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木建构”走向“思维建构”
——以大班公共建构区“桥”的搭建演变为例
2021-12-02吴玲瑜
文 吴玲瑜
积木建构是幼儿通过积木搭建,自由发挥想象及创意,满足其快速堆叠、搭建出建筑物的成就感,是幼儿探索基础几何及结构力学概念的重要媒介。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根据幼儿前运算阶段的认知特点,教师以探究作为建构游戏的核心,顺应幼儿积木建构过程中思维变化的特质,通过沉浸式体验操作和教师适切的支持指导,促进其建构技能提升,最终指向幼儿内在思维的转变和建构。本文以大班幼儿在户外公共建构区域“桥”的系列搭建活动为例,阐述教师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兴趣,解读“初始心智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源于活动“古镇同里游”的经验,教师在建构区张贴了很多古镇建筑的照片,幼儿在班级建构区自主生发了搭建“桥”的想法。教师进一步创设了公共建构区活动,让足够宽敞的环境和充足的积木满足幼儿的搭建需求。
初次搭建时,幼儿搭建的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两根圆柱形积木架空四倍块积木,然后两端各斜放一块四倍积木;另一种是用几块四倍积木横向叠放,拉伸出层层阶梯,中间架起四倍块积木,没有体现阶梯间等距的特征,呈现的作品不太整齐。
可见,此阶段幼儿的创作是以积木为建构材料,将记忆中的“桥”结构用象征性的方式搭建完成。“斜坡桥”反映了幼儿对桥(桥面、桥墩和斜坡)的具象认知,展现了对楼梯具有斜坡(向上或向下)的特性,“不整齐楼梯桥”进一步反映了幼儿主动建构斜坡上层层阶梯的表征内容。这是幼儿建筑师对桥建构个人化的初始心智模式,即幼儿根据日常生活中对桥的感知和学习经验,通过与积木互动,解释和表征内在理解的桥,反应在搭建行动表现上。它是比较简单和直观的,会随着感知操作经验的提升而变化。讲评中,幼儿一致认可“不整齐楼梯桥”更胜一筹,因为人走起来更方便,表征形式更写实,也反映出对于阶梯等距的特性没有清晰的认识。
二、材料鹰架,转化“写实心智模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思维是通过语言和动作发展的。”为了让幼儿对楼梯的阶梯等距结构特征的内在表征与认知更加精进和完整,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楼梯和楼梯照片,从外观和特性上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想象和分析等,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交流时,幼儿描述楼梯“像牙齿”“像锯子”,反映了幼儿心智模式中的模拟特征,说明其所建构的概念是视觉所赋予楼梯的暂时性类似物,能帮助幼儿根据视觉心像进行建构。
教师在益智区投入多米诺骨牌和军旗,让幼儿利用同等模式的材料体验感知阶梯等高(等距)的特征。特别材料的支持和介入,强化了幼儿等高(等距)阶梯表征的模式化学习。再次搭建中,出现了新的积木阶梯建构:以双倍块为阶梯踏板宽(等距),以相差1 块积木厚度为高(等高);以双倍块阶梯踏板宽(等距),以间隔2 块积木厚度为高(等高),反映出幼儿心智模式随着新经验的积累,转化成更符合现实生活的“写实心智模式”(关注等距与等高的阶梯特性)。
三、拓展信息,丰富“心智模式表征”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发育成长遵循其自然顺序,各种行为模式在与环境和认知作用下逐一出现。”前期幼儿对桥的建构已经能关注阶梯的写实特性,但对桥面、桥墩等其他细节地方的表征认识还比较粗浅。教师再次为提高幼儿有关“桥”的心智模式。例如,在班级图书区投放《古镇》《世界的桥》等有关桥的绘本,播放关于桥的视频资料,用提供新信息的方式,帮助幼儿通过观察与讨论画面所呈现的表征形式与作者的心理模式,增加对桥细节构造的学习经验,从而引发幼儿精致其关于桥心智模式的组织结构。教师用“这座桥看着像什么”“它什么地方很特别”等方式提问,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个人对桥的认知经验(符号表征),还尝试让幼儿用笔设计绘制桥(图像表征),也可以利用益智区投入的骨牌搭建桥的细节地方(行动表征),三种不同的表征方式反映了个体对积木桥结构的思考模式。
幼儿的设计绘制桥(图像表征)呈现了多种不同的个人化表征内容,有呈现桥的侧面楼梯(锯齿)和桥面栏杆图,有鸟瞰式的桥面,还有象征性的侧面积木排列图等。这些反映了幼儿知识的建构并不仅是对外在具体事物的刺激的反应和吸收,也是由幼儿个人心智主动建构,因而个人呈现的心智模式表征各有不同。
通过符号、图像、行动三种不同的表征活动,幼儿逐渐有意识地去构思如何运用积木来搭建桥,体现细节特点,构思共同特征指向:两边楼梯连接平平的桥面,中间可以有桥墩,桥面上有栏杆。搭建中,幼儿呈现的桥面有了宽窄之分,桥面上出现了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排列的栏杆,桥洞也有了开放式和拱门式的区别,楼梯上也装了栏杆。这与他们之前的三种表征方式相符,但并没有兼顾两边楼梯的阶梯数量和造型是否一致或对称。
四、搭建比较,精练“心智模式进阶”
由于个人化的心智模式有不完备特性,以及个人通过心智运作建构相应的心智模式,所建立的心智模式又会去影响新产生的心智运作,因此,心智模式运作是“连续不断建构、再建构”回馈循环的过程。《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多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差异和联系,逐步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多次反复的搭建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搭建的作品和实物图片的比较,分析图片中两头斜坡楼梯的相同之处(阶梯数量、阶梯等高等距),尝试在下一次搭建中调整;随着幼儿的心智模式的进阶,教师可以逐渐引导栏杆扶手造型规律感知,促进幼儿在搭建中表征和创新;还可以从桥面和斜面同步加宽的元素着手,鼓励作品趋于平整;运用大半圆、大三角、大罗马拱门等多样积木进行装饰,组合创新,表达其内在艺术性感受,给幼儿带来成就感。这是一个根据幼儿搭建情况反复多次,逐步推进的环节。其中,可以重复采用多样表征的方法协助幼儿深入进阶。
五、多元评价,统整“心智模式结构”
评价是促进游戏发展的必要环节,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方向和形式,有效把握契机,帮助幼儿统整“心智模式结构”,推进作品建构精进完善。在桥的主题搭建中,教师在每次评价中,鼓励幼儿从搭建状况、 搭建特色、发展变化等方面讲评,兼顾到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感,推进个人心智模式的转化和完善。
(一)聚焦作品创意评价,激励大胆创新
作品创新与个人的心智模式转化是紧密关联的,激励创新能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幼儿表达内在表征的愿望更强烈,更自由。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今天你觉得谁的桥很特别?你能设计一座不一样栏杆的桥吗?”等提问,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
(二)聚焦解决能力评价,提高化解能力
游戏中遇到的困难能引发新的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意愿能激发幼儿主动构思,生发新的模式结构,促进幼儿心智模式的提升。例如,利用观察中拍摄的照片,引导幼儿讨论评价,肯定幼儿在解决问题中的思考和尝试,激励主动探索。
(三)聚焦活动规则评价,助推游戏发展
肯定建构过程中合作的产生和协助推进,让幼儿的心智模式产生互动碰撞,能影响新产生的心智运作,逐步形成各种规则,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今天谁是合作完成的?怎样分工合作的?有吵架吗?最后怎样协商解决的?”等。
此外,教师还要让幼儿了解自己和他人,知道不同的人都有独特的优点,学习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不足,愿意学习别人的搭建方法,能由衷地为同伴进步和成功喝彩,为自己主动学习榜样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