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认知—行动”:山东解放区的支前民工整训工作
2021-12-02张红云
张红云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276005)
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动员民众主要依靠思想动员,思想动员是一个对民众的观念意识进行改造、重塑与固化的过程,即在精准把握民众的思想、情感、心理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顺势利导或灵活干预以促成革命认知的形成。因此,从个体和群体心理学视角切入中共革命动员研究,有助于生动再现中共与民众在情感、意识和心理层面的互动与博弈过程,发现和揭示其他研究视角难以触及到的深层矛盾、问题及内在规律。而此研究视角也是近几年新革命史研究思路和方法所倡导的内容之一。目前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显然仍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研究的空间,尤其是结合基层具体革命实践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山东解放区的民工整训作为民众思想动员的成功典范,以生动鲜活的具体实践诠释了中共善于把握民众情感及心理规律的卓越能力和超凡智慧。在实际运作中,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中准确把握民工的思想症结,并针对这些症结运用个体及群体心理学理论予以疏导与化解,进而在激烈的情感激荡和心理冲撞中实现革命认知的置换或重塑,山东解放区基层党组织与乡村干部以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创造性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尝试,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
一、“怀疑、顾虑与压抑”:民工整训的必要性
在严峻而紧迫的战争环境下,为迅速纠正干部群众的思想或作风问题,利用革命间隙进行集中整顿教育是中共的惯常做法,事实证明也是一种高效可行的做法。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在支前运动中就曾对民工进行过这样的集中整训。山东解放区的民工整训工作,并非源于事先预设和安排,而是受客观情势所迫。在支前运动初期,上级发现民工和干部普遍存在种种心理顾虑,怀疑、恐惧、压抑等负面情绪和心理,在整个队伍中不断扩散。如滨北第二批常备民工,共14200多人,民工和干部的思想就比较混乱。[1]458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2]33只有查找到此类心理的客观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和教育。
民工中普遍存在怕死、怕艰苦等思想顾虑,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成分复杂。有工人、农民基本群众、商贩、自由职业者、流氓、伪军、斗争对象等;二是动机不同。有真正觉悟自告奋勇的、有逃脱工作的、有逃避斗争的、有迫不得已的等;三是区、村中动员内容、方式、深度不同。有的说服教育、有的强迫命令、有的欺骗或摊雇等;四是谣言的袭击。说上火线少吃没住的、飞机大炮极厉害等;五是在行军中碰到困难。吃喝不及时、路程远、黑夜走路不习惯等。以上种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造成了民工的消极颓废心理。
基层干部是民工队伍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责任重大。但支前运动初期,基层干部普遍缺乏支前经验,带夫思想比较混乱。在民工集结时,没有抓紧时机全面、彻底地掌握民工的思想状况,并进行深入的引导与教育。有的只强调“谁开小差,家里封门没收,抓回来斗争,枪毙”等,依靠恐吓、命令或消极的预防监视等方式;有的图省事,用互相揭发的方法或用简单训话灌注式的动员方式。因此,民工的实际思想情况,自然不能及时了解与掌握,干部和民工思想上存在隔阂,无法针对不同思想进行具体实际的教育。民工思想顾虑不能打破,在行军中就会出现有的故意掉队、装病甚至逃亡;有的大吃大喝、发牢骚;有的假装坚持,实际思想动摇;有的闷闷不语,垂头丧气。
民工和干部的思想混乱状况如果不能及时改变,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民工的大量逃亡,导致整个支前工作的停滞,甚至陷入瘫痪。因此,民工整训工作刻不容缓。针对民工思想混乱状况出现的种种原因,灵活运用“情绪—认知—行动”的心理学规律,是民工整训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的关键。
二、情绪与动机:“立功光荣”
民工整训工作,首先应从调动民工的情绪入手。根据伊扎德的情绪理论,在人格的体内平衡、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六个子系统中,情绪是主要的原初的动机系统,是人的社会行为和个性成长最根本的动力源。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其自身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特定的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人便会产生相应的肯定性质的体验,如喜悦、快乐、热爱等。[2]189对于如何激发民工情绪,立功运动无疑是一种绝佳的方法。因为立功恰好能够满足民工对声望、荣誉等的社会需要,使民工产生愉悦、热爱等肯定性体验,进而推动进一步的认知与行动。
开展立功运动,可以使民工的情绪由消极转为积极、低落转为高涨、压抑转为愉悦。接着,可以自然转入思想教育阶段。具体的操作过程是:首先,在民工中通过总结行军,进行追功、报功、记功、评功,自上而下的进行讨论评定;然后,召开庆功大会,颁发功劳证,表扬立功积极分子,批评处分落后分子。通过这种方式扶持正气、打击邪气,在民工中掀起争相立功的热潮。在这一过程中,民工的怀疑、顾虑、压抑等情绪逐渐消除,而被“立功光荣”的正气所感应、吸引和推动。民工队伍中弥漫的消极混乱气氛,也逐渐被积极正向的氛围所取代。当然,情绪的转变只是初步、不巩固的,还必须进一步扫清思想障碍,用回忆对比等方式,在提高阶级觉悟的基础上,使民工树立起明确的对敌仇恨心。同时必须与民工的思想情况紧密结合,以群众的智慧来动员群众,才能使民工从政治上提高一步,增强支前的决心与争取胜利的信心。
三、认知的重建:从“说实话”到“为谁出夫”
情绪作为一种动机,总能导致行为,但具体导致什么行为则受认知水平的制约。在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上,情绪决定认知过程的选择性、方向性以及随后的行动,而认知则能激发情绪及对情绪的动机特征的改变。[2]189因此,在民工整训中,民工认知的重建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立功运动调动起民工的正向情绪,为认知重建奠定了必要基础,但认知重建也需要一个从前提到形成、再到巩固的逐步推进过程。
(一 )认知的前提:回忆反省与“说实话”
回忆反省是认知的重要前提。民工认知的重建,必须对先前的错误认识或行为作出反省。但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认为,个体不愿意去回忆某些往事,特别当回忆涉及痛苦的或可耻的经验时,就会有一种压抑过程防止回忆进入意识,即动机性遗忘。[2]154因此,民工一般不愿主动自觉地回忆反省,必须以座谈会等方式有组织地进行,通过外力督促、引导其回忆反省。民工接受并愿意回忆反省后,自然也就愿意“说实话”,坦白自己的心机。然后由大家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对错、查找根源,为认知的重建奠定基础。
首先,以支部为核心,组织座谈会进行回忆反省。党员先带头,然后启发积极分子,进而推动影响群众。如诸城城南大队某支部支委亲自领导回忆。村团长李某某主动坦白说,刚组织出夫时,村里流传着各种谣言,听说出夫一下子跑了七八十人。自己想大概出去没有好事,但党员必须带头,只能硬着头皮自告奋勇报了名。回到家,一家人都说出去不好,自己心里也懊悔了,和老婆孩子哭了一宿。幸亏没开小差,否则没脸见人,更谈不上立功。[1]146从他的坦白可以看出,他虽然是党员干部,在决定是否参加出夫时,也是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但他没有避讳自己的真实想法,坦诚地公之于众。这就给普通民工一种暗示:党员干部也有七情六欲,也不是一开始就有革命觉悟,作为普通群众觉悟低也可理解,这样民工的心理自然就放松了很多。在他的带动下,座谈会原本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愉快,大家都很自然地、毫无顾忌地坦白了个人的出夫思想。
然后,以大、中队为单位召开民工大会,组织典型回忆。对坦白回忆者,领导予以表扬,并大力宣传“只有说出实话,才是一条心”,打破民工怕说出来“丢人、受处分、不相信他了”等思想顾虑。号召大家“说出自己心里的话,才不会吃亏上当钻牛角”“放下思想包袱,心里才能痛快舒服”“要在支前中立大功,得先洗去金豆子上的灰”。[1]462如临沭青云区一开小差回来的民工,在全区民工大会上反省说:“到家很难进庄,回家不敢见人,像老鼠避猫一样,感觉不是个味。”[3]如孟家哨子担架队的一个民工坦白说:打听开小差回去的说,回去就被群众押起来,斗争挨砸,还封锁门,出夫也脱不了,送公粮比人家多一倍。而人家立了功的,识字班给戴花,上级还表扬奖励。开小差的这个说是“坏蛋”,那个见了叫“尿壶”,比起来真丢死人了。这回要命也不想跑了。该民工的情绪波折和心理历程,在民工中有一定代表性。
说实话运动,也反映出民工对抗出夫的几种思想活动:一是想开小差,公开想逃跑。有的坦白说:“到哪山砍哪柴,真正受不了时再说!”“看事不好就跑!”有此类想法的,在莒北三个中队中占到三分之二;二是装病,故意扩大病情。有的民工就坦白:“我的病不怎么样,装得厉害点好妥协回去。”有的夸大病号的病情,想利用抬他回家的机会一同回去;三是行军时故意掉队;四是大吃大喝、钻空子、发牢骚。有的出夫时把牲口卖了,出夫时大吃大喝。如莒北杏子崖九个担架队员,一天就吃掉了一篮鸡蛋、好几斤肉。[1]464
总之,回忆反省、说实话运动,充分暴露出民工的思想问题,为认知的重建奠定了基础。首先是很多民工政治觉悟不高,对这次自卫战争认识模糊;而在领导上,从民工开始集中时,就没有抓紧了解民工思想,进行深入的阶级教育和时事教育,致使群众“为自己出夫”的观念薄弱;谣言的破坏、任务地点难以明确等,也容易使民工产生疑虑;动员时不够深入细致,存在强迫、抓阄、轮流等非群众路线做法,更加剧了民工思想上的混乱。
(二 )认知的形成:“为谁出夫”
针对“说实话”运动暴露出的民工思想问题,在其现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使其彻底弄通“为谁出夫”,提高阶级觉悟,真正认识到出夫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回忆、对比、诉苦以及群众现身说法,是民工正确认知形成的有效途径。
第一步,干部带头,进行酝酿。民工的思想活动暴露后,一些干部感到惊慌,甚至不知所措。这时,领导层要抓紧在党内和干部中展开讨论,研究打通和提高民工思想的对策。干部首先要检讨自己的带夫思想,并表明今后的决心。如诸城某支部党员孙某某说:“群众出夫为自己,咱党员出夫为了党,才更是为自己哩!咱打败了,就没有咱共产党活的,我的头也得掉下来!咱得多团结民工,帮着咱爬上大山头去;咱打胜了,我也好了。”[1]466这样,党员干部首先自己弄通“为谁出夫”,通过典型示范作用,为民工的普遍教育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
第二步,认清老蒋帮谁打,老蒋打的是谁。如莒北一大队,以分队为小组展开讨论。党员、积极分子带头提出“蒋介石帮谁打?他打的是谁?”等几个问题,启发大家讨论。有的说:共产党帮咱大伙翻了身,蒋介石是地主的后台,想给地主报仇,打进根据地,和咱倒算账。有的说:咱们翻了身,斗了地主,他来到就没有咱的命;接着提出“咱到底犯了什么罪?咱惹下了什么祸?”[1]466民工们回想起过去受的罪,一致表示:咱受尽了压迫与剥削,咱就是不愿再受下去了!大家回想起往事,纷纷流泪。
第三步,认识共产党帮谁打,咱为谁出夫。民工想起了自己的翻身,自然认识到共产党是替自己“看饭碗”打蒋介石的。当提出“咱为谁出夫”时,有个民工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共产党好比个大伙计,咱都是小放牛的,地主欺负小放牛的,大伙计挺起腰来和地主讲理,地主凶狠蛮不讲理,劈头就打,这时大伙计要联合小放牛的和地主斗。大伙计为的是小放牛的,但如果小放牛的自己害怕跑了,那还应该吗?共产党八路军在前边为了救咱,流血拼命,是为了保住咱的饭碗,咱出夫就是为的咱自己。这个比方通俗易懂,民工纷纷认可这一道理。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
第四步,通过掌握典型,展开诉苦活动。通过前面几步,民工的愤怒情绪逐渐高涨,这时进行大会讨论,发起诉苦活动。如莒北一大队二中队的胡廷英诉苦道:旧政府时期,饿得皮包骨,连走路也没劲,还得出差,说着抱头痛苦起来。董祥风诉苦时,哭得在地上打滚。通过诉过去的苦,想现在的好,民工的阶级仇恨被激发起来,出夫支前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三 )认知的巩固:“算艰苦帐”“算牺牲帐”
认知形成后,还需要一个巩固和强化的过程,否则是不能稳固和持久的。“为谁出夫”的认知形成后,通过“算艰苦帐”“算牺牲帐”,用对比的方式清算民工怕苦怕死的思想,可以达到强化认知的目的。
“算艰苦帐”。在座谈会上,首先算“出夫的艰苦”。大家讨论的结果是:晚上行军不习惯;走路多了脚上起泡;遇到恶劣天气,失掉联系;抬伤兵臂膀肿了;找不到房子、吃不上饭、喝不上水;飞机大炮轰炸;遇到伤员发脾气等。接着又算“八路军在前方打仗的艰苦”。大家讨论的结果是:部队行军任务要紧,有时跑了百十里路还要打仗;打起仗来顾不上吃饭,火线上挨饿挨渴是常事;战斗紧张几天不能睡觉;在枪林弹雨中滚来冲去。接着,提出“谁的艰苦大?”大家纷纷发言:“那相差太远了,咱十天苦比不上同志们一天苦!”“八路军共产党为了保护咱,去拼命流血还不说艰苦,咱比起来真是稀松了了的。”[1]468通过对比,民工一下子豁然开朗,不再抱怨出夫艰苦。
“算牺牲帐”。在座谈会上,先算“出夫伤亡多少”。大家的统计结果是:莒北三个区的担架队,只死了1人,还是病死的;运输队运粮途中遭到空袭,牺牲了2人。接着算“顽伪统治时期死亡多少”。统计结果是:太平区在顽伪统治的八年里,死了8460人,仅下河村就死了150人;有个村原有326人,三年中病、饿、被杀害166人。通过算账,激起大家的愤怒,纷纷开始控诉旧政府的罪行。有的甚至顿足捶胸,发誓要为死者报仇。最后,民工们一致表示:“不用说出夫两个月,就是三个月半年也行!”[1]468可以看出,在算账和集体讨论中,民工在思想认识上达成共识,“为谁出夫”也就成为民工稳固的思想意识。
总之,从回忆反省、说实话,到弄清“为谁出夫”,再到通过算账清除怕苦怕死思想,民工队伍中一度弥漫着的消极恐惧气氛,逐渐被积极支前、踊跃出夫的高涨气氛所代替。经过这一循序渐进的思想疏导和教育过程,民工的正确认知得以重建。
四、从认知到行动:“立功宣誓”
认知是行动的基础,行动是认知的目的。民工正确的认知形成后,必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而作出公开表态,是能够付诸行动的重要保证。因为从社会心理学上来说,一个人对某种信念或态度一旦作出公开表态,或在上述态度基础上采取了行动,就会对自己所持态度感到承担了更多的义务,违反或改变就会觉得为规范所不容并受到良心的责备,或怕被人耻笑,因而更不愿改变。相反,一种态度如果未作出承诺,则更易于被改变。[4]因此,民工的公开表态非常重要,否则前期的认知重建等努力就可能白费。
立功宣誓,是民工作出公开表态的最好方式。在立功宣誓大会上,民工个人和团体纷纷表明决心,并公布爱护党和军队的立功计划。如中支区下河庄的担架队,一致要求上火线抢救伤员,立刻就有其他民工队起来响应竞赛。民工李永明说:“抬伤号,碰上飞机打机枪,我就把伤号背到山沟里,只要我死不了,伤号也一定扔不了;我如办不到,大家尽管挖出我的眼睛来。”赵光田说:“老蒋如果来了,我的命一定剩不下。兄弟爷们,千万不能再受二遍罪。我下了决心,别说抬担架,叫我参军我也去,前线上有刀尖我也得碰上去!”[1]470宣誓大会气氛高涨,民工们争相画押、签字、盖手印,宣誓表明积极支前的决心。
而有的民工队在表态基础上采取了行动。如莒北一大队召开民工座谈会,具体讨论如何照顾伤员。民工每个人都打出谱来,个人、组、班都制定出具体计划,互相讨论,并把计划张贴出来。有的买了个水瓢,准备给伤员装屎尿;有的宣布把茶缸子给病号当粪桶;有的把自己带的钱交给班长,用来给伤员买鸡蛋吃。这种做法,比单纯口头表态更进了一步,已经进入了实际行动的初期阶段。有了这些先期行动,民工感受到的来自公众舆论的压力更大,违背承诺的可能性自然就更小。
总之,在山东解放区支前民工的整训过程中,从回忆反省、说出实话到对比出夫回忆诉苦,弄懂“为谁出夫”,再到彻底清算怕苦怕死思想,直到公开宣誓、具体打谱,全体民工接受了一次较系统的思想教育。通过集中整训,民工混乱的思想得以澄清,消极对抗、被动、顾虑等负面思想转变为自觉自愿、不怕困难、坚决支前的决心。而整训最为直接和实际的结果是民工逃亡大大减少。这样,令组织者倍感棘手的民工队伍巩固问题就迎刃而解。必须承认,山东解放区支前民工整训所以能取得良好成效,与组织者遵循了“情感—认知—行动”的心理学规律密切相关。而这也充分展现出中共在群众动员中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细致耐心的踏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