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西山瑶女性盛装艺术特征研究*
2021-12-02贾胜楠
贾胜楠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瑶族服饰是流传最为远古的一种民族服饰。瑶族妇女将她们的生活、生产、情感、智慧等以织绣的形式记录在服饰中,让瑶族服饰成为一本记录瑶族传统文化的史书。2006 年5 月,经国务院批准,广西贺州瑶族服饰被列为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对贺州瑶族服饰艺术特征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贺州瑶族服饰支系繁多,本文主要阐述了对西山瑶女性盛装艺术特征的研究。
一、广西贺州瑶族服饰简述
广西贺州有瑶族人口约30 万,是全国主要的瑶族聚居地之一。贺州瑶族包括三大瑶族支系以及十四个瑶族细支,过山瑶、平地瑶、土瑶为三大瑶族支系。以贺江为界,定居在贺江东侧和西侧的过山瑶,分别为东山瑶和西山瑶,各个瑶族细支之间除了地域的区别,还有服饰的不同。贺州瑶族服饰主要有三大类,分别为平地瑶服饰、土瑶服饰、过山瑶服饰,其中过山瑶服饰最为繁复,又包括东山瑶服饰和西山瑶服饰等。仅以妇女头饰区分,又分为尖头瑶、平头瑶和包帕瑶等十余种服饰。其中,尖头类分为塔形、斜形、小尖头三种;平头瑶又分为包锦平头瑶和缠纱平头瑶;包帕瑶又分为单帕瑶和重帕瑶。与国内其他瑶族地区相比,贺州瑶族服饰样式多,装束奇特。其中西山瑶女性盛装服饰颇具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研究价值。
二、广西贺州西山瑶女性盛装艺术特征
(一)服饰
贺州西山瑶女性服饰包括简装和盛装,其中女性盛装款式丰富,造型独特,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一套女性盛装服饰共十件,分别包括尖头帽、三片斜襟长款上衣、下装长裤、前围裙、后组合围裙、胸前围兜、装饰披肩、腰部左右两个挎袋、胸前银饰彩带。上衣平铺起来实际上是对襟的,因为穿着方式是左右衣片交叉,上身后的效果是斜襟。同时上衣是由前身的左右两片和后身的一片衣片组成,所以叫三片斜襟上衣。上衣长度及膝,侧缝两侧开长叉,长度从底摆开至腰下部位。领口有条状双龙角纹挑花装饰,长度至腰下。袖口由宽窄不一的红、黄、绿、白、黑、蓝色布条和装饰线组合而成,及盘王印等挑花装饰。前片上衣下摆边缘由蓝白相间的布条装饰。上衣后片在腰部以下部分有大面积的装饰,两个侧缝及下摆由五色布条连接拼成面状,中心部位有挑花装饰。因为瑶族生活在大山中,为了生活劳作方便,下身着长裤,裤脚处有装饰,同袖口相似。前围裙的大小长短及装饰与上衣后片下方的装饰基本相似,穿上身后效果前后一致形成对称。后围裙也叫尾巴,是由四条长帕与五组长流苏间隔组合而成,长帕上有挑花和五色布条装饰,形式灵活具有一定的韵律感。装饰披肩是由黑白相间的小珠子和黄、红两色流苏组成。腰部挎袋是长方形的,边缘由多条五色布条呈回形装饰,中心有挑花装饰,挎袋为两层,左右两个挎袋以交叉的形式挎在身上,袋条在胸前形成交叉。两个挎袋以对称的形式挎在腰部两侧,造型新颖具有现代感。挎袋也叫“哈袋”,未婚女性会将自己身上的哈袋送给心仪的男性作为定情信物。胸前围兜是一个小块的长方形帕,主要作用是用来遮羞,因为上衣交叉穿着后,衣领部分露出来的面积有点大,围兜主要是防止走光。围兜上绣满图案,并缝有珠子和流苏装饰。
(二)帽饰
尖头帽是整套服装最具特色的地方,帽子整体呈金字塔形,体积大、重量大、层数多,各个方面都挑战着帽子的极限。帽子上面尖的地方是用竹壳做的,竹壳经过晒干、水煮等工序后用缝有五色花边的布卷在竹壳外面,用竹壳做帽子体现了瑶族人民在山吃山,以山取材,同时也寓意节节高升。帽子下面的部分由二十片左右的装饰帕折叠后缝制在一起,帽子下方呈现前高后低的造型,戴上后正好露出脸部。装饰帕是一块缝有回形五色花边的长方形双层布,帕的四周缝有珠子和流苏。从装饰帕长边的五分之二处折叠,接着再从折叠部分的二分之一处折叠,这样就做好一层,装饰帕的数量是取单数的,如15、18、21 等,层数越多代表越富有,将每一个折叠好的装饰帕叠在一起放在装饰好的竹壳下面。最后再将条状哈喜缝在上面装饰。帽子缝好后,装饰帕上面的珠子和流苏会呈面状整齐地排列在两侧,增加了造型的艺术美感。帽子一般重达二十斤左右,尖头帽是过山瑶服饰标志性的造型特点。
(三)色彩
据文献记载,自古以来便有瑶族好五色衣裳的习俗,贺州西山瑶女性盛装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在用色方面,布料的用色主要为黑色、红色、白色、蓝色。挑花的颜色为红色、黄色、绿色、白色,其中黄色为偏暖的橙黄色。整套服装的配色比例上,黑色为底色,红色用色面积最多,其次是橙黄,蓝色和绿色面积较少,蓝色只在袖口、裤脚、围裙边等处小面积运用。整套服装给人的色彩感觉是火红、热烈的暖色调。在配色上运用到了今天我们色彩构成里面的对比色:红色和绿色,以及邻近色:红色和橙黄色。而且在用色时一般不把红色和绿色并列放置,而是中间加入黄色进行过渡。瑶族人民认为红色代表了太阳,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滋养了大地万物,促进了农作物生长,给予人们生机,所以对太阳产生崇拜。瑶族民间也认为红色代表火,火种同样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可以用于生活生产,同时还有辟邪的作用,对于生活在大山里的瑶族人来说火有着更深层次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瑶族人们认为红色是吉祥的颜色,所以他们把红色穿在身上,成为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图案
西山瑶女性盛装服饰纹样记载了瑶族的历史、生活环境、对生活的美好愿景以及信仰崇拜等内容。服饰上的纹样有:龙角纹、狗头纹、人形纹、盘王印、豆子纹、花草纹、山纹、水纹、木栓纹等,图案的题材包含范围广,从现实中的人物、植物、动物、农作物、风景,到内心世界的表达以及对历史的记录。服饰上的图案都是具有特别含义的,这个含义一定是吉祥美好的。如盘王印是瑶族的图案也是瑶族的象征,瑶族人将盘王印绣在服饰上希望能够得到保佑护佑的作用;豆子纹表达了瑶族人希望能够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等。因为图案是用挑花的工艺实现,所以图案的表现形式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用短促的直线组合而成,形成简练的几何样式的效果,对现实事物的提炼简化表现也体现了瑶族女性的智慧和审美。图案以二方连续的条状形式表现。在图案的配置排列中,盘王印是必须要有的,而且要放在最中心的位置,以盘王印为中心两侧设置的图案的形和数量都是一样的,形成对称。通常人形纹是用白色的线绣在最外边。这样的设计显示出了盘王印在瑶族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整套服饰上的挑花纹样排列整齐有序,活泼中带有严谨,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韵律美感。
三、广西贺州西山瑶女性盛装审美特征
(一)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重为美
贺州西山瑶女性盛装具有较高的审美,崇尚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重为美。标志性的帽子造型高约40 厘米,宽度约35 至40 厘米,一般二十层左右,最多可做将近三十层,一顶帽子重达二十多斤。美的背后是对人体承受力的考验。服饰的件数也多,一套西山瑶女性盛装大大小小、前前后后共十件,每一件都需要单独穿着,同时内部细节造型多,如后围裙是由多条哈喜和流苏组合而成。服饰色彩多,一套服饰上用到的色彩有红色、黄色、绿色、白色、黑色、蓝色、橙黄。挑花装饰图案造型多,从历史故事、到各种花草纹、动物纹、农作物纹、山水纹、人形纹等多达十几种。装饰部位多,从衣服的领口、袖口、下摆、侧缝、门襟、裤口到人体的头部、领部、肩部、腰部、腿部。各种装饰五色花边、挑花、流苏、挎袋等面面俱到,能想到的地方都被设计到了。
(二)韵律美、秩序美、构成美
贺州西山瑶女性盛装中处处可见现代构成艺术中点、线、面的造型设计语言。其中线的造型设计语言表现在袖口、裤脚、衣服及围裙下摆、挎袋边缘等处的五色布条花边装饰,以及所有的挑花装饰都是以二方连续的线状形式表现,还有帽子上的二十余层花帕形成的U形线状排列。点的排列构成线,线的排列又形成面,造型语言相互关联转换。造型元素虽然众多,但是排列井然有序,横横竖竖中见秩序、见韵律,形成一定的韵律美、秩序美。重复构成、对比构成等构成语言在勤劳智慧的瑶族女性手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由衷地赞美生活在大山中,生产资讯相对落后的瑶族人民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和文化瑰宝。
四、结束语
广西贺州瑶族服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瑶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值得我们对其进行研究、传承和创新。本文是作者从众多贺州瑶族服饰支系中选取的其中一种——西山瑶女性盛装进行的考察、记录、分析、研究、提炼。总结出了西山瑶女性盛装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审美特征,为进一步进行贺州瑶族服饰研究提供了研究经验和方法。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响应国家号召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我们在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的路上继续前行,把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