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
2021-12-02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陈文昕
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 陈文昕
加强对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正确认识其存在,科学管理和引导,促进其成员的健康发展,以积极建设和谐的班集体。笔者就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作用和引导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是1932 年由美国现代管理心理学家梅奥提出的,他认为:“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共同的兴趣、感情、目标等自愿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它不像正式群体那样处于稳定和平衡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适应、不断重新组合当中。”在任何一个机构里,在正式的法定关系掩盖下都存在大量由非正式群体构成的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非正式组织对于生产效率和工作满意度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一)内部因素
高中生自我价值观念的萌生、独立人格的初步形成、学校教育的错位、等级学校的划分、学校思想教育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缺陷、社会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网络文化和影视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等诸多因素,促使高中生非正式群体形成。
高中生思维敏锐,易偏激,情感真诚丰富又敏感,易出现焦虑和困惑,对于家长和教师长期以来的权威存在,容易表现出挣脱和反叛的心理和行为,其需求具有特殊性。这一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渐增强,要求自我表现,他们的需求既具有儿童的特点,又具有成人的特点,不仅具有生理与休闲的需求,还具有强烈的求知和发展的需求。这促使他们主动参加学校正式群体如少先队等显示自己的价值,同时也促使他们参加非正式群体,以寻找能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
(二)外部因素
学校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教育方法及形式不当,欠缺公平性。有少数教师在教育中对成绩好的学生有所偏爱,而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厌恶。差生为了舒缓心理压力,往往寻找与自己处于同样不利形势的同学而形成群体。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缺少吸引力,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而学生自发形成各种各样的小团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平等、民主、独立等意识增强,社会上涌现出多种社会组织,这些组织也是独立意识急剧增强的高中生极力模仿的对象。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网、聊天、游戏、娱乐等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也为群体活动形式的丰富多彩奠定了基础。
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直接的关系,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大部分父母只关心子女学习成绩,轻视能力培养,父母这种单一的思想和行为会与子女的多种需求发生矛盾,激发子女的逆反心理。甚至是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家庭未能满足子女发展兴趣爱好等所需要的时间和经济条件,或者是家庭中由于父母感情问题,都可能导致子女缺乏温暖,存在失落的感觉。当代高中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中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与沟通,容易产生孤独感与空虚感。以上家庭的不利因素都是促使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二、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形成以后,能够影响和制约其成员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满足成员的归属感,给成员提供某些观念和价值观。若能充分地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性,可以作为正式群体的有益补充;但若引导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一)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由于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凝聚力较强,当其观念和价值观与班集体的价值观相一致时,非正式群体可以作为正式群体的有效补充,起到积极作用。此时,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可以起到先进模范作用,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甚至可以完成正式群体无法完成的任务和特殊作用。但是,当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与班集体价值观相偏离时,会削弱正式群体的凝聚力,甚至破坏班级正常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正式群体,影响良好班风的形成,甚至会导致班集体分崩离析。
(二)对个体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内部驱动力多为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非正式群体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人、认识自我,提供与他人接触、相处、合作与协调等机会,满足学生的社会交往、友谊与尊重等需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平衡,培养高尚的情操,培养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帮助学生度过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促进学生个人心理成长,逐渐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但是,若对非正式群体引导失误,则会导致学生的错误模仿和从众心理,受限于高中生是非判断的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他们可能会结交一些有不良行为的朋友。同时,为了迎合非正式群体成员的认同,可能会做出不良的迎合行为,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三、对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
高中生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对班集体和个人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掌握其活动规律,积极引导,用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和教育,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作用的产生。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多种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宣扬积极向上的观念和价值观,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最终使高中生非正式群体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净化社会环境
疏堵并用,加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正确的思想行为加强引导,对于错误的思想行为要加强防范,严格取缔影响高中生健康发展的出版物,严控高中生出入娱乐场所。教师要采用积极的引导,通过讲道理、摆事实,使高中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通过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让家长掌握更多教育子女的方法,促进家庭文明建设,达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家庭教育目的,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学生关心和支持,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念,防止违法群体的产生。
(四)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
教师充分调研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因素,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使正式群体尽可能地满足高中生的多种需求,减少高中生自发形成非正式组织的机会。加强正式群体的示范作用,形成对非正式群体发展具有示范意义的方法和措施,实现对非正式群体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使其成为正式群体的有益补充。在非正式群体中,其核心成员往往活力足、点子多,其行为和价值观对其他成员的影响较大。班主任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肯定核心成员的闪光点,充分信任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将其吸纳到正式群体,给予合适的权力和责任。这样在正式群体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下,其所带领的非正式群体也会逐渐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分为积极型、中间型和破坏型三类。对于积极型,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和促进作用,给予适当的空间和时间,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使其在非正式群体中起到榜样作用。对于中间型,教师要充分重视其存在需求,教育引导其价值观和集体目标,使其向积极型转化,发挥积极作用。对于破坏型,要坚决惩罚和取缔。班主任教师应坚持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深入挖掘学生的心理需求,对症下药。
(五)教育者加强学习,提高引导水平
班主任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用科学的方法、积极的态度认识和研究非正式群体,了解其形成原因、类型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策略,避免根据自身的片面经验,盲目引导。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专家型教育者,引领班集体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