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建设的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
2021-12-02马建富
马建富
“三教”改革目前已进入落实攻坚的关键阶段,要切实从概念改革走向行动实施,完成其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作为经济与产业都不太发达地区的中职校代表——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以“三金”(“金教师”“金课程”“金课堂”)建设项目作为推进“三教”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其行动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普适性的学理价值,更具有“领航”的现实意义。
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教师、课程、课堂是维系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运转结构体系,是推进“三教”改革不可或缺的行动逻辑构成,具有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首先,关注“三金”建设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的行动思想。从哲学上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出发,实践中必须处理好“三金”改革与职业教育整体改革的关系。只有将“三金”改革放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体制)、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实施体系、学习与评价诊断体系等整体系统改革的背景下设计行动实施方案,才可能具有实践价值和创新动力;“三金”建设需要在职业教育类型理念下,重新审视诸如公共基础课如何开设、专业技能平台课程与专业技能方向性课程如何融合、专业群的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如何融合、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如何进一步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重构等问题。换言之,如果没有解决整体系统顶层设计问题,还是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下“敲锣打鼓各顾各”,“三金”改革是不可能到位,也难以取得实质性成功的。
其次,关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的辩证思维。“三金”建设各要素中,教师是主体——对于课程(教材)和课堂(教法)而言是一种驾驭关系,课程与课堂对教师也形成一种制约关系;课程(教材)是载体——贯彻国家育人意图和课程标准的一种规约;课堂(教法)是导体(平台)——课堂(教法)是教师和课程(教材)之间的一种联系中介或纽带。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课程(教材)改革,它是“三金”建设的核心任务。在当下“领航”学校教育改革创新及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下,只有持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强化课程(教材)立德树人意识,体现课程思政,创新专业技能课程结构体系,及时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作为内容模块融入课程(教材)中,增强课程(教材)的时代性、行业性和动态性,提高课程(教材)质量,服务学生的就业、升学与发展多元成长需要,才能满足职业教育在促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更好地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二、“教育”和“产业”的跨界关系
姜大源研究员认为跨界、整合和重构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三金”建设的核心是校企双元协同育人的跨界融合,“教育是校,职业是企”,职业教育的跨界,体现为跨产业与教育之界、学校和企业之界、工作与教学(学习)之界、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之界、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界、认知与行动之界。跨界架构的企校协同育人的组织结构,使得“三金”建设要秉持“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的“不二论”思维,不仅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而且还要跳出企业看企业。
首先,关注教育制度与企业制度的跨界融合。其一,要推行高素质双师型“金师”队伍培养机制。构建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常态运行机制,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结构化“金师”教学创新团队。其二,要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技术等级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其三,要打造“三对接”的“金课”生态实施系统制度。强化“金课”工学结合、课岗融合“金”在课程讲思政、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优考核方式活、教学团队强。激励教师扎根“金课”、培育“金课”、领航“金课”,形成以“金课”为荣的学校课堂文化。
其次,关注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跨界融合。其一,要遵循职场与学场融合的教学规律“金”课打造要从职场中系统提炼相关要素并融入学场,将职场要素转化为学习要素,全方位实现“双场”融合,促进学习真正发生。其二,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满足工作环节逻辑的岗位“先底层后上层”、技术“先边沿后核心”职业递增成长规律,决定了“三金”改革设计中采用的“先边沿简单、后核心复杂”“实践和理论相融合”的课程(课堂)结构形式以及呈现职业应用的特征形态。其三,要遵循学习规律。“金课”主要与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学习效率理论等学习规律密切相关,表现为任务在前、情境学习的“做学教合一”工作系统化课程(课堂)形式。其四,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三金”建设的应用型目的性规律要涵盖就业和成才的双重目标任务,课程(课堂)应做好与职业、社会、自我三重维度足够的对接和应答。
三、“坚守”与“创新”的扬弃关系
“三金”建设不仅仅是一种课程(课堂)组织方式的变革,也是课程(课堂)在改革中不断辩证否定的扬弃与优化过程。职业教育改革没有一成不变、固定复制的模式,“三金”建设也有其内在规定性和适用范围,必须一切从自身校情区域产业情况、学生学习需求等实际出发。
首先,关注职业教育创新管理中的“坚守”一要坚守教学标准底线。教学标准体系是中职校质量监控的窗口。“三金”建设中要保持教学标准规范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张力与平衡,发挥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公共基础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系列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基础性作用,课程开足开齐开好,严把教学过程关、毕业出口关。二要坚守教学精细化管理。强调管理机制与流程的精细化,推进教学过程“六认真”管理,体现“计划—执行—检查—反馈”的管理流程,杜绝课程开设与教学实施随意变动“跟着感觉走”等现象,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与改进。三要坚守教诊改保障制度。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建立全覆盖、网络化的“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目标管理—信息采集—监控管理—质量评价—反馈调控”的质量监控闭合系统,不断优化和完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
其次,关注职业教育改革管理中的创新。一要扎实推进书证融通。推动1+X证书试点工作与“三金”建设改革相结合,做到证书试点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互融互通、互相促进。二要重视模块化课程教材开发。推进“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新型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与其配套的可组合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积累。课程教材要融入思政、双创、劳动教育元素、1+X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及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三要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按照企业项目实施过程重构课程结构、教学流程,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灵活采取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现场双向教学等教学方式。
期待更多职业学校能开展像“三金”建设类似的教学改革行动,着力打造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结构化教学创新“新”团队,构建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新”课程(教材),探索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新”课堂(教法),全面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打造中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江苏高地。
文 摘
解决“教”与“学”这对基本矛盾,需要高职院校在优化“教”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并应对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首先是教情与学情需要进一步对接。教师需要进一步把握学生的特点与诉求、知识与能力水平等学情。其次是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需要进一步对接。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方案的制订,教师视角与学生视角有效兼容。最后是教师队伍与学生群体需要进一步对接。教师在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组建双师型、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同时,要与学生课内外学习、竞赛及实践过程有机联系。二,拉近教材与学材的距离。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组织逻辑与学生学习方式需要进一步对接。其次是教材内容的呈现与实际应用场景需要进一步对接,提供感性认识和交互式体验。最后是单一的教材形式与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拓展性、个性化学习需要进一步对接。三,拉近教法与学法的距离。首先是集体授课形式与学生自主探究需要进一步对接。其次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需要进一步对接。目前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等单向度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如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等强调互动的学习方式高效。再次是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需要进一步对接。对在线学习要像对第一课堂那样进行引导、管理和评价,以线下教学带动在线学习。
——摘自《教与学的辩证统一: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路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8期,作者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