他感觉的共鸣,即共感觉。关于音乐语言的视觉物化,通过比较各音乐语言要素与视觉形象,明确影响视觉形象的元素,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2.1 调性视觉物化
在音乐和色彩中,调性属于共有词汇,即音乐中几个音根据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中心音是“调式”,具体指调式音节中主音的音高位置,因为音列中所有的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均能够当作调式主音,形成了很多音高位置不一样的大调式。主音通常包括C大调与 G大调。在色彩中,色调能够主导某一种颜色,如蓝色主冷色调,红色主暖色调。以一首乐曲和一幅绘画作品为例,其色调与调子涉及很多因素,音乐中的愉快、朦胧、虚幻等调子与构成绘画的色调相同。
关于音乐调性与舞蹈服饰设计要素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主要体现为:(1)调性与色彩。通过对大调音乐作品与小调音乐作品中具有的色彩调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音乐调性与色彩调性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大调音乐的色彩特点主要是明朗,小调音乐的色彩特点主要是昏暗。其中,音响效果最为纯净、调性最为明亮通透的大调当属D大调[2]。(2)调性与造型。通过对音乐调性与设计造型之间存在的关联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大调性的音乐作品演奏过程中,很多听众认为大调音乐是有棱角的;在小调性的音乐作品演奏过程中,很多听众认为小调音乐是圆润的。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基于音乐色彩层面,大调可展现出愉快、积极、刺激等方面的色彩,小调可展现出舒缓、唯美、浪漫的色彩。由此得知,调性与色彩存在互通性,借助人的感官,对其看到的事物进行潜意识的辨识,获得音乐调性和舞蹈服饰造型的相关性结论。如对于肚皮舞舞者来说,欢快的音乐节奏通常要配合华丽的服饰,设计师往往使用明亮的水蓝色,雪纺材料的灯笼裤和金属材料的胸罩上衣,在视觉上突出了舞者身体的律动,通过华丽的颜色来反映节奏的欢快,给观众以视觉冲击效果;而对于低缓一些的音乐,设计师往往会选择稍微低沉的颜色如黑色等作为服装的主颜色,再搭配材质较为朴实的面料来烘托音乐的低沉感。
2.2 节奏视觉物化
节奏属于音乐中音的连续,是音和音之间的高低、间隔唱段在不断奏鸣下给人的体会。对于音乐作品创作而言,乐曲的节奏与音乐色彩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在研究音乐元素对舞蹈服饰设计产生的影响时,需要严格把握音乐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快节奏的乐曲给人的色彩感觉是对比的、刺激的、强烈的;慢节奏的音乐给人温柔、单调及协调的色彩感觉。经过详细地分析音乐语言构成要素的物化数据能够了解到,音乐语言中涉及调式和节奏这两种要素,舞蹈服饰涉及造型和色彩等要素,两者之间具备较强的相关性,但不限于这几个方面的相关性,需要在今后的舞蹈服饰设计实践中加以研究。
服饰往往是衬托舞蹈和音乐的最佳选择,《即兴幻想曲》可以被选作古典舞的音乐,而《即兴幻想曲》的古典舞服饰通常以典雅、大方、简洁为主,能够迎合歌曲的风格,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出音乐背后的故事。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故事》作为民族舞的音乐,在此类舞蹈服饰的选择中,首先根据民族舞的特色进行服装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突出陕北原色。此外,《兰花花的故事》本身节奏欢快,在设计时要考虑色彩的对比度,以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3 基于音乐语言引导的舞蹈服饰设计关键点
3.1 科学地把控音乐整体风格
通过对舞蹈服饰与音乐风格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特征,且观看的角度也具有非常大的关联性。舞蹈和音乐都需要人的感官去体悟,以此来实现知觉上的转换,而人则直接作用在音乐与舞蹈中,舞蹈中的视觉元素和音乐中的听觉元素可表现物化、虚化的彼此感应。基于此,音乐的整体风格与舞蹈服饰之间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针对舞蹈服饰的设计,需要将音乐的元素合理引入具体设计中,在整体上有效把控音乐的风格,设计出最适宜的舞蹈服饰。这里的把控要点包括调性与整体造型、节奏与韵律、音乐与服饰之间的关系等[3-4]。
3.2 音乐语言和色彩的构成要素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作为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提出音乐具有色彩性。在视觉艺术层面上,色彩是舞蹈服饰设计中形成整体风格的关键前提,设计人员只有对音乐色彩风格进行科学运用,才能够让舞蹈服饰的色彩设计更具创新意义。基于音乐作品的调性、节奏、音高及和弦,进一步分析音乐色彩的构成模式,且将调性、节奏、音高及和弦这4个要素进行恰当的转换,形成视觉要素,然后合理运用到舞蹈服饰设计中。
3.3 基于音乐语言中的感知,合理设计服装材质
通过对舞蹈服饰设计的材料与音乐的调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音乐调性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材料的感知度,体现为节奏中的大调会让听众获得一种粗糙厚重感,小调则会让听众获得一种细腻轻薄感,并感受到一种小透明的柔和。基于此,在关于调性的音乐舞蹈服饰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对各种调性带给听众感觉上的不同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来明确是选用轻薄的服饰面料,还是厚重的服饰面料,借助调性选择最为合适的服装设计材料,并通过音乐来完全展现舞蹈服饰。
3.4 基于音乐要素,明确舞蹈服饰的造型要素
对于舞蹈服饰造型设计元素的获取,必须高度重视音乐调性的获取。借助各种调性带给听众的不同感受,对服饰的整体造型进行协调,实现整体造型和局部造型的关联性设计。通过上述关于音乐调性与造型特点的研究能够了解到,大调音乐作品会让听众产生一种尖锐感,所以在进行舞蹈服饰的设计时,要考虑服饰本身色彩的对比度,具有尖锐感的音乐要有更强烈的颜色对比,在设计服饰细节时,要注重服饰的简洁性,使其更加贴合音乐,通过服饰来缓解音乐造成的尖锐感;而小调音乐作品会让听众产生一种温和感和圆润感,此类服饰通常用采用温和、舒缓的颜色作为主色调,在细节设计方面,可以采用部分带有尖锐感的元素来增加服饰本身的对比度,为温和的音乐制造视觉冲突,提高观众的可视性。基于此,在具体舞蹈服饰的造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充分利用调性的造型特征,让舞蹈服饰设计能够充分体现整体风格。
4 结语
舞蹈与音乐都是艺术形式的一种,两者相辅相成。舞蹈表演者要想向观众呈现一场完美的表演,不仅要具备高超的舞蹈技能,还要合理地运用音乐和服饰等元素。针对舞蹈服饰的设计,设计人员必须充分把握音乐的整体风格,基于音乐的节奏、调式等明确服饰的色彩、面料及造型,让服饰能够完美契合舞蹈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