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与治疗特色

2021-12-02柏文婕陈晓丽石清兰毛德文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病机乙型肝炎乙肝

柏文婕,陈晓丽*,石清兰,毛德文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是肝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持续性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具有隐匿性、进展性及传染性。慢乙肝的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对乙肝的治疗策略以抗病毒为主,但临床应用的药物基本局限于抑制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而无法做到清除病毒,且抗病毒药物可能存在副作用,因而治疗慢乙肝周期长、费用高且疗效不甚满意[1]。因此,多途径探寻更多有效治疗手段以突破慢乙肝治疗瓶颈是当务之急。壮医药是广西壮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与积累,发展起来的民族医学瑰宝,不仅在历史上为壮族人民的健康繁衍做出过巨大贡献,至今仍是广西壮族地区群众用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因此,立足广西地方特色,基于壮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深入认识慢乙肝的病因病机,并运用壮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加以治疗,是广西地区重要的临床治疗举措之一。

1 壮医对慢乙肝的认识

壮医源于实践,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形成了对疾病独特的认识和独有的理论体系。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结合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病位等,壮医将内科疾病分为谷道病、水道病、气道病、龙路火路病、虚病、毒病及杂病,慢乙肝主要归入杂病范畴,病位在肝胆,由病变的程度不同,可为胸胁痛、黄病或鼓胀。

1.1 壮医对慢乙肝病因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慢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壮医对疾病病因的认识大多以“毒”概括,用“毒”统称引发疾病的物质,持“毒虚致病”理论。故壮医对慢乙肝病因的理解分毒、虚两方面。毒,指“湿毒”,其形成与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且多雨潮湿联系密切,明代《广西通志》记载:“岭南地区,瘴疬熏蒸……下湿上蒸,病死必多。”虚,即“正气虚”,可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慢乙肝的形成,内责之于患者正气亏虚,体内的运化能力及防卫能力减弱;外责之于湿毒入侵体内,常兼夹热,阻滞谷、水、气三道及龙、火两路,而致“天、人、地”三气不能同步,进而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甚则发热、黄疸等临床表现。患者平素体虚或有宿疾、或饮食不节、或感染时邪疫毒、或体内瘀血阻滞,均归属为“毒虚致病”,可导致慢乙肝发生。

1.2 壮医对慢乙肝病机的认识

壮医认为慢乙肝的病机为正气虚弱,邪毒内侵,脏腑功能失调,使三道两路不通,三气不能同步。三道包括谷道、气道和水道,谷道主要指食道和胃肠,若其失于传化,则人体消化吸收功能受损;气道为人体与大自然之气相互交换的通道,若失于升降布散,则呼吸系统受损,清气不能流转,精气不能濡养周身;水道为人体内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若失于通畅,则津液停滞,生湿生痰。两路是壮医对人体内虽未直接与大自然相通,但却是维持人体生机且反映疾病动态的两条极为重要的内封闭通路的命名,分别为龙路与火路,龙路为血脉,一旦受阻,血液失于温煦,循行失常,或停为瘀血、或溢于脉外而成离经之血;火路为信息传感通道,一旦受阻,则人体感觉异常或缺失。

在慢乙肝的病变过程中,谷、气、水三道不通,则损伤人体的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及排泄功能;龙路、火路阻滞使气血运行失常,人体感官传导功能受损。因此,人体内天、地、人三气亦不能同步,而表现为人体气血阴阳失于平衡,或气血亏虚、或阴阳的偏胜偏衰,三道两路可用以解析、认识慢乙肝的各种临床表现。

2 壮医药对慢乙肝的治疗特色

2.1 壮医内治法

在与疾病长期的斗争中,壮族先民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发展形成了独有的壮医药理论,包括“阴阳为本,天、地、人三气同步”的自然整体观,“谷道、气道、水道,龙路、火路”三道两路的人体生理观,“毒虚致病”“三道两路阻滞”的病因病机观,“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总则,以及“主药、公药、母药、帮药”的“公母帮带”药物配伍原则等[2]。在壮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壮医对疾病的诊治大多以临床表现为依据诊断疾病,辨析其病因病机,循因按机选用相应的壮医药进行治疗。

2.1.1 常用壮药材 壮医认为慢乙肝的病因病机为正气虚弱,邪毒内侵,三道两路不通,三气不能同步,其治疗原则当为扶正祛邪、利湿排毒、疏通道路,治法以清热除湿、解毒通络、益气补血为首要,故遣方组药总不离解毒通络祛湿之品,兼顾补虚以实正气。

常用解毒通络药物有马蹄金、无患子、叶下珠、牛大力、七叶一枝花等。其中,马蹄金,壮药名碰浅力,味苦、辛,性凉,归肺、肝、大肠经,具清热、利湿、解毒之效,《纲目拾遗》记载:“治黄白火丹,去湿火,清五脏,止吐血,调妇人经。”在现代研究中,曾万玲等[3]发现,马蹄金石油醚提取物可明显减轻由CCl4导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作用,减轻肝组织病理改变。由马蹄金分离出的新型化合物马蹄金素(Matijin-Su,MTS)具有较好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作用,进一步合成的更具肝靶向潜力的MTS杂环衍生物,可抑制HBV活性,阻断DNA复制[4-5]。无患子,壮药名芒苍,味苦、微辛,性寒、有小毒,具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之效。张道英等[6]发现,无患子提取物可以通过拮抗三氯甲基(·CCl3)、半醌自由基等强氧化性物质改善由CCl4、硫代乙酰胺等导致的药物性小鼠急性肝损害。

常用利湿通水道药物有田基黄、虎杖、白花丹、吊水莲、土茵陈等。其中,田基黄,味甘苦,性凉,归肺、肝、胃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等效。研究[7-9]表明,从田基黄中提取的呫吨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细菌、抗真菌、抗疟疾、抗病毒、酶抑制、清除自由基及抗HIV 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保肝、抑制癌细胞、增强免疫、抑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虎杖,味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可祛风利湿、散瘀定痛,其提取物虎杖苷可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及胶原的产生抑制肝纤维化发生[10],从而发挥抗氧化及保肝作用,可用于一些肝脏疾病的治疗[11-12]。白花丹,《广西药植图志》载其:“味辛,气烈,性热,有大毒”,王玖恒等[13]发现,白花丹提取物白花丹醌可逆转大鼠肝纤维化发展,改善大鼠肝功能,对肝纤维化大鼠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常用补虚扶正药物有黄花倒水莲、环草、煮饭花、无漏子、鸡爪草等。黄花倒水莲,味甘微温,具补虚健体、祛湿解毒、活血止血之效,是治疗慢乙肝补虚药物的首选。王伟华等[1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研究了黄花倒水莲水煎液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其水煎液对HBsAg具有抑制作用,且与接触时间、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环草,又名石斛,味甘,性平,可养阴清肺、健脾和胃。生物活性评价结果显示,从石斛中分离的15个酚类化合物均有较好的抗炎性[15]。

综上,壮药治疗慢乙肝效果良好,这既是壮族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累积,亦逐渐为现代科学研究所证明。在壮医理论指导下,按“公母帮带”原则组合出的系列有效方剂,被大量收载于《中国壮医学》《实用壮医学》等著作中,为壮药规范化治疗慢乙肝奠定了坚实基础。

2.1.2 临床验方——白花香莲解毒颗粒 在众多治疗慢乙肝的民间验方药材基础上,依据壮医药理论对于慢乙肝病因病机的认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肝病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将白花蛇舌草(30 g)、黄花倒水莲(15 g)、三叶香茶菜(20 g)、排钱草(15 g)共 4 味壮药组方,凝练成治疗慢乙肝的特色方药“白花香莲解毒方(颗粒)”,其中,以白花蛇舌草为主药,具有解热毒、去湿毒、除瘀血、通龙路的功效;黄花倒水莲为公药,益气补虚、健脾利湿、活血祛瘀;三叶香茶菜为母药,利湿毒、解热毒、止血,与公药相配合,增强主药祛邪排毒、清利湿热的作用;排钱草味淡苦涩,性凉,入肝、脾经,具有除瘀血、通龙路的功效,在本方中发挥帮药及引药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攻毒补虚、疏三道、通两路、调三气、平阴阳之功效[16]。研究表明,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可显著改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免疫耐受期的不适症状,抑制HBV DNA复制及HBeAg分泌,安全性良好[17]。白花香莲解毒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更好[18]。体外实验证实,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可抑制HBV全基因组1.3倍体HepG2细胞模型HBV DNA复制,减少HBeAg、HBsAg表达[17]。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可显著提高HBV DNA转阴率,增加HBeAg血清学转换率,改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2.2 壮医外治法

壮医外治法“简、便、廉、验、捷”,形式多种多样,如针挑疗法、经筋疗法、滚蛋疗法等,在民间广泛流传,效果显著。近年来,壮医外治法的研究及应用备受重视,如关于壮医药线点灸法、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西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壮医外治法得到了认可与肯定。

将壮医外治法用于慢乙肝治疗,常用的有熏洗疗法、刮洗疗法、药线点灸疗法、刺血疗法、竹罐疗法及滚蛋疗法等。熏洗疗法:将黄栀子、田基黄、虎杖、黄江刺根、黄竹各取适量,煎水外洗,每日1次;刮洗疗法:将虎杖适量切片,与水中寄生物适量水煎后,取岩黄连、十大功劳、美人蕉根各适量捣烂用布包好,浸于药液中刮洗全身,每日1次;药线点灸法:药线(用壮药泡制的苎麻线)点灸膻中、中脘、期门、水分、章门、水道等穴位,每日1~2次;刺血疗法:取穴足三里、中脘、脾俞,消毒皮肤后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血液(每穴3~5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药物竹罐疗法:取穴膈俞、肝俞、胆俞、脾俞、三焦俞、肩胛压痛点、胆囊区压痛点、足三里、阳陵泉或膝阳关至外丘之间压痛点,每日1次[19];滚蛋疗法:采用热滚法,取大黄、枳实、陈皮、川朴、赤小豆适量和鸡蛋2只加水煎沸煮熟,趁热在腹部反复滚动热熨,每天1次[20]。壮医外治法大多借助药物或辅助器具温热透体,以点及面,由表及里,从局部至整体,扶助正气、驱邪外出,疏通谷道、气道、水道,调畅龙路、火路气机,从而使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天地人三气同步,疾病向愈。

3 结语

据流行病学调查[21]显示,中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7 0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 000万例~3 000万例,广西是慢乙肝的高发地区。庞大的乙肝病毒感染人群及慢乙肝患者给国家医疗保障体系造成了巨大压力,已成为社会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工作任重道远。现代医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抗病毒为关键,主要用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缓或阻断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但存在长期服用出现耐药、副作用较多、费用昂贵等不足[22]。壮医“笃信阴阳”,以阴阳平衡为本,强调天地人三气同步,以三道两路通畅为用,实现人与自热和谐统一。若人体正气不足,阴阳失调,复感毒邪侵袭,则阻滞三道两路,致人体气血阴阳失调,病变如发生在肝胆,则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甚则发热、黄疸等慢乙肝的临床表现。本研究基于壮医“毒虚致病”理论,阐释慢乙肝发病的根本病因,以三道两路理论解析慢乙肝的发病机理,旨在为利用传统民族医药治疗慢乙肝提供新思路。无论是常用壮药材,或是临床验方“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均为治疗慢乙肝、抗病毒药物的有效替代或有益补充,是临床治疗慢乙肝的又一选择。目前,壮医药广泛用于慢乙肝治疗还需深入研究和验证,还需提供更完善的科学证据以支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对壮医药的深入研发,可为实现壮医药传承创新,防治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新途径。

猜你喜欢

病机乙型肝炎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关系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乙肝妈妈可以放心母乳喂养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