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彩纷呈的活动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2021-12-02周迎春
周迎春
江苏省周迎春网络名师工作室成立一年来摸索前行,累计举行20余次线上线下活动,目前已有省内外信息技术教师近两百位加盟网络名师工作室,各种形式的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
一、创建链接:活动组织跨域多样,多维度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随着工作室影响力的提升,网络名师工作室为各地各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有效地创建了超级链接,工作室及核心组成员QQ群、微信群等将沟通扩散到更多维度,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不再受地域限制。除了线上的频繁互动外,以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为纽带,线下的分享交流也多元化推进,领衔人曾应邀参加巫雪琴、王水丽、赵凯等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并作主题讲座。2021年3月领衔人应邀在苏州市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培训活动中作专题交流。4月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徐新中、黄旭小学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的三十余位成员还应邀参加在盛泽实验小学举行的江苏省周迎春网络名师工作室2021年第八次研修活动,主题为“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创新”,三位工作室成员的同题异构课“声音控制小猫行走”精彩纷呈。工作室核心组成员,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谢雪芳老师还做了主题讲座《深度解读计算思维践行计算思维教学》。
历时一年组织的20余次活动中,有省内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包括领衔人)的公开课、讲座,也有核心组教师、工作室成员围绕主题开展的公开课研讨活动。例如,“跨学科知识融合与课堂教学创新”“核心素养培养与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等,这些对工作室成员既有理念层面的刷新,又有实践维度的引领。用工作室成员的话讲:每一次活动都有触动及领悟,每一次参与都体验到教育智慧的闪烁与光芒,每一次出发都是通向教育智慧的历练和修行。众多大咖级人物的引领让教师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各大市、区级教研员的讲座有效地拓展了信息技术教师的视野。
二、建构平台:资源积累注重原创,着力构建信息技术特色资源中心
特色资源需要原创,浏览者才不会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有鉴于此,工作室资源建设要求成员的作品必须是原创。原创型的资源累积终将建成具有个性化的信息技术教学优质资源库。
每次活动中,成员的公开课设计都会得到领衔人、导师及同伴的建议与意见,修改后会再次在所在学校进行“演习”,完善后的案例设计及课件资源等将上传到名师工作室网络平台。作为管理的一部分,每次活动都会有通知,参与者在活动结束后会将活动简讯和反思感悟上传到工作室网络平台。
特色资源注重特色亮点的打造。领衔教师的“小学普惠型STEM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已获苏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课题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级一等奖、优秀奖等。课程群的资源均指向STEM教育及AI教育,近期在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支持下还进行了以“指向STEM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实践创新”的赛课活动,赛课结束后要求近四十位参赛教师将教学设计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其他教师浏览、下载与借鉴。工作室平时的活动大都指向基于项目的跨学科学习,工作室目标定位为聚焦教师STEM素养提升,着力课堂教学融合创新。综上所述,网络工作室已初步打上了“STEM教育”的清晰烙印。
三、立项课题:借助课题研究引领,致力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区域普及实施
在理论实践多维度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工作室还组织了“基于人工智能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创新”“3D建模打印与创客教育”等STEM教育、AI教育方向的主题活动,除了外聘专家外,领衔人通过讲座并结合自己所著的多本STEM教育、AI教育专著进行相关培训,引导教师快速入门。
为了凝聚工作室成员的智慧力量,领衔人主持申报了省级课题“基于项目的人工智能创新课程开发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将开发人工智能创新课程,联合区内外十余所学校探索AI教育落地普及化实施的经验,计划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乃至北大核心刊物发表实践反思感悟,扩大课题研究的辐射影响,并策划在出版社正式出版相关课程专著,为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有效实施,为提升学生面对未来的核心素养,为实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目标添砖加瓦。
课题立项研究以来已取得初步成果。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人工智能课程是AI教育的核心。2020年,领衔人撰写的《AI机器人创意搭建与mBlock5慧编程》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小学版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已数量可观,基于项目化、普及化、趣味化撰写的AI课程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现有的一些人工智能应用进行降维处理,旨在让学生在亲身制作体验中获取发现的喜悦,从而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增强其继续探索的信心、勇气和动力,目前该成果已在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进行实验推广并取得良好成效。
除此之外,还计划以“基于项目的STEM课程集群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申报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组成员将在工作室成员中产生,意图以此为抓手凝聚区内外多所学校,联合进行校本化普惠型STEM课程群的普及化实施研究。
四、创新范式:不断实践探索创新,努力建构网络工作室活动新模式
目前核心组成员遍及四个大市,其中十位大市学科带头人都有自己的团队,因此核心组已具备相对的辐射影响力。而借助网络工作室这一平台可以打破地域局限,为了加强名师引领辐射作用,工作室核心组成员将认领主题进行网上开课,计划分为5个主题,每项主题有三位核心组教师网络开课,开课形式采用线下双机拍摄,然后上传到教研活动资源页面中。目前已有近200位教师运用腾讯会议系统实时交流研讨,并将反思感悟上传到工作室平台。
主题为“建构生活化游戏化沉浸式教学情境 着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网络教研活动中,领衔教师与三位大市学科带头人开设线上公开课,由于所有资源全部可供下载且完全公开,工作室成员和其他教师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注册即可下载相关教学设计、课件资源等,教研活动的辐射面被有效拓宽。除了线上公开课外,疫情期间专家讲座均转线上进行,受邀专家与工作室成员只需在联网的电脑或者手机终端上即可参与主题研讨,提升了活动效率。
工作室除要求核心组教师每年上传资源积分及讲座公开课展示任务外,对于普通成员也初步建构了一套激励机制:每学年的积分(主要是网络工作室的上传资源得分+个人论文发表+公开课讲座数量+综合荣誉等诸方面)达到一定数值时,可以提交工作室设计主题的案例设计,经领衔人同意后可以跟核心组成员一样双机拍摄示范课视频,工作室组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并发相关开课证书以资鼓励。相信覆盖工作室所有成员的激励机制将使工作室成员具有更强的成长动力。
五、积淀成果:重视阶段成果积累,线上线下合力推进信息技术融合创新
近一年的活动有效地激发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创新研究热情。目前,《AI机器人创意搭建与mBlocks慧编程》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已出版发行,众多基于项目的信息技术融合创新案例不断涌现,工作室还计划正式印刷(或出版)《基于项目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一书,作为工作室活动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并不只是单向地引领工作室成员,在组织参与众多教研活动的同时,对领衔人也是一种促进。一方面督促领衔教师做好表率,在要求工作室成员多读书、读好书的同时也不断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另一方面,工作室成员的课堂实践、头脑风暴等也引发了领衔教师的许多思考,不少案例被“粘贴”到相关论文或者专著中。
人生的意义在于改变进取与拓展,借助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这一活动平台,我们要继续积极探索“互联网+人工智能+场景”下的跨域教研活动新模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骨干教师的成长,在推动青年教师成长的同时也成就自己,树立标杆与典范,让工作室成员能在导师的成长轨迹中汲取经验,使其专业成长之路走得更稳、更快、更好,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STEM教育及AI教育工作的区域推进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