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团学工作创新探索
2021-12-02伯洁
伯 洁
(苏州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215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加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领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来推动教育改革。高校团委及其指导下的研究生会、学生会及社团等作为基层青年大学生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重要职责。伴随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团学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机遇和挑战。为此,高校共青团、研究生会、学生会、社团等组织要进一步发挥团结和教育大学生方面的优势,使广大青年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周围,从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纽带作用。2017年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该意见将团学工作纳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局,可见团学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新形势下高校以团学工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落实三全育人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高校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创新团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团学工作面临的机遇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且也极大地增强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自主性,给高校团学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一)三全育人的深入开展使高校团学工作范围更广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新阶段,高校共青团、研究生会、学生会、社团等团学工作的群众基础变得更加广泛,团学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伴随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立德树人深入人心,高校团学工作的领域有了很大拓展。高校团学工作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方面都体现出极大的优势,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具体来看,高校以团学工作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一方面,实践活动既开阔了青年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对社会与国情更加了解,又增长了大学生的才干,锻炼了他们的坚强毅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建设者,高校团组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艺术、体育等文艺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思想引领作用,促使智育、美育、体育、德育、劳育有机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实践与理论的贯通、综合素养与技能培养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互补、课上与课下的协同,扩大了育人载体的范围,使高校进一步落实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
(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了高校团学工作空间
互联网媒体是开展团学工作的新手段,其生动的视频、鲜活的影像、图文并茂的互联网信息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而互联网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也具有显著作用,已经成为高校传播社会正能量、宣传团组织活动的重要平台。团组织活动是高校团学工作的重要载体,团学工作借助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一方面使团组织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让团组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更加深入,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一方面,高校团组织也可以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来拓展高校团学工作的新媒体空间,广泛并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发展诉求和思想动态,极大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也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除此以外,高校团组织队伍结构往往也比较年轻化,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运用时下最流行的新媒体等新技术手段与方法开展团学工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团学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而拓展更加广泛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空间。[2]
(三)三全育人机制的不断完善使高校团学工作基础更牢
作为新时期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三全育人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具体到高校团学工作,更要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路融入团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以生为本,积极推动团组织活动实践创新,以实践应用为导向,推动高校内外实践活动资源互补互通,形成三全育人合力,构建高校三全育人的有机整体,依托团学工作搭建全过程育人平台,提升团学工作育人实效,充分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理论建设与品德塑造、知识积累与能力锻炼有机结合,构建高校团建工作新格局。同时,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团学工作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等社会公益活动,构建高效的团学工作管理机制,为高校广泛开展三全育人实践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3]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团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不少高校的团学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不少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提前迈向社会进行实习锻炼,他们很快从学生转向社会人,高校团组织难以实现全面覆盖,给高校团学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团学工作体系尚需完善,活动安排不够合理
当前,不少高校团学工作存在体系不完善、活动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而言,一是团学工作体系往往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很多高校在开展团组织活动时虽然表面上有声有色,将工作重点放在与活动有关的宣传、包装等表面形式上,但在活动结束后却普遍缺乏后续跟进,活动中蕴含的核心价值和意义没有体现出来,更难以体现思想引领的持续性。显而易见,不少高校的团学工作体系还缺乏系统化的工作机制。二是团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往往更倾向于临时采用学习讲座、座谈会和报告会等形式,既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特点,也忽视了思想工作的长期性。虽然部分高校团组织也会定期开展综合素质养成、志愿者服务行动、实习实践等活动,但事实上部分活动在内容上存在交叉。更有甚者,一些高校社团组织活动还存在时间、场地等方面的冲突,诸如此类不合理的活动安排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协同发展多种兴趣爱好,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4]
(二)团学工作评价不够科学,三全育人功能发挥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团学工作还存在评价不够科学、三全育人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多数团学工作评价采用等级设置、综合描述或记录式评价等形式,大多实行打卡签到制度。其中的等级设置或综合描述难以对学生的参与过程进行监督。而记录式评价虽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由于直观性不强,缺乏对学生参与团组织活动的约束。综合性评价操作性不强、较为主观,也具有一定约束性。而学分式评价虽然直观有效,但容易造成学生参与活动带有功利性。可见,以上评价形式都具有某种局限性。同时,一些高校为保证团组织活动开展的效果,将学生参与团学活动的评价与毕业评优等结合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虽然可以发挥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也可能导致学生弄虚作假。二是为了规避上述多种评价形式的局限,一些高校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反馈,但从客观角度来看,由于具体的活动效果不容易判定,造成效果评价机制仍然不够完善。从主观角度看,由于对学生参与团组织活动的评价毕竟不同于学科课程评价,导致相关评价主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与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的认同度不高。三是当前的团学工作评价主体仍然比较单一,缺乏大学生参与者的自我评价,更倾向于党委评价为主,导致团学工作“唯领导论”的后果,特别是在大学生发展诉求与上级决策发生矛盾时,往往更多地维护上级决策。这直接造成学生反馈得不到重视,严重制约高校团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团学工作保障尚不健全,三全育人联动不到位
当前,不少高校团学工作还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三全育人联动机制不到位的问题。具体来看,一是团学工作大多是由高校团委推动,运行相对比较独立,与学校其他部门的统筹协调联系不紧密,各院系很少给予团组织有力的协助与指导,导致团组织活动缺乏深刻的思想引领,忽视本校大学生实际的发展诉求,没有真正树立起以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充分发挥本校师资、平台载体等资源的优势去开展受广大青年学生欢迎的活动,难以真正构建三全育人的联动机制,最终致使一些活动容易走形式、走过场。二是部分高校开展的团组织活动由于数量大、频率高等原因,导致参与学生的考勤不到位、相关数据对接不透明、不及时,造成团组织难以全面、客观地掌握有关活动的动态信息,最终无法实现对团学工作的动态管理。
(四)团学队伍素质尚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仍需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大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传统的团学工作方式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因而,团学工作队伍素质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学工作的成效。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团学队伍素质尚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仍需完善。具体而言,一是很多高校的团委、学生会干部都由学生担任,他们从事团学工作的时间首先难以保障。而专职的团学工作干部却往往不直接从事团学工作,这直接影响了团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部分团学干部严重忽视理论知识积累,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同时,部分团学干部不重视在实践中广泛运用理论知识,导致其工作能力远远达不到党组织的要求。例如,一些高校的团干部在平时工作中往往爱做表面文章、习惯于空喊口号、夸夸其谈,导致他们的工作浮于表面,与广大青年学生的期待相去甚远。[5]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团学工作的创新探索
随着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团学工作作为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立德树人实践探索的新阵地,应该果断抓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积极探索完善团学工作体系、科学评价团学工作、健全团学工作保障、加强团学队伍建设,进而在全面创新高校团学工作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
(一)完善团学工作体系,科学统筹团学活动
完善团学工作体系不但可以提升高校团组织、学生会服务学生发展的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加强团组织、学生会与大学生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团学工作回归大学生群体。首先,高校要下大力气加快完善团学工作体系,提升团学工作服务大学生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能力培养、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等职能,高校团学工作规划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围绕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全面推进团学工作全过程、全方位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进而构建团学工作协同育人机制。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推动建立全员参与的团学工作队伍,促进师资力量深入参与团学工作。同时,团学工作要科学借鉴学科教学工作体系,促进团学活动学分化、课程化,创新团学工作理念。例如,高校可以设立团学工作制度建设指导委员会,联合各院系、学工、教务等部门对团学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协商制订团学工作制度,积极探索从学校到院系再到团支部的阶梯式工作队伍建设。其次,高校团学工作要从解决学生实际的思想和实践问题出发,科学统筹团学活动,进一步推进团学工作的创新与改革。高校团组织、学生会、研究生会要深入广大青年学生中间进行广泛调研,为在经济上、心理上、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团组织还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为青年学生搭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成立一批团学工作实践基地,实现理论向实践的有效延伸,推动团学活动的创新与改革。[6]
(二)科学评价团学工作,充分发挥三全育人功能
高校在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只有对团学工作进行更加科学地评价,才能充分发挥其三全育人功能。第一,高校团组织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开发建立团学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管控团学活动的信息公开、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价。具体而言,高校团学工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团学工作大数据研究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全方位评估大学生发展诉求、行为趋向和团学活动质量等内容,为团学工作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要求提供精准的大数据支撑。一方面,科学的量化数据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大学生在团学活动中的表现,并能够全面反映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水平。另一方面,在量化数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团学工作评价指标,可以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综合性、描述性评价,并形成考核评价报告。第二,科学选择评价机制。在团学活动的初期,高校可以采用客观性比较强的记录式评价形式,而在活动进行到中后期以后,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情况将评价形式调整为学分式评价。同时,高校既要建立并完善团学活动评价与学科课程评价转化机制,也要建立大学生综合素养评估与团学活动评价关联机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参与团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校团组织、学生会、研究生会的三全育人功能。
(三)健全团学工作保障,全面推进三全育人联动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联动性还离不开进一步健全团学工作保障。首先,为了完善团学工作的各项保障,各高校要下大力气解决基层团组织工作专业性不强、资金缺乏、团支部建设敷衍了事等突出问题,推动团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的融合联动,从而全面推进高校三全育人联动。为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团学工作人力、财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落实团学与后勤、学工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其次,高校团学工作要坚持将实习实践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学习、就业择业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实践培训和组织管理保障体系,为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能力、陶冶情操、磨炼意志提供有力的长效保障。为此,高校团组织要主动与当地政府、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搭建校企、校政深度合作的、集实践、教学、实习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外实践平台,从而进一步保障团学育人的有效延伸和三全育人联动的有效推进。再次,为更好地服务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团学工作还要进一步健全互联网信息技术保障,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加强团学工作阵地的技术建设。具体来说,团学工作要不断延伸共青团和学生会育人的多维空间,努力探索团学文化传播和思想引领的新途径,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出团学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新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团学工作中的全覆盖,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7]
(四)加强团学队伍建设,提升团学干部素质与能力
团组织干部是高校团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团学干部队伍是高校落实团学育人工作的核心力量。建设一支过硬的团学队伍,离不开团学干部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为此,第一,为大力提升团学队伍的执行力、凝聚力,高校团组织、学生会和研究生会要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等组织制度,进一步严肃团学干部的党性教育,提升他们的廉政自觉和思想道德境界。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强调指出:“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必须牢牢把准政治方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统筹推进上下联动,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巩固提升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和作用,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高校要督促广大团学干部自觉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共青团中央关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切实提升团学工作水平。与此同时,高校还要鼓励团学干部率先垂范,自觉帮助广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助力他们的学业成长,加强团学队伍的作风建设,提升团学队伍的思想引领水平。第二,高校团学工作要大力加强团学队伍建设,不仅要为团学队伍适当补充专职干部,并明确其待遇级别,而且还要选聘优秀大学生和青年教师担任兼职干部。同时,为进一步形成全员育人格局,高校还要大力推动团学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的协同发展,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建设班级青年之家、学院团校等平台,探索高校青年工作新途径,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舞台。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定期开展团学队伍培训,建立团学工作案例库。一方面,高校要定期组织团学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思想工作理论与方法和心理学理论等。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团学干部的党性教育、综合能力训练,力争将团学干部培养成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工作经验丰富、理论知识过硬的可靠队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