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举措

2021-12-02江春华

江苏教育 2021年46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院校

江春华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同年7 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2]与此同时,各地职业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内容与方式。如何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方针、政策要求贯彻落实到位,全面融入学校发展的每一个层面和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笔者认为,坚定正确价值取向、创新推进实践举措是重要而有效的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

劳动是伴随人类生产生活开始的,也塑造了光辉的人类文明。本质上来说,劳动是一种具备生产性、服务性、创造性物质内涵与功能特征的社会活动。而劳动教育根本上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既作为教育的目的,又作为教育的手段只有发挥劳动的教育性,才能真正产生劳动教育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将“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国家的教育宗旨。从国家发展层面看,劳动教育必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人民,这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从劳动本身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从劳动价值层面看,在“全过程、全学段、各方面”的劳动教育体系中,促进劳动的经济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的统一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从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到价值实现,需要依靠教育组织的强有力执行。在高职院校中,推进劳动教育也有着具体的价值遵循。

(一)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育人导向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条件下,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强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育人导向成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遵循。事实上,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与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通过劳动实现对劳动者个体的塑造,进而完成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所展示的正是劳动的育人价值。[3]也就是说,劳动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同样,劳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磨炼劳动品质、塑造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为学生未来成为技术能手、大国工匠打下坚实基础。

(二)促进融合创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促进融合创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基点。劳动教育不是孤立、封闭的,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要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多种教育内容相融合,促进多元教育的共生发展,从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促进融合创新同样包括劳动教育内涵的融合创新。劳动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创造性劳动教育以及生活性劳动教育在内的知识习得、技能提升与价值观培育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要在劳动知识与理论、劳动技术与技能、劳动素养与品质等方面融合创新,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劳动内涵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可持续的劳动价值观。

(三)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实践育人成效

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实践育人成效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落点。产教融合是合乎教育规律的产物,尤其是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指导下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也是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紧扣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特征,深化产教融合内涵,发挥劳动教育促进产教融合的作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从劳动教育本身讲,作为一项极具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劳动育人、实践育人是其重要的价值旨归。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互支撑、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互促进、校内学习与社会锻炼相互协调的实施路径,充分彰显劳动实践的内在特征与价值,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成效。

二、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的困境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也是对劳动场域变化最敏感的教育类型。[4]从理论上讲,职业教育生产性和实践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比其他任何教育类型更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基础与优势。不容忽视的是,当下很多职业院校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健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急需完善等问题。

(一)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边缘化,相关制度保障机制缺位

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边缘与弱化,甚至缺失已成为教育体系的短板,是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时需要正视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常见的是劳动教育泛在于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志愿服务中,并没有作为一种主要的、正式的、制度化的教育内容或教育模式来开展。究其原因,根本上是由于相关制度保障机制的严重缺位。一是学校制度机制的缺位,学校制定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只是承接上级要求,贯彻落实不到位,甚至没有依据实际制定相关落实制度,也没有专门的组织和人员来推动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二是社会接纳机制的缺位,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社区、企业、工厂、公共场所等社会场所对开展劳动教育并没有展示出足够的欢迎与接纳姿态,社会劳动教育通道依旧有限而封闭,导致劳动教育的开展只能局限在校内,甚至是教室内、寝室内,难以取得足够的实际成效;三是学生选择机制的缺位,学生并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导致育人效果不够显著。

(二)劳动教育在长远规划和系统组织中出现断裂

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的计划性显得尤为不足,学校层面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组织,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停留表面、流于形式,也难以找到有效的实施抓手,很容易被其他教育活动所替代。正如陈宝生部长曾指出的,“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5]以及“在试卷上‘考’劳动”,都是当前学校劳动教育过程中所显现的怪象。[6]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组织实施中的断裂与分离将大大降低劳动教育的成效,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此外,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与最新产业发展势态、前沿科技变革趋势结合得不够紧密,尚且跟不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要求,以至于劳动教育中的“张力”与“创造力”不够明显,这也将大大降低劳动教育的生命力。

三、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举措

(一)提高站位,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全局

2020 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努力用劳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7]由此,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着眼未来,提高站位,构建劳动教育新格局,紧密对接区域与经济产业发展战略,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全局。从建设教育强国、技能强国的视角看,劳动教育要进一步在教育强国、技能强国战略中担当作为,贡献力量,必须首先厘清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间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关系,从而广泛凝聚共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将劳动与劳动教育深入贯彻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中,才能真正发挥劳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劳动教育服务教育强国、技能强国战略的功能。

(二)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学校资源优势

众所周知,我国不同地域的社会化发展程度差异较大,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立足当地社会发展水平、密切服务当地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理应因地制宜,尊重地域差异,并且善于结合地域条件开展劳动教育。例如东部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可以适当结合海域环境和条件开展劳动教育,服务海洋生态保护;西部内陆地区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当地重点产业需求开展劳动教育服务脱贫攻坚;工业基础强的地区高职院校可以在当地工厂、企业中实地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先进劳动技术,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比重高的地区高职院校可以在社会服务部门里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提高学生劳动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发展现实水平,有方向、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专业类型学生的特点,例如工科、农科、医科、人文社科等,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长,在不同学科专业领域中建构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育方法与途径,促进劳动教育专业化实施,增强劳动教育的技术水准、专业层级,强化劳动技术教育。此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首要战略,也是最突出优势,要充分激发各类型企业特别是已有合作企业积极参加学校劳动教育的热情与行动,在现代学徒制建设中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将劳动目标与技能目标紧密结合,将劳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紧密结合,明确劳动岗位、劳动内容、劳动时长和劳动报酬,规范利益机制,充分保障学生的劳动权益和教育权利。

(三)系统规划,科学制定多样化实施体系

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劳动教育在长远规划与系统组织中出现的断裂和替代,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必须系统规划、长远布局,统筹学校教育各个环节开展劳动教育,科学制定多样化的实施体系。从整体上说,根据劳动教育实施的不同阶段和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要求和标准规范,分解到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增强劳动教育目标的可操作性,也推动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8]具体来看,一是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制定标准,通过设立专门课程、丰富课程类型、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中的劳动实践比重,形成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广域化、特色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劳育课程”和“课程劳育”的有机统一。设置劳动教育学分,既将劳动教育课程制度化、结构化,又丰富和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和素质教育体系。二是加强劳动教育专职师资队伍建设。设立劳模典范工作室、工匠传承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专业化实践平台,聘请相关行业高水平的专业人士如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教师,建设一支从业经历丰富、道德品行高尚、爱岗敬业奉献的兼职劳育工作队伍。同时,在学校教师培训中增设劳动教育专项培训内容,强化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学习劳动教育方法,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还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机制,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和制度,以科学化、专业化评价驱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同时也激发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建立劳动教育风险防控与安全保障机制,制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安全管理规定》,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与预防意识,针对劳动教育可能发生的紧急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处理和有序处置能力。

(四)创新模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结构

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与其他类型学校相比具有特殊性,特别是要将正式劳动教育和非正式劳动教育相结合,立足高职教育类型特色,营造劳动教育环境,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一是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创新劳动教育形态。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构建“党建+劳动教育”模式,在校地党建共同体中开展形式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促进党建育人和劳动育人的协同;将劳动教育融入“三全育人”体系中,提升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凝聚学校师生劳动教育共识,塑造更加正确、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在专业群建设与科研创新过程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促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推进劳动教育的科学研究,提高开展劳动教育的层级与水平;瞄准产业新业态、技术新模式、劳动新形态,加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针对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劳动教育项目实践,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和创造性劳动教育价值;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以劳促创,拓展“双创”教育空间,促进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教育的内生互动,体现劳动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双效应,提高创业成功率和企业孵化率。二是以劳动文化统领劳动教育,在重塑劳动文化中彰显劳动价值。通过设立劳动教育周、劳动文化节、劳动光荣日等主题活动,“展示良好劳动形象、走近劳模世界、讲好劳动故事、弘扬劳动精神”,[9]践行社会主义劳动文化,在劳动文化培育中提升学生自觉参与劳动教育的情感与态度,发挥劳动文化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