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护场理论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中医诊治

2021-12-02颖,倪艺,韩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酵母菌外阴正气

钟 颖,倪 艺,韩 玥

(1.湖南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208;2.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妇科,湖南 常德 41500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曾称为霉菌性阴道炎,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豆腐渣样。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广谱抗生素和甾体类激素的广泛应用[1],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逐年增加。1年内有症状并经真菌学证实的VVC发作4次或以上,被称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2]。RVVC的发病率约为2%~8%[3]。目前针对RVVC的治疗重点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在急性发作期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但难以根治、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女性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4]。本文基于中医外科学的护场理论并结合现代研究进展,探讨RVVC的发病机制,以期为RVVC的防治提供新的分析视角与方法。

1 护场理论

1.1 护场理论的源流

护场是中医外科学的专有名词,在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赵宜真在《秘传外科方·疔疮治法》中首次提到“护场”一词,并通过疔疮之外有无再生小疮来判断疮疡证的吉凶预后,为护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代王肯堂在赵宜真的基础上对护场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定义,《证治准绳·外科》中提到:“凡生疔疮,身热头疼,手足温和,饮食如常,疔之四围赤肿,名曰护场,可治。”认为护场的有无是疔疮可治与否的关键,并将“辨别护场”的理论应用于病情预后的判断中。后世诸多医家对“护场”的论述多遵于此说。清代吴谦等在《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二·疔疮》云:“一疔之外别生一小疮,名曰应候;四围赤肿而不散漫者,名曰护场”[5]。强调其四周不散漫,对护场理论进一步补充。

1.2 护场理论的发展

古人所言的护场,多针对体表可见的疔疮而言。现代出版的《中医外科学》对护场的定义进行了更为详细、明确的解释:“疮疡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而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其中,“护”有保护之意,而“场”则代表着正邪交争的场所,有护场时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没有护场时正气不足,疾病预后较差[6]。由此,随着中医外科的发展,护场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疔疮,已延伸为正邪交争的过程,对许多疾病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现代检查技术的发展,PET/CT将功能成像与结构成像相结合,清晰的显示出,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存在着一部分代谢相对旺盛的组织,其标化摄取值SUV值通常比肿瘤组织略低,但高于正常组织[7]。有学者结合中医外科思想,将这一区域理解为机体为对抗肿瘤所形成的护场[8],并从肿瘤炎性微环境的角度,分析认为其是护场的微观基础,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及预后都有着重要影响[9]。

2 护场理论与RVVC的中医诊治

RVVC根据其临床表现、发病规律、病机特点主要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其各时期疾病特点大致如下:(1)急性发作期(病原菌阳性时期):患者常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或呈豆渣样,有异味,伴阴痒明显或外阴阴道红肿灼热,多发作于月经前后。(2)缓解期(病原菌阴性时期):此时患者病原菌已转阴,多无明显自觉症状,但询问病史时可得知多次的VVC发作史。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护场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病情变化而变化。

2.1 急性发作期

RVVC是由条件致病菌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假丝酵母菌为机体的深部真菌,在机体的口腔、皮肤、阴道内都有正常寄生。作为阴道微生态环境中的益生菌,乳杆菌在急性RVVC 患者的阴道内并不缺乏,仍是优势菌,只是产生过氧化氢的能力减弱,对其他微生物的抑制能力降低,导致假丝酵母菌的大量繁殖[10],从而发生阴道炎。此时,大量假丝酵母菌黏附于阴道内,局部“邪气”亢盛,正邪交争剧烈,正盛邪实,体内正气集聚对“邪”进行围困,使“邪”丧失扩散、内陷的机会,是正邪交争的高峰时期,并在疾病四周形成一个保护性屏障,使邪气在交争中处于劣势,进而被消灭,护场[11]即由此而生,临床表现主要为:白带量多、局部皮肤黏膜红肿、外阴阴道瘙痒灼痛明显。此时正是邪盛之时,治疗当以“消”为贵,正如《疡科纲要》所云:“治疡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于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消邪于无形,既能不扰动护场,又可减少邪毒对护场形成的阻碍,建立、保护护场。

2.1.1 中医外治 因中医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具有起效迅速、作用精准等特点,所以在RVVC急性发作期,导师非常重视外治法的应用。中医外治法形式多样,有塌渍、涂搽、敷贴、手术等多种疗法。其中敷贴法又称作箍围法、围法,是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法,也最能体现中医护场理论的思想。正如徐灵胎云:“惟围药能束之使不散漫,则气聚而外泄矣。”箍围法应用在疮疡之疾中,以“散者收之”为理论指导,约束收敛疮毒使之不散漫至全身,促进护场形成,同时给邪以出路,促进疔疮破溃,助毒邪排出体外[12]。治疗之时,又可借助各种赋形剂的药性而增强其温通、活血、消散、清解等治疗作用[13],提高疗效。

吾师认为此期的中医病机主要是湿浊内盛,郁久化热,湿夹热邪下注,累及任、带二脉,致带下绵绵不断。针对这一病机特点,导师以清热祛湿为首要治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外洗方,药物组成:苦参30 g、地肤子20 g、白藓皮20 g、蛇床子20 g、花椒10 g,以期达到清热除湿、杀虫止痒之效。在RVVC急性发作期,导师根据女性生殖系统结构特点,取箍围法治疗理念,活用中医熏洗法。运用中药药液坐浴盆中先熏后洗,直接作用于外阴,使局部皮温稍升高,与周围组织间形成清晰可见的、稍红肿的界线,将邪毒聚集、围束于此,防止其扩散,达到了吴谦所定义的护场“四围赤肿而不散漫”,并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最大限度地将可能阻碍护场形成之“邪”从体内祛除,加快护场形成。且现代研究发现熏蒸过程中,温热作用不仅可以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增强细胞通透性[14],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疗效,而且能加速血液循环,对血液成分发挥调整作用,促进组织间液的回流吸收,增强炎性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局部免疫力[15],从而扶助正气,进一步稳固护场作用。

2.1.2 中医内治 护场包括广义护场和狭义护场,其中,广义护场是指调动全身正气对体内一切致病因素进行的抵抗[16]。就此而言,判断RVVC急性期的护场,不应只局限于局部外阴,应将其视为机体抵抗邪毒入侵的一个整体[17]。故针对急性期正盛邪实的患者,在局部外治“祛邪”的基础上,可配合适当的内治法以调节脏腑,重建机体内环境平衡。导师自拟清带汤在临床中获效甚佳,其药物组成为:茵陈蒿15 g、黄柏15 g、苍术10 g、白术10 g、薏苡仁10 g、车前子10 g、陈皮6 g、柴胡10 g、土茯苓10 g、甘草6 g,诸药配伍,达到清热利湿止带之效外,还注重健脾扶正,稳固整体护场,使得机体抗邪之力增强,更易祛邪外出。

2.2 缓解期

经治疗后,RVVC急性期症状逐渐缓解,病原菌亦呈阴性,进入缓解期。但机体免疫力一旦下降,假丝酵母菌又会“卷土重来”,在阴道内大量繁殖,再次引起阴道炎症状。这与缓解期“正虚湿伏”的中医病机有关。《傅青主女科·带下》篇首即言:“夫带下俱是湿症”,认为湿邪是带下病的致病关键。而湿邪又分为内湿和外湿,其中内湿主要责之于脾,脾虚失运,则湿浊内生。又因湿性重浊黏滞,难以祛除彻底,余邪未清,留伏体内,每遇正虚愈甚之时,伺机而发病,导致RVVC反复发作。故导师认为缓解期的治疗尤为关键。此时机体正气不足,余邪内伏,护场形成困难,难以有效约束邪气,邪气易突出护场之围,发而为病。故治疗重点在于扶正祛邪,一方面固护正气促进护场的形成,约束邪气;另一方面祛除体内的“余邪”以减少其对护场形成的阻碍。在临床治疗中,导师强调固本清源,并紧紧抓住虚、湿两大主要病变,从气血津液的角度施以辨证论治,活用完带汤以健脾扶正,兼化余湿。傅山曾云“此方脾、胃、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中,寄消于升之内。升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完带汤全方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清热升阳、除湿止带之功[18]。同时,导师认为湿邪深伏,易致局部血气凝滞不畅,且湿性黏滞难驱,湿瘀易相互胶结,使病情更加缠绵难愈[19、20]。故常适当配伍一些活血化瘀药,如丹参、鸡血藤等。此外,导师紧紧抓住女性生理周期阴阳变化的特点,选在气血旺盛的经前期用药,此时冲任阳气渐盛,气行血动,若加以扶正祛湿方药,能更大程度调动机体正气,增强护场之功,从而更易祛邪外出。除外中医药治疗,导师也考虑到RVVC的高复发率、难治性可能与阴道内菌群失调及局部免疫减弱有关[21],缓解期亦使用定君生补充乳杆菌以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促进局部护场的建立。

3 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女,32岁,已婚,2020年9月14日因”反复带下量多、阴痒1年余,再发加重4天”就诊。患者诉近一年来反复出现带下量多,色黄或白或黄白相兼,似豆渣样,伴外阴瘙痒不适,尤以月经前后明显,多次于社区诊所就诊,白带常规检查均提示:念珠菌(+),予以“克霉唑阴道片”阴道上药后,症状可有所缓解,但易反复发作。2天前患者症状加重,遂来就诊。证见:阴痒难忍,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呈豆腐渣样,伴有异味,感口苦口腻,食纳、夜寐欠佳,小便色黄,大便时溏时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月经史:13岁初潮,月经周期:5~7/30~33天,量中,色暗,偶夹血块,伴痛经(尚可忍受),妇科检查:外阴皮肤潮红,阴道畅,黏膜充血,内可见大量白色豆渣样分泌物,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可,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扪及异常。辅助检查:白带常规:真菌(+),清洁度 Ⅳ°。西医诊断:RVVC。中医诊断:带下病(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止带。处方:茵陈蒿15 g、黄柏15 g、苍术10 g、白术10 g、薏苡仁10 g、车前子10 g、陈皮6 g、柴胡10 g、土茯苓10 g、丹皮10 g、赤芍10 g、甘草6 g,5剂,由我院中药房煎熬成每剂400 mL(200 mL×2袋),每日早晚各温服1袋。自拟外洗方(散剂):苦参30 g、地肤子20 g、白藓皮20 g、蛇床子20 g、花椒10 g,5剂,每日1剂,加入适量沸水,待水温降至适宜,先熏后清洗外阴,嘱患者勿冲洗阴道。

二诊(2020年9月21日):患者阴痒明显减轻,带下量减少,色白,质黏,仍有异味,舌红,苔腻微黄,脉滑。妇科检查:外阴皮肤潮红明显减轻,阴道畅,黏膜稍充血,内见中量黏稠分泌物,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可,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扪及异常。处方:前方去土茯苓,加山药15 g,5剂,由我院中药房煎熬成每剂400 mL(200 mL×2袋),每日早晚各温服1袋。继续外洗方熏洗外阴。

三诊(2020年9月29日):患者阴痒基本缓解,带下量不多,色白,无异味,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滑。妇科检查:外阴皮肤及阴道黏膜正常,阴道畅,内见少量分泌物,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可,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扪及异常。复查白带常规:清洁度Ⅱ°,真菌(-)。处方:完带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白术20 g、山药20 g、党参10 g、白芍10 g、车前子10 g、苍术10 g、陈皮6 g、黑芥穗6 g、柴胡6 g、丹参10 g、鸡血藤10 g、旱莲草10 g、甘草6 g,7剂,由我院中药房煎熬成每剂400 mL(200 mL×2袋),每日早晚各温服1袋。之后电话随访3个月,患者诉带下正常,未再复发。

按:患者初诊时正处RVVC发作期,湿热蕴结于下焦,损及任脉,故见带下量多,臭秽难闻,湿热浸渍于阴部,故外阴瘙痒难忍,湿热熏蒸,则口苦口腻,热灼伤津,则小便黄赤,患者RVVC反复发作,且湿邪黏腻难解,易遗余湿伏藏于体内,日久阻遏气机,致气滞血瘀,故见经色偏暗,夹有血块,经行腹痛。此时邪毒炽盛,正邪交争剧烈,护场逐渐形成,为恐邪气阻碍护场形成,应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治则,使邪消散于无形。在局部中药外洗清热利湿、杀虫止痒的同时,配合中药口服以调节机体整体状态,进一步稳固整体护场,更利于驱邪外出,方中茵陈蒿、黄柏清利下焦湿热,苍术、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湿,脾运得健则无生湿之源,且健脾扶正可稳固护场作用,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车前子利水渗湿,使湿从小便解,陈皮理气燥湿,RVVC患者因病情反复多心情烦郁,柴胡疏肝解郁,又能使肝木条达而脾土自强,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甘草则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止带之功。二诊患者阴痒明显减轻,带下量减少,药效已显,应守方巩固疗效,但考虑患者症状已大减,凉药久用易碍脾伤正,故在前方基础上去土茯苓,加山药以健益脾胃。三诊患者症状已基本缓解,复查病原菌也呈阴性,进入缓解期。患者RVVC病程长,久病本就体虚,故见纳差、大便时溏,且邪正斗争刚过不久,正气必然有所损伤,此时机体正气不足,护场形成困难,难以约束伏湿,余湿可伺机再发为病。故治疗上应扶正驱邪,以完带汤为基础方,补脾疏肝、化湿止带,加用丹参、鸡血藤养血化瘀,旱莲草补益肝肾。由此,患者余湿得解,且正气恢复,护场形成无碍,则疾病向愈,无复发之虞。

4 结语

护场理论为外科疮疡之疾而生,随着现代的研究与实践,其临床含义及应用日益广泛。基于护场理论,在RVVC的临床诊疗过程中,根据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与护场变化辨证论治,采用中医内外治法祛邪同时促进护场的形成与稳固,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为RVVC的中医诊疗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猜你喜欢

酵母菌外阴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难言之隐”的针对性治疗方法
米卡芬净对光滑假丝酵母菌在巨噬细胞内活性的影响
正气文天祥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正气文天祥
牛粪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碳源代谢分析
?五个外阴小常识
外阴发痒可不应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