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眼动认知实验角度探索计算机辅助翻译
2021-12-02张晨曦
张晨曦
(大连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行业应用翻译技术已经成为新兴的翻译模式。然而,有关翻译技术的学术成果大多集中在实践与教学方面,对于应用翻译技术的实践过程研究却很少。认知翻译学的多种研究方式,尤其是眼动实验,恰恰可以为翻译技术的过程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介绍
翻译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简称CAT)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简称MT)[1]。由于早期的机器翻译效果不佳,相应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被设计出来,如 SDL Trados、Déjà Vu、MemoQ、Wordfast 等。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核心功能是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简称TM),用于储存原文和译文的语言数据库[2]。译者在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工作时,翻译的内容会自动存储在翻译记忆库中,当译者再次翻译相同或类似的句子或段落时,系统就会自动向译者提供以前翻译的结果,帮助译者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翻译质量。
目前,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相关成果大都集中在实践与教学方面[2-9],但针对译者使用计算机辅助工具的翻译过程研究却非常少。与机器翻译不同的是,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主体是译者,因此,对译者的翻译过程研究十分必要。
二、认知翻译学与眼动实验
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是引入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译者的心理过程[10]。认知研究翻译过程主要的实验方法有:(1)有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ol,简称TAP),借助了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11],通过译后访谈译者翻译过程的想法来分析翻译过程;(2)按键记录法;如应用Jakobsen[12]开发Translog翻译录入软件分析翻译过程;(3)眼动跟踪法,基于眼动反映大脑思维的假设[13],如使用Eyelink、Tobii、SMI等眼动仪研究瞳孔直径大小、注视时间、注视频率、眨眼频率等指标分析翻译认知负荷量等;(4)脑电方法,通过仪器检测头皮表层的电信号,形成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以及进行ERPs的研究(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5)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FMRI)。后两种实验研究方法属于神经认知研究。这些认知的实验方法有时可以同时应用,比对数据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如三元数据分析法,包括有声思维法、按键记录法以及眼动跟踪法相结合的方法[14,15]。
目前,翻译认知学研究很多成果都采用了眼动追踪法。Sjorup[16]采用眼动跟踪方法研究了翻译隐喻的认知过程,结论是比起一般性翻译,处理隐喻翻译所需的认知负荷量更大;Pavloiv&Jensen[17]、Chang[18]等学者应用眼动实验测试研究了语言方向性的实验,均得出结论为第一语言到第二语言的翻译比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的翻译需要更多认知处理;此外,还有分解翻译整个过程的认知分析,从阅读理解到翻译输出各个阶段的不同认知负荷度[19-21];Hyona[22]研究了口译任务难度与瞳孔直径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瞳孔直径在同声传译最大,然后是影子练习,最后是被动听力;Sharmin[23]指出文本的复杂性与时间压力对译者的影响;Balling[24]研究翻译的平行处理过程。
三、CAT认知研究方向
当翻译与技术结合时,学者多集中在翻译技术的操作与培训,而认知角度进行过程研究却十分有限。O’Brien[25]曾通过眼动实验研究翻译记忆匹配与翻译认知负荷量的关系。具体实验操作是四名职业译者在翻译时使用Translator's Bench翻译记忆工具,此翻译工具可以加载在微软Word软件上工作。他们的瞳孔直径大小被记录,作为测量认知工作量。译者们应用不同类型的翻译记忆匹配进行翻译,包括没有匹配,模糊匹配,机器匹配和精确匹配。O’Brien定量分析每种匹配类型下译者的加工速度与瞳孔扩张的百分比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匹配需要最大的认知努力,而精确匹配需要最小。测试后进行关于被试者回顾他们翻译任务的访谈,同时给被试者观看回顾他们在实验的注视轨迹。这个实验是首创使用眼动仪实验对翻译技术的认知研究。
根据O’brien的眼动实验,匹配程度越高,需要的认知负荷量越小,有些客户对于60%模糊匹配仅付40%的价格,70%模糊匹配的付30%价格。那么客户按照翻译技记忆匹配程度付费也有一定道理的。因此,首先可以比较处理不同翻译匹配量在认知上的差异性,通过比较翻译记忆匹配量的差异性,研究在不同翻译记忆匹配量的翻译过程中,认知是否存在差异性。
其次,对处理不同质量的翻译记忆库进行认知研究。翻译记忆库在没有使用前是空白的,翻译记忆库只有在被写入匹配单元之后,才有可能为翻译工作服务。如果翻译记忆库质量较差,即使匹配度很高,使用其翻译记忆库的译者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对其提供的译文进行修改,如果译者因为时间匆忙没有仔细验证其正确性,盲目地接受了翻译记忆库的提示,那么译文的质量便会受影响。针对不同质量的翻译记忆库的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有助于在实际翻译市场中为译员提出合理的薪资。
最后,对掌握CAT工具不同熟练程度的译者进行认知差异性研究。如果客户要求译员使用之前没用过的CAT工具,由于翻译记忆产品的差异性,译员就需要花费时间了解与掌握其产品的功能与操作,并且在完全熟练使用前,翻译操作也会相对缓慢。从译者能力的认知研究角度出发,对操作CAT熟练程度不同的译员,可以研究他们翻译过程不同的认知负荷量,作为客户报价的参考因素。
四、结语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实践价值巨大,但目前学术方面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仅在翻译匹配、翻译记忆库质量与译者操作CAT工具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希望今后有更多学者应用认知的眼动科学实验方法探索CAT的翻译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