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借鉴 立足实践 “学”为人先
——马达治学理念初探

2021-12-02李小威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治学马达学术

李小威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校艺术系,福建 福州 350007)

音乐教育学者指专门从事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人,在音乐教育学术研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主体,肩负批判性的继承、创新音乐教育理论,完善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学术使命[1]。成熟的音乐教育学者则具有超前的学术理念,缜密的学术思维,娴熟的研究方法,丰厚的研究成果,引领着音乐教育学术研究的方向。马达①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原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区域音乐教育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副会长。他在音乐教育史、高师音乐教育、比较音乐教育以及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著作15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7项;14项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政府奖(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作为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领域拥有较高造诣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成果必然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创新性与应用性特征,而这些特征与他音乐教育学术研究能力、研究的方向与坚守的原则、研究必备的品质,以及研究所必需的条件密切相关。本课题关注马达教授研究时坚守的方向与原则——治学理念。这里的“治学就是研究学问”[2],治学与学习和科学研究三者之间有相关性,也存在差异。治学可以说是学习和科研的一种综合②学习是对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技能的模仿,科研是探索客观事物未知的规律,而治学还包括探索前必需的能力培养,以及对前人思想、治学的方法等多方面的继承。参见梅松龄.青年治学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1。。治学理念是指音乐教育学者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科研价值取向与追求,以及应秉持的原则、规范,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和延续性认识和观念体系③“理念”一词源于古希腊语(eidos),其原典涵义为“形相”、“形式”、“外观”、“通型”等,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提出。后经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深化扩充了“理念”的内涵,这三位哲学家都认为“理念”是一个含义比较广泛的上位概念,它包容了认识、观念、思想、构想、理想(预想)、信念、精神、理性、理智等含义,又包含了目的、目标、宗旨、原则、规范、追求等意蕴。把哲学上的概念引入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中,就有了“治学理念”的概念。参见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0-53。。通过概念解读可知,治学理念对音乐教育学者的学术研究实践具有引领和指导性的作用,决定了他们学术研究的方向。笔者从治学理念的视角,结合跟随马达教授学习的感受与经历,及其现有的学术成果,揭示其学术成果、学术影响力的成因,并探寻马达治学理念的特征与形成的根源,从方法论的视角来探析其治学理念的价值。增进对代表性音乐教育学者的了解与认知,并对当下的学术研究产生启示与借鉴作用。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发挥主导作用的音乐教育学者尚未引起更多关注,已有研究成果侧重于国内音乐教育学者学术成果特征与价值的评析,关于音乐教育学者学术素养,治学方法,治学理念的研究成果较少④现有的研究成果有余少鹏(2016)通过访谈揭示了音乐教育学家冯志强的成长经历与研究心得;蔡梦(2016)通过对曹理的访谈,总结其丰富的治学经验;高洁(2016)提炼了曹理对音乐教育学科建设与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上做出的贡献;蔡梦(2019)归纳了王安国“科学、严谨、务实、求真”的治学精神。。笔者在《音乐教育学,请把目光投向人》[3]一文中发出了音乐教育学术研究应关注研究主体——音乐教育学者的呼吁,本文算是一种自我呼应吧。

一、重视比较与借鉴

比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和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分析、对比,从而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的方法。”[4]马达教授在学术研究中比较青睐于比较的研究方法,在他看来,比较法具有“扩展研究视野;获得新发现;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本国、本地区音乐教育状况和特点”[5]213-217的作用和意义。比较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⑤比较的意识由来已久“古代社会中,人们在认识中观察到事物之间的同一性,也看到它们之间的彼此对立与差异的关系,由此产生了比较思维。并且利用同一与差异的特性认识事物,把它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引自方汉文.比较主义学科方法的思维方式之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35。,而比较方法又源于比较的思维意识[6],比较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受研究者比较思维的影响。“比较”的思维观念开拓了马达的研究视角,丰富了选题来源,他撰写多篇比较研究的学术论文,马达比较研究涉及高师音乐课程结构、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史、音乐教科书、音乐教师培养等。既有横向比较法——把同时并存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如《中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7]等。也有纵向研究法——它是以同一事物为对象,比较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的一种研究方法,如《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8]等。

通过比较研究表达价值诉求——借鉴是马达选择比较的一大动力。他在比较研究中不只是描述外国音乐教育是怎样的,中国和外国音乐教育之间的差异是什么,也注重论述外国音乐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启示。通过研究“他者”认识自我,吸取适合国情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马达在比较研究中坚守的学术使命。在他看来“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的音乐教育经验和音乐教育理论成为音乐教育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9]65。即使在音乐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保持开放的视野,实现国外音乐与理论、经验的本土转化与应用,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学者认为“主体的需求意识是比较活动的动因系。在主体见诸于客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主体总是表现出以自身的需要、自身的内在尺度来权衡客体、规定客体的倾向。”[10]通过比较辨别差异的同时更要借鉴的研究立场决定了马达比较研究的价值取向。在他相关的学术成果中少不了这样的论述,如“针对我国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借鉴日本有关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一些做法。”[11]即使在外国音乐教育的“实体研究”中,也把借鉴意义作为价值立场。如《中国人视野中的美国大学音乐教育》[12]一文用了大量笔墨论述美国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理念、人才管理制度、培养目标等对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启示。

借鉴的价值取向不仅体现在比较研究中,马达也重视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中借鉴研究方法,引入能够解释、支撑、促进音乐教育发展的学科理论。如在《元认知与音乐学习》[13]中论述了心理学中元认知理论对音乐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并给出元认知能力培养的策略,阐释了教育心理学中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在音乐学习中具体运用[14]。此外,还把基础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理论借鉴到音乐教育研究领域,既能提高音乐教学与学习的效率,提升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能够开阔研究视野,获取新的发现。他曾倡导在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时应关注“在多学科交叉点上选题,在多学科交叉点上选题,从不同学科的切入点研究问题,就有可能出新,探讨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15]。可见,马达不但是践行这一研究理念的实施者,还指引着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呼吁音乐教育学者从多学科的视野开展研究。此外,2009年马达被引进到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工作后,开始关注岭南地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他运用文化地理学、音乐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来解释岭南传统音乐的生存状况,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音乐地理学视域下广东粤剧形成路径与生存缘由探析》[16]等。

二、立足于实践,追求“学”以致用

马达认为“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更应该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5]12所以他坚持理论研究源于音乐教育实践,理论研究引领实践的理念,即重视对音乐教育实践的参与和音乐教育现象的考察,在实践中深化对音乐教育行为的认知和理解,同时通过理论研究更新音乐教育观念,总结音乐教育经验、改善教学方法来提高音乐教育质量。首先,马达提出学术研究应基于自身音乐教学实践,在他看来“应将教育科研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以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作为选择课题的依据”[5]13。马达自1982年开始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教,从教三十多年来未曾中断过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他在高师音乐教育实践中坚持用研究的眼光看待问题,具有敏锐的学术思维和反思意识,结合自身探索和实际教学经验,发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存在的困境,并提炼、归纳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经验,力图做到“学”以致用。在指导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时,通过摸索总结,提出了音乐教师在指导学生教育实习时应坚持的原则和可行性的建议[17]。至今这些实用的建议对音乐教育专业实习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他针对高师音乐文化理论课教学灌输式讲授法的不足,提出这类课程教学应该做到“课前预习与重点讲授、信息强化与课堂讨论、启发教学与培养思维”[18]的建议。在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研究不被重视的现状下,他呼吁应进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多元文化的价值被学界和教育行政部门所接受和认可,他率先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构想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法研究等方面的举措[19]。除了本科生的教学,马达到目前为止培养了90余位音乐教育方向博士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上他也率先在教学方法与方式的进行革新,把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20]。

除了重视音乐教学实践外,马达教授认为音乐教育科学研究应坚持“客观性原则:指科研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根据客观事实来考察音乐教育现象。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出发点,详尽的占有材料”[5]10。马达在赴日留学期间注意到了中国和日本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等之间的差异,在撰写中日音乐教育比较研究论文之前,坚持从客观事实出发,全方位的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访谈,他利用假期时间向黄红凝、片意欣、林能杰等赴日留学人员收集资料。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对美国西部、中部、东部这三所大学的音乐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考察”[21],在积累大量文献资料和感性认知后撰写了《中国人视野中的美国大学音乐教育》。即使思辨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论文也源于亲临现场的访谈与交流,如“《戴维•埃里奥特和他的实践音乐教育观》以作者应邀到纽约大学音乐教育系访学与埃里奥特会谈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埃里奥特的成长过程及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22]

马达在研究岭南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课题时延续了立足实践的治学理念,尤为注重田野调查,多次深入到广东潮州、大埔、广州周边等地收集整理当地的传统音乐,总结当地具有借鉴意义的传承经验。可见,马达把自身的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现状考察作为音乐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和选题源泉,真正做到理论研究与音乐教育实践相互促进,坚守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源于实践,理论研究反哺实践的治学理念。研究选题直接来自音乐教学实践,使得他所给出的建议和改革策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注重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和实用性,始终秉持着“学”以致用价值诉求。

三、坚持“学”为人先

“学”⑥这里的“学”指学术,文中加引号的“学”皆指学术。学术的内涵是人类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活动所形成的系统性成果,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文化形态,还是一种社会活动。参见黄发玉.学术论——学术的文化哲学考察[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 9。为人先有两层含义,首先是马达追求学术成果的创新性与开拓性,即研究新内容、提出新观点、引入新方法,二是指马达具有较强的学术前瞻性,能预测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引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方向。《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23]是了解近现代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必读的文献,该文的研究内容彰显了马达“学”为人先的学术研究理念。乔建中认为“从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意义而言,本文填补了我国20世纪中国艺术教育史中学校音乐教育史研究这一空白。并为推进新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全面改革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24]58这篇学位论文使人们系统了解我国二十世纪近代学校音乐教育成为了可能,也为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和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今后其他学科,小至专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大到20世纪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都会有很好的启示作用。”[24]59可见,该文极具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知网文献下载量和被引用次数⑦被引频次是“全面衡量论文学术影响力的客观评价指标,反映了文献发表后被重视和使用的程度。”引自肖宏、张义川、伍军红、孙隽.从文献大数据看近十年我国哲学社会学术发展状况(2006—2015[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1):92。也佐证了这一点,该文截止目前“被引次数为192次,下载量14 427”⑧中国知网:http://kns.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20-09-23.。《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本对音乐教育研究入门具有指导性意义的著作,它巩固了马达在学术界的地位,扩大了他的学术影响力。他结合自身科研经历,通过丰富案例对研究方法的运用、音乐教育论文写作、课题申报进行阐释,增强了可读性与实用性,该著作把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作为一个专门性的学术课题来研究,并以专著形式体现其成果,在国内尚属首例。”[25]。马达在高师音乐教学研究领域能主动开拓视野,关注前沿的学术动态,拓展新的研究内容,早在1999年他就意识到了潜在课程对高师音乐教学的价值和功能,他认为“在高师音乐教育中进行潜在课程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新课题”[26]。除了研究新的内容,他率先引入其他学科成熟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法”在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中鲜有人提及。此外,马达主动的在学科的“空缺处”进行选题,深化、补充已有的观点,赋予已有理论以新的意义,他善于捕捉高师音乐人才培养动向,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如呼吁进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倡导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等。

马达“学”为人先的治学理念还体现在引领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他提出“音乐教育学研究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密切联系的必要性,音乐教育如何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将是音乐教育研究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9]65。时至今日,高校音乐教师与基础音乐教育仍然是脱节的,对于高等院校音乐教学论教师来讲,把提升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水平;改善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方法;音乐学习内容的选择、完善评价方式作为研究的关注点仍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他提出“音乐教育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融合性”[9]65音乐教育学除了研究音乐学与教育学外,还应将研究触角深入到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文化领域;重视对音乐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加强音乐教育学研究队伍的建设。这些观点的提出预示了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对一些学者的研究⑨如董云《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2012);崔学荣《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音乐教学论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09);赵娟《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2013)等。产生了启示作用。

四、余论

重视比较与借鉴、立足实践的治学理念既丰富了他的选题来源,也让他的学术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严谨性,对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现实意义,坚持“学”为人先让他的研究能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指引音乐教育学术研究的方向。而关于马达治学理念的来源,笔者认为有三个要素,一是多学科并存工作环境的熏陶与启迪,福建师范大学是马达学习工作三十余年的地方,该校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1996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高师院校音乐系设立的第一个音乐教育专业博士点[27],可见该校在音乐学科建设上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并涌现了多位音乐学家和作曲家,如王耀华(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宋瑾(音乐美学)、萧梅(民族音乐学)、蓝雪霏(民族音乐学)、郑锦扬(音乐史学)、郭祖荣(作曲)等。音乐学各学科并存发展创造了各种学术思想碰撞的机会,营造了积极健康的学术氛围,各学科前沿的学术成果以及超前的学术视野对马达借鉴的治学理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启示。综合类大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在学科门类上也有其优势,马达表示“我当年攻读本科时,哲学课程是由政教系非常优秀的教师来讲授,老师讲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们也乐于接受,现在看来,这门课程对我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的提升,以及哲学观与世界观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⑩2017年12月30日下午16点至18点三十分,笔者在马达教授福州寓所,围绕学术研究,工作生活经历,价值观念对其进行了访谈。。基础学科和音乐学各学科共存一校为学科之间的借鉴和交叉提供了便利,在这种工作和学习环境中他积淀了文化底蕴,开拓了研究思路。二是良师为范。在马达学术道路上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导师,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王耀华先生,在追随王耀华先生学习期间不仅得到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上的指导,先生的治学态度对他也产生了切实的示范效用,马达表示“我对王先生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治学的严谨性”。即在学术研究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和审慎的态度,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论证缜密,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里审慎的态度,不只是做学问要细致细心,也包含有一种批判的眼光,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定要多思考一个可信与否,多问一个为什么。因此,名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马达重视实践与调查的治学理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三是“以学术为业”[11]这一术语源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1919年发表著名的演说——《以学术为业》,详见(德)韦伯(Weber,M.)著;王容芬译.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对大学生的两篇讲演[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的人生观。这一观念对他重视学术的研究实证性、创新性,以及实用性的治学理念产生有着重要影响。有学者提出以学术为业有三个标志,“最为重要的标志是坚守学术之道——潜心学术活动、遵循学术范式、恪守学术伦理”;另一重要目标是遵循知识发展的逻辑探究与创新知识。第三个是通过学术应用转化活动来增加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动力。”[28]学术研究对马达来讲就是他人生的志趣,他心甘情愿的为之坚守并享受着整个过程。马达在笔者的访谈中坦诚的说道“我做学术是出于兴趣和爱好,并没有考虑太多的功利,一些荣誉和奖励都是后来顺其自然的事”[12]李小威.马达访谈实录,2017—12—30.。马达还认为学会做人是做学问前提,一个人如果只是急功近利,就不可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也很难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和建树,当然,治学理念也就无从谈起。“对于人,道德是第一位,而做学问其实就蕴含在做人和做事当中”[29]。做学问前先学会做人也是他对学生的要求,他给研究生布置第一次作业就是学习蔡际洲的《音乐学学术规范论略》[30]并写出学习后的收获与感受。总之,马达治学理念由他所处的学习工作环境,接触的良师益友,以及自身的个性品质等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

猜你喜欢

治学马达学术
从《中庸》治学观浅谈党史学习的方法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不能怪我
分期付款
分期付款
枰中侠侣
向阳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