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法研究
2021-12-02扬州大学宋广艳吴晓霞
扬州大学 宋广艳 吴晓霞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特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1)综合性。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涵盖了基础的生物、物理、化学、地理、人文等科学知识,同时还增加了与社会科学的联系,以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为前提,建立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2)趣味性、实用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更贴近日常生活,以生活实际现象提高小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小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形式的教学模式,使小学生的情感、知识和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3)注重小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为注重学生团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法研究
(一)明确教学目的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情感体现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设计和策略上应该更偏向于小组教学、团队合作等教学方式的运用,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加大课堂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实验思维的基础课程,所以在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上,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验探究中,教师都需要加大课堂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在观察中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的众多领域都可以利用到科学知识,但是目前我国科学教学活动存在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致使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应有的运用。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生活化意识,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有趣的磁现象”这节课程时,教材设计的教学顺序是对基础知识的讲解、隔物吸铁、磁极的讲解、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生活应用等几大知识模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首先,呈现生活中相关的磁现象,如磁悬浮列车、指南针等,简单阐述磁悬浮列车与指南针的原理,引发学生思考。其次,开展实验教学,以小组实验的形式,将不同的物体放在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进行隔物吸铁教学展示。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严谨实验态度的培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如当一名学生发现两块磁铁放在一起会出现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现象询问教师原理时,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磁极之间关系的讲解。再次,教师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实验现象,根据学生的总结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完善。最后,通过学生的总结对本次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加深学生对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与理解,提升课堂效果。
(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沉闷,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知识的传授,枯燥乏味,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之后不能够进行实际运用,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年龄特征组织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对新鲜事物较为好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大信息技术的融入,通过动态的视频影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将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知识载体开展教学。例如,在“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滑轮的图像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滑轮运行的过程,展示滑轮运行原理,然后通过播放升国旗的场景,提出问题:“国旗是如何升上去的?”带领学生在升旗仪式上注意观察,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定滑轮在国旗升起中的作用以及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利用到定滑轮,比较动滑轮与定滑轮的区别,进而更好地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完善评价机制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多形式的评价方式,比起对学生课后作品的书面评价,教师更应该注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作业的好坏没有具体标准的界定,重点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运用能力。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多元性。首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对教师预留的作业答案进行自查之后,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写的答案进行自我检查,发现自己的错误,养成学生进行自检的良好习惯。学生自检之后,还可以进行互检,通过互检找到自己未发现的问题之外,还可以进行思想的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少用空话,应该要用学生能够听懂的话语表达具体的修改意见,并且要求学生在收到教师的评价之后对作品进行及时的修改,以保证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进步。教师要多对小学生说“你真棒”“今天你表现得真好”“你真聪明”等鼓励性的话语,激发小学生对科学持续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也要在给予批评的同时给予相应的鼓励,切不可使用过于严厉的话语批评小学生,以免降低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肯定,同时又意识到自身还存在不足,更加努力地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的这一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采取生活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小学科学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科学课是提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和摇篮,是众多教学中的一朵璀璨明珠,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小学阶段打好科学基础,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学起来也更加轻松,学习效果才会更加突出。
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加大科学化的教学设计,教师要科学化地明确教学模式的编排来源于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到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大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设置,提高实验课程的比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规范学生的实验步骤与实验操作,使小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为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