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升法”论治脾不升清型喉源性咳嗽临证思路

2021-12-02李维春肖茂迪李全鑫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咽喉病机脾胃

李维春,张 莹,肖茂迪,李全鑫*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庆 402160;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3.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

喉源性咳嗽以反复发作或突然咽喉干痒、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咳因喉部而起,呈连续性,或呈痉挛性,少痰或无痰,饮水可解;病程较长,从数月到数年不等,不咳则如常人,咳则难止,病起多见慢性咽喉病史或上呼吸道感染史。笔者临床上常遇住院治疗效果不佳的干咳病人,以咽痒咳嗽为主,甚至连声呛咳,针对这类喉源性咳嗽病人,采用“提升法”中药方治疗每获良效。

1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认识

中医学中认为,喉源性咳嗽属于“咳嗽”“喉痹”等范畴。《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明确了咳嗽不是单一器官疾病,故论治咳嗽时,当审准引起咳嗽的原因所在。金·刘完素认为六淫邪气皆可导致咳嗽,明·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清·程国彭提出咳嗽致病因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清·李用粹认为:“风火相旋揖结咽喉而生痒,咽痒则干咳不己”,表明风邪是导致咽痒作咳的重要因素。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基于“喉为肺系”理论,首创“喉源性咳嗽”病名,归纳其特点为“奇痒作咳,不痒不咳”[1],干教授的论治方法为治疗喉源性咳嗽奠定了基础,其认为喉痒而咳多由风、火、燥等异气犯喉所致[2],丰富了中医耳鼻喉科学理论。

2 喉源性咳嗽中医病因病机

干祖望教授对喉源性咳嗽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释,认为该病多以邪困肺经、心火独盛、胃火肾虚、津液亏损、脾衰土弱五大原因为主[1]。此后涌现出不少医家对喉源性咳嗽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张勉等[3]认为喉源性咳嗽以风邪犯肺、脾虚痰浊、阴虚火旺、卫表不固为主;贺春辉[4]认为喉源性咳嗽以风邪犯肺、卫表不固、禀质过敏、脾虚痰浊、阴虚火旺为主;崔红生[5]认为喉源性咳嗽以肺阴亏虚、肝气郁结为主;庄振裕等[6]认为喉源性咳嗽病因主要以痰热蕴结、风火内郁、痰瘀阻结、阴虚内热为主;王新华等[7]认为喉源性咳嗽可用肃肺、宣肺、补虚、利咽、通窍、祛风、活血、外治八法治疗。久治不愈的喉源性咳嗽患者,其舌脉多见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缓,同时伴有大便黏腻、思虑过度引起入睡困难等症状。由此推断出重庆地区喉源性咳嗽大抵以脾不升清、清窍失养、喉关不利则咳为主要病机,若湿邪不宣,无力气化,邪留不散,还会出现患者但咳而无其他不适,苔白腻的情况。此外久病不愈者,多有虚实夹杂的情况,遇风则痒,遇热则痛,遇湿多痰。故笔者认为,湿度大的川渝地区,加之越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不断被污染的环境,脾胃不和、脾不升清的病机越发突显。笔者发现,喉源性咳嗽以痒咳为主,但就川渝地区环境气候而言,仍有少部分患者因咽喉起病,发为喉咳,但无明显咽喉痒感,参照“提升法”佐以宣湿祛邪、助以气化,仍可收效。

3 临证方药

笔者自创“提升法”,其理论来源于干教授治疗日久无明显辨证的耳鸣耳聋的“冲击法”,多用升提之品如柴胡、升麻、葛根、蔓荆子等[8]。临床实践发现,重庆地区因喉病引起的久治不愈的干咳,多有脾胃不和、脾不升清的特点,症见干咳为主,伴或不伴喉痒,连声呛咳,咳则难止,甚者呛咳后干哕,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缓。结合“脾主升清”“脾升胃降”以及“脾主运化”的理论特点,笔者自拟“提升法”,方药以柴胡、升麻、葛根、枳实、槟榔、白术、陈皮为基础药物,酌情加以利咽药,如口渴加青果,见痰加射干,肝脾不和加木蝴蝶等。其理在于久治不愈的患者多以脾胃不和的症状为主。《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噫”,概因脾胃不和,不能升清,又有湿浊内困,循经阻于喉关,遇风则痒,遇热则通,湿困则见痰;故以柴胡、升麻、葛根升举脾胃阳气,意取补中益气之法,又有枳实、槟榔,一则破气,一则下气,使腑气下出,五药合用则可疏整脾胃升降之气,使清阳得升、浊阴得下,又有白术行气、陈皮理气,可使中焦运化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若见风邪盛而痒,加荆芥、防风、藁本、刺蒺藜之类;热邪袭而痛,加银翘之属;湿邪不宣而见异物不适感,加菖蒲、紫苏、丝瓜络之流。

4 典型病案

患者某某,女,46岁,2020年1月27日来诊,诉“咽喉不适伴咳嗽2月余”。患者2个月前因受凉后自觉咽喉部疼痛,口干,无咳嗽,舌红,苔薄白,脉浮缓,于我处就诊过1次,予以“桂枝汤加减”佐以清理咽喉中药治疗后,患者自觉咽喉部疼痛及口干明显缓解,随即出现咽喉干,伴轻微咳嗽,少痰,稍头晕、乏力,无咽喉疼痛。查体:舌腭弓近悬雍垂处可见暗红色瘀血区,扁桃体未见肿大,咽后壁色暗红未见淋巴滤泡增生;舌红,苔薄白腻,脉缓。辅助检查:胸部CT提示肺部未见明显异常。过敏原检查示:粉尘(+),鸡蛋黄(+)。患者平素性格平和,作息规律,纳眠可,二便调。患者1年前冬季出现过类似情况,即受凉后先出现咽喉疼痛,经治疗后疼痛消失,转为咽喉不适伴干咳,自行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抗感染、镇咳、舒张支气管等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现患者来我处就诊,住院治疗,予以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西医诊断为过敏性咳嗽,中医诊断为喉源性咳嗽,证属脾不升清,治当升清降浊、健脾利咽,拟“提升法”加减,处方:柴胡10 g,升麻10 g,葛根10 g,枳实12 g,槟榔10 g,白术15 g,石菖蒲15 g,木蝴蝶15 g,桔梗12 g,青果15 g,射干15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300 mL,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

二诊(2020年2月3日):患者诉干咳症状缓解,活动或接触刺激性气体后干咳加重,无喉痒,舌红,苔薄白而腻,脉缓,查体:舌腭弓近悬雍垂处可见暗红色瘀血区。故原方去射干、槟榔,加地龙6 g,荆芥10 g,防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7剂,每日1剂,300 mL,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

三诊(2020年2月10日):患者诉咽喉不利,干咳以一日显一日瘥交替出现,稍遇天气变化则干咳加重,舌红,苔薄白而干,脉缓。查体:舌腭弓近悬雍垂处可见暗红色瘀血区。故在前方基础上加天花粉6 g,麦冬10 g,女贞子15 g,紫草15 g,墨旱莲15 g,7剂,每日1剂,300 mL,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

四诊(2020年2月17日):患者诉干咳减轻,咽喉不适,适逢降温则干咳,回暖则不咳,舌红,苔薄白腻,脉细。查体:舌腭弓近悬雍垂处暗红色瘀血区较前缩小。故在前方基础上加柴胡12 g,乌梅12 g,五味子10 g,防风12 g,生姜10 g,7剂,每日1剂,300 mL,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

2020年5月底,患者诉3月起干咳明显好转,疫情期间在家休养,全国返工潮后,遵我处建议于海南省修养,未再发病。

按:本案患者平素体虚,有反复外感及肺、喉病史,形体中等,肤白,年龄46岁,恰逢月经量渐少,周期始紊乱,《内经》曰:“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故考虑患者正处于正气不足、抵御外邪不及的生命状态,又有过敏史,就病机而言,考虑正气不足,外邪久犯,疏泄失常,经络不通,结于咽喉则咽喉不适伴干咳。素体不足,脾不升清,清窍不利,则头晕、乏力。故用“提升法”用药,使脾胃升降有序,佐以利咽之品,病情好转。随后诊疗中,咽部黏膜处有暗红色斑块,提示咽喉经络不通,瘀血停聚,阴血不足,一方面需考虑活血化瘀通络,另一方面《伤寒论》曰:“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没有表征且舌腭弓或者咽喉壁有暗红色,伴见咽喉疼痛者,当考虑少阴虚火灼络,可在桔梗汤基础上视情况予以活血化瘀或养阴血之药物。三诊及四诊中患者出现病症及病瘥交替,或气温不变则愈的情况,提示患者正气不足,正邪相争,邪气留恋,又有体质禀赋异常,故佐以截敏汤化裁以扶正脱敏。关于喉源性咳嗽,笔者认为,任何原因刺激咽喉部导致的咳嗽都可纳入本病范围,临床上以咽喉部干痒或干涩为主,伴有咳嗽,或干、痒明显时咳嗽,多由外感引起,一般起病急,病程长,然祛除病因之后,由于患者禀赋不同,生活环境及情志不同,会出现长时间的反复干咳,表现出一种余邪未尽之征象。因外感引起的喉源性咳嗽,干祖望教授认为:“浮邪外感,不宣而遏,只有网开一面,疏而散之。”笔者认为若因外邪初犯引起的喉干咳嗽,祛风解表应该是治疗的前提,并且祛风利窍应当贯穿治疗全程。若此法治疗时间较长,用风药时间比较久,多有伤津之弊,故喉咳治疗一段时间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舌苔白腻而干的情况,这是因为机体水液代谢失常则苔腻,热邪不重则色白,伤津则舌干的原因。治疗时应酌情考虑加上生津药如麦冬、天冬、生地、沙参之类。本案患者亦有过敏史,治当脱敏敛肺,但余邪未尽,又有瘀血,不可敛而不散,应当宣敛结合,宣多于敛。此外,调理气机通畅也很重要,经络气机通畅,有助于咽喉通利,概咽喉为经络循行之冲要,是气机升降必过之所,十二正经皆与喉有关联,宜通利不宜滞涩,故常常需要在利咽的基础上调畅气机。

5 结语

在治疗脾不升清型喉源性咳嗽时,应当调畅脾胃,做到升清降浊,喉关通利,同时应积极处理各种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的原因,祛风利窍应当贯穿全程,必要时在培本固原的基础上需留意调畅气机兼顾脱敏。

猜你喜欢

咽喉病机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咽喉不适 试试这杯茶饮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我家秘方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
三峡行吟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