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课程思政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1-12-02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谌 莉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由于翻译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大量外国语言知识,了解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相对其他专业更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缺乏正确引导可能产生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而且,翻译工作涉及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事关中国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传播,所以翻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在我国全面开放的时代趋势下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实用主义泛滥以及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乏主人翁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现象。学生在进行语言服务实践时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表现为由于缺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积淀,无法正确传递应有信息,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导致跨文化交流效果大打折扣。
一、文献综述
课程思政属于新兴研究领域,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尚未见到,但在国内因其研究意义重大而发展态势迅猛。以知网数据为例,2018 到2020 年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发文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其中,曹进、陈霞研究了如何在“国策与省情”课程中实施翻译专业的课程思政,提出从教学理念、方法和实例方面入手,在翻译工作坊、翻译鉴赏、翻转课堂和项目实践中将显性引导和隐性塑造相结合。秦晓梅通过分析翻译专业在中国文化传承方面的现状,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对策。朱楠研究了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策略及途径,认为翻译材料需要融合思政内容,教学方法需要服务于思政内容。李志英从情感学习理论视角研究了高校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提出可以从译论、译作、译者、译例和行业资源中挖掘思政资源。还有一些学者基于各门翻译类具体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如朱练平的陶瓷文化翻译与传播课程、毕赟慧的文化与翻译课程等。虽然翻译教学课程思政研究已然成为当前翻译界学者的研究聚焦点之一,但有关如何解决翻译专业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却并不多。
二、问题分析
通过研究文献和实际观察,笔者认为翻译专业课程思政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认识偏差导致重技能训练、轻价值观塑造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立德树人目标和要求存在误解,不注意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养,这样自然就无法提高课程思政效能。长期以来,翻译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翻译理论、外国语言和文学、区域与国别知识的掌握和翻译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培养家国情怀和价值观塑造。不注重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批判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及价值观,不对两种语言和文化进行对比归纳,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从跨文化的角度正确认知本国语言和文化,不能实现精准有深度的文化传达。翻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概况,进行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国文化和汉语言方面的课程较少。学生不了解翻译工作在传播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意义,无法理解语言背后承载的文化,导致对翻译的认识仅停留在语言层面,降低了翻译专业教学的目的和价值。
(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不足导致“专业”和“思政”两张皮
《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状态,实现传技和传道的结合。但据笔者观察,目前的翻译专业课程思政仍然存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不足的现象。一些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无中生有,生搬硬套,为思政而思政,强行在课程中加入大量与专业课程无关的思政内容,模糊课程焦点,引起学生反感。还有的把文化自信简单理解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把制度自信简单理解为社会主义好,思政案例陈旧,缺乏时代感,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一些教师虽然在个别章节教学过程中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持续性,没有形成与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效互补和相互衔接。
(三)课堂时空有限导致重说教灌输、轻学以致用
单纯的灌输无法劝说个人接受特定的信念和价值,价值观的培养需要通过个人内化实现。然而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囿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信息输入量、学习灵活性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师只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翻译知识的讲授和技能训练上,即使进行思政教育也往往倾向于简单地说教灌输,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介绍一些思政元素了事,使得课程思政仅停留在德育浅层“知”的方面,并未上升到“情、意、行”的高度,思政效果无法通过学以致用内化到学习者的行动上。利用慕课虽然可以获得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也为学习者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但也存在呈现方式单调、无法有效监督和针对性指导缺失等问题,学习者难以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课程思政效果同样堪忧。
三、解决对策
对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重视团队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充分发挥课程组、教研室和教学团队的作用,重视团队建设,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特别是注意开展跨学科的经验交流,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知识共享的便捷性,利用钉钉群、腾讯会议等即时通信工具,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通过加强与思政专业教师的合作,开展线上教研、共同备课、资源共享等活动,会形成一定的规范和文化,可以建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共同开发适合本专业的课程思政案例。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加强个人的思想政治修养,通过教师发展活动、个人自主学习等方式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不仅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与时俱进,关注国内外新闻时事,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提高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还应通过微信朋友圈、QQ 空间、与学生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及时做好疏导和沟通工作,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另外,作为翻译专业教师,还应密切关注目的语国家媒体和学术界对于相关热点事件的报道和解读,做好两国文化的沟通桥梁,有意识地抵制西方错误的价值观的侵蚀,提高自身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二)有机融合思政元素,注重专业性和时效性
成桂英、王继平提出,课程思政效果考核的标准有六个关注点:元素挖掘是否充分到位,目标是否正确、恰当、明确具体,“思政”与“专业”是否有机融合,是否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是否包含了对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批判和抵制,是否具有较高的达成度。要避免“专业”“思政”两张皮的问题,翻译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就要依托翻译专业课程内容,从译者、译作、译史、译法和翻译实践活动等方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育人要求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例如,白酒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有两千多年的生产历史。它是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与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等齐名。但是白酒之前一直被译为Chinese spirits、Chinese distilled spirits 或者Chinese liquor。这些译法都是按照西方的酒类分类标准来翻译的,没有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2021 年1 月1 日,中国海关正式启动了中国白酒的英文名:Chinese Baijiu。这是我们恢复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信号。在介绍具有中国文化符号意义的专有名词时,根本用不着生硬地翻译成外语,可以直接使用拼音。类似的例子还有饺子Jiaozi,大多数的外国人都是直接使用饺子的中文发音的,dumpling 这个词已经基本被废弃了,因为它实际是用面团包馅的食品的泛称,并不是中国饺子的准确用词。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分析中西对时政热点的不同译法,体会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点,增强文化自信;通过了解优秀译者的生平,学习其高尚情操、崇高理想、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引导学生认真研究能够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译作,强化身份认同和四个自信;通过对特定词句的翻译历史的学习,了解世界和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不忘国耻,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信念;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剖析总结翻译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强化课程思政内化效果,使思想变化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三)多平台联动拓展教学时空,促进价值内化
课程思政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就要落实在行动上,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对于传统课堂来说,主要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深入互动,教师可以言传身教,通过多种课堂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但缺点在于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讲解翻译理论知识,留给学生进行输出和实践的时间就不多了,学生往往是课上听教师讲了几个融合了思政元素的翻译案例而心潮澎湃,下课后马上就抛诸脑后,因而很难真正使得价值观内化。而慕课平台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优势在于,学习的门槛比较低,学生可以自主便捷地找到大量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定制学习计划,在碎片化学习的时代很适合自主学习。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缺乏针对性指导和过分依赖学生学习主动性也使得课程思政的效果不容乐观。SPOC 平台虽然可以解决慕课缺乏针对性指导和及时监督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传统课堂教学时空不足的问题,但是又无法把优秀的案例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推广,扩大课程思政的影响力。因此,可以考虑“MOOC+SPOC”的多平台联动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平台的优势,达到课程思政效果最优化,同时利用拓展出的教学时空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口笔头产出和翻译实践,促进价值观内化。学生课前使用慕课平台学习教学视频,解决“知”的问题;课中使用蓝墨云班课等SPOC 教学平台,使用其强大的课堂活动组织功能开展课堂互动,强化产出导向,及时对学生的输出成果进行评价反馈,进行正强化,促进思政效果内化,解决“情”“意”的问题;课后继续利用SPOC 平台的测试、问卷、论坛等功能拓展学习,强化巩固所学内容。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课堂展示或者实践活动中的优秀案例,可以鼓励学生拍成短视频上传慕课平台,解决“行”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从行为上正面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慕课平台扩大课程思政的效果和影响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程思政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翻译专业要在人才培养中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不仅要从课程、教师、教法等微观方面入手,还应结合专业建设、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软硬件保障等宏观方面统筹协调,坚持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