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审美活动产生的心理因素及其逻辑关系

2021-12-02张浩然

艺术品鉴 2021年14期
关键词:移情心理因素功利

张浩然

人们的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复杂的情感关系的心理活动,在其产生时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因素也值得我们研究。其中,无功利的态度,是指人们不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而进行的活动;当人们面对客观事物,不以实用、功利的心理去看待事物时的心理。适当的心理距离,是指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都必须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体验到客观对象给予人的情感体验和感性认识。距离太近,就会趋于实用目的;距离太远,则无法感知对象从而影响或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移情,是指人们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身上去,将自己情境与外物的品质相呼应,移情作用常伴随着美感经验一同产生,但却不是美感经验的必然条件。这三种心理因素都是审美活动中对外物的感性认识,无功利的态度和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人们以非实用性的目的去看待客观事物,而移情则是人们作为审美主体,自身参与进去,把自身与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心理活动。接下来我们将以各种实例来说明三者各自的内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审美活动产生的心理因素

(一)无功利的态度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简单明了地解释了美感世界的根本所在: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的存在。由于这种对现实的把握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因素也具有特殊性。之前提到,无功利的态度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客观事物时,不以实用的目的和功利心去看待,完全从美感的角度出发,无功利的态度是无目的性的,每个人在满足其审美标准的条件下都会感受到“美的体验”。当我们看到一座瀑布,水利工程师会计算如何让这座瀑布更好地产生水能;这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工程师眼中的瀑布不关乎美感。海鲜商人在看到这座瀑布时,会联想到瀑布中是否会有大量的海鲜,捕捞后会获得多少利润等。这两种心理联想是抱着实用或者功利性的态度的,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与自身的情感无关。不论是工程师还是海鲜商人,他们对于瀑布这一客观事物的联想都不在瀑布本身,而是以实用或者功利性的态度对待它。而当一位艺术家站在瀑布面前时,他的注意力完全停留在瀑布本身,单纯去欣赏瀑布的美感。就是这种不以实用性或功利性为目的,而把事物从客观世界独立出来去欣赏的心理活动就是无功利的态度。

(二)适当的距离

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审美体验的过程时,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否则就会影响或者削弱与对象之间的审美感受或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这种距离是指,在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时,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存在着实用、道德、科学等方面的淡化、抑制和未被注意——即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审美活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们在面对事物时,所怀有的审美态度不同于实用态度,它不受实际主观需求的欲望所推动。其中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把握好时间距离。美学研究中的审美距离理论指出,在面对审美对象时,审美主体想要获得情感世界里最佳的审美体验,审美实践的距离是其重要的条件之一,而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也是心理适应的原因。

其次,把握好心理距离。朱光潜的《谈美》极其精辟地分析和论证了其美学的观点,一件古董,古董商用商业的眼光去看,考古学家是以研究的角度去看,而画家是用欣赏的角度去看,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产生不同的思维,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以“无为而为”的眼光去欣赏,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而非怀有功利心。

最后,把握好空间距离。我们常常说的“距离产生美”,实际上就是指艺术或者审美与现实之间所产生的距离,也就是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就如同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总是忽略它的美,因为太熟悉就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也是因为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便产生了美感,使人向往。

(三)移情

我们在美学范畴中谈到“移情作用”时,通常会联想到情景交融、触景生情等词汇。朱光潜从美学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并明确地指出:移情作用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美感经验,但并不是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美感经验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经验世界里产生的心理活动,而移情作用的产生,往往是在人们聚精会神地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物象的期间,此时的精神活动由“物我两忘”走到“物我同一”,再由“物我同一”走到“物我两忘”,在无意之间,以欣赏主体内心的情感或情趣转移、嫁接到客观物象之上,以客观物象的形态和寓意移注于欣赏主体之上。例如遇到下雨天,我们会把阴暗的天气和自身低落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看到一棵古松,我们会把古松的形象与坚忍不拔的品质联系在一起。这都是我们在欣赏独立的事物时,将外物联系到自身的情感当中,其实是将自我享受的过程放置在客观对象身上,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的过程。我们在看电视剧时,剧中人物悲惨的遭遇和不屈的品质使我们动容,我们的心情常常会跟随剧中人物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入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剧中人物与自己联系起来,剧中人物的心理被我们自主地映射在自身当中。

二、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心理因素之间的联系

在审美过程中,因为审美主体保持了与客观对象之间适当的距离,审美主体才会抱着无功利的态度去看待对象。之所以我们能看到客观事物产生的美感,是因为我们与客观事物之间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不含有对现实或者利益的驱使,这是审美主体产生无功利的态度的原因之一。在主体与现实之间留下适当的想象空间,现实和主体之间所产生的注意中心形成了心理距离,审美主体就从这里产生了情感世界的审美体验,也只有在适当的距离中,才会以无功利的态度去对待它。

我们把阴暗的天气和自身低落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时,是通过移情作用将自身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此时我们看待外物,也是以无功利的态度去看待的。如果以实用的态度去看待阴天,会想到下雨天出行不便、交通拥堵等,无法将天气以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看待,也就不会有移情作用了。而我们会将天气以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看待,也是由于自身和阴暗天气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就是因为适当的距离,才会以无功利的态度将阴暗的天气与自身低落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这三种心理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逻辑关系来说,无功利性的审美活动是基础,而适当的心理距离又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最后移情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层次,在无功利性的基础上产生最初的审美活动,在适当的心理距离下使审美活动进一步加强,最终通过移情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三、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心理因素之间的区别

上文我们谈到,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都会与对象之间有着适当的距离,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才会产生无功利的态度。无功利的态度、适当的心理距离、移情这三种心理因素都是审美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其中,无功利的态度和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人们以非实用性的目的去看待客观事物,而移情则是人们作为审美主体,把自身与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心理活动。“无功利的态度”“适当的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发生时的重要条件,“移情”常与美感经验同时出现,但并非其必要条件,在审美过程中,其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且相互渗透的关系,尽管相互渗透,但彼此却无法代替。现实中的审美活动发生时需要多个心理因素共同起作用,尽管它们相互渗透且彼此之间无法代替,但又是各有侧重。

真实的世界容易使人产生某种联想,其状态主要为欣赏主体与真实世界之间所产生的实际距离,但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思维在此之间所产生制约,人们对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悉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看待事物容易着眼于实际生活的利害关系而非怀有无功利的态度,而看待新鲜的事物则会由距离感产生神秘感从而就容易产生美感。审美主体能以审美的心理去看待事物,必然与对象事物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心理距离,才会以无功利的态度去看待对象事物;这种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心理因素是作为一种无意识的、并非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审美对象而存在,当审美活动进行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满足了这种心理因素;而移情作用则是审美主体积极主动的在自身与审美对象之间构建起了某种情感上的联系,把自身的情感转移到审美对象上,仿佛觉得对象身上也有与自己相同的情感或品质,这是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活动。与无功利的态度和心理距离不同,移情作用需要的首先是审美主体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才会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对事物产生移情作用。

四、结语

由于客观世界与人们之间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许多客观对象对于我们的存在方式已不尽然全部都是纯“客观”“理性”的,而是带有一定的“情感”。这三种心理因素作为审美体验产生时的重要因素,并非逐次进行,而是相互渗透、无法替代的。当人们把欣赏对象在客观世界中独立的拿出来欣赏时,人们一般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但这些心理因素确确实实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的各个阶段之中,也正是由于各个心理因素的参与,审美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总之,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这也就决定着,我们在研究审美活动时,必然不能忽视其中的心理因素。

注释

1 [英]布洛(Edward Bullough).“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J].英国心理学杂志1912,5(2)。

猜你喜欢

移情心理因素功利
未来事务的色彩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习兴趣
鞍山市高中学生足球运动技术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功利社会话功利
婴幼儿移情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