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包鄂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渊源及现实定位

2021-12-02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内蒙古协同区域

鲁 芳 吕 政

(1、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委员会党校,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2.浙江省舟山群岛新区六横管理委员会,浙江 舟山 316000)

2021年3月1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共布局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其中呼包鄂榆城市群位于“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包昆通道纵轴北端。2018年2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原则同意《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包鄂是呼包鄂榆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始终处于整体经济发展的核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也是新时期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1]内蒙古自治区在2000年确立了以呼包鄂为核心的特色经济圈建设的发展战略;2010年,开始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2016年,制定了《呼包鄂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呼包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核心区,三市呈品字形,分布于黄河两岸。近年来,呼包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内蒙古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单元。区域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受政策制度、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人口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的限制。呼包鄂三市不仅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交往半径相宜,而且历史渊源深厚,文化同脉,这些均是区域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基础。

一、深厚的历史渊源奠定了呼包鄂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

呼包鄂地区同属黄河流域,在阴山南面、长城地带。考古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将它们划为同一区域——内蒙古中南部。

(一)地缘相接、地域一体,在历史上地区的发展具有同一性

在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呼包鄂有一个共同的名词——内蒙古中南部。内蒙古中南部大致范围包括今天的乌兰察布市的部分地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的部分地区。《内蒙古通史》里有这样的描述:“内蒙古中南部的地理范围,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中心,西面由北上的黄河包围,北达阴山脚下,向东越过黄河至蛮汗山地区,南接晋、陕,大体以长城为界。”[2]其他学术著作也有描述,“内蒙古中南部是指北抵阴山,南到毛乌素沙地,西至包头,东达黄旗海(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附近的地区,按照我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包括了内蒙古中部亚区的河套平原小区、鄂尔多斯高原小区和内蒙古东部亚区的阴山山地东段小区的各一部分。”[3]呼包鄂同处内蒙古中南部,地缘相接、地域一体,历史上地区的发展就具有同一性。

(二)历史上发达的交通要道促进了呼包鄂地区间交流融合

早在秦朝,呼包鄂地区之间已有在当时社会比较发达的交通要道——秦直道。秦直道是当时连接秦朝统治中心与边塞九原郡的一条捷径,是当时的高速公路,缩短了秦朝腹地与内蒙古地区的距离。秦直道的路线:“据史念海先生考察,直道自云阳甘泉山始,北行陕北与陇东之间的子午岭,经陕西耀线北上铜川到陕北吴旗县、志丹县,转西北,经华池县黑老虎岭到定边县南,再往东北行进入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经乌审旗北,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乡,直北而上。先后经鄂尔多斯市西南二顷半村、西城梁古城,在达拉特旗境内昭君坟附近过黄河,直达九原郡。”[2]秦直道从陕西省榆林市进入内蒙古草原,经鄂尔多斯市到包头市。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令蒙恬修秦直道,从云阳甘泉山开始(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到九原(今包头市麻池古城),全长1800里。《史记·蒙恬列传》:“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司马迁亲游直道后感慨,直道“轻百姓力”,是因为给百姓的交通带来了方便。“秦始皇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西北大平台),运载尸体的辒辌车就是‘从井阱抵九原’,再‘从直道至咸阳,发丧’”。[2]当时鄂尔多斯地区和包头地区间有了最发达、最近的道路。即使秦朝之后,在汉朝、唐朝等朝代,直道一直继续发挥着很重要作用。

当时呼包鄂地区除了秦直道还有其他的交通要道,比如“云中郡道”。“在原赵国基础上开拓的云中为枢纽的云中郡道,包括经原阳(今呼和浩特市东南)东至代郡,经九原向西至高阙(一说今包头市昆都仑沟谷,一说乌拉山西端的大坝沟口),渡黄河西南经榆中(今鄂尔多斯境东)至咸阳的道路。”[2]秦直道连接了鄂尔多斯、包头,云中郡道又连接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

这些交通要道不仅促进了中原王朝与内蒙古地区的交流、往来,更是促进了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之间的交流。并且以呼包鄂地区为中心,带动内蒙古东部、西部与中原王朝的交往。呼包鄂三市交流、交融历史悠久。

(三)文化同脉

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的学者们把这一地域称作内蒙古中南部的原因,除了地缘相接,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的同一性。

1.从考古学角度、远古文化看,这片区域文化同脉

考古学者们用名词“内蒙古中南部”,区别于另外一个——“赤峰红山文化”等所代表的“内蒙古东部”。“内蒙古中南部”的考古遗址所代表的的文化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但与内蒙古东部的文化、中原文化有来往。

内蒙古历史渊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到大约五六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呼和浩特东郊的大窑文化。大窑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郊33公里处的保合少乡大窑村南山。距今七十万年——一万年以前。大窑居民学会了石器制造、用火、保存火,这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着这里的人类缓慢地、却不停顿地从猿人阶段走向早期智人和新人,经历了从血缘家族到母系氏族社会的转变。大窑文化和北京猿人一样久远。“大窑文化证明,内蒙古阴山南麓一带是远古人类劳动、生息的地方,时代和北京猿人一样久远,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2]“内蒙古中南部”考古发现的远古文化遗址中,旧石器时代的除了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文化,还有鄂尔多斯南部的萨拉乌素河畔发现的“河套人”化石。在鄂尔多斯南端,今乌审旗萨拉乌素河畔,考古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晚期的“河套人”,及“萨拉乌苏文化”“水洞沟文化”。河套人是内蒙古地区已知最早的人骨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三点七万至五万年左右。“河套人”及“萨拉乌苏文化”“水洞沟文化”的发现,说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是人类祖先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不仅在中华民族繁衍史上占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人类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2]在呼和浩特市的榆林乡、三道营乡,托克托县、武川县、清水河县,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等地也均发现有旧石器时代遗址和石制品。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这一区域也有分布,包头市阿善遗址、西园遗址,清水河县白泥窑遗址,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等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及准格尔旗大口遗址、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杭锦旗桃红巴拉墓葬等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

这些文化遗址是研究内蒙古人类历史、阴山南麓、黄河河套及附近地区、内蒙古境内的长城地带历史的重要依据。遍布在这片区域的众多远古文化遗址,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先后存在、依次诞生、相续发展。证明从五六十万年以前开始,在这片区域就有人类活动、生息、繁衍。这片区域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之一,这片区域有相同的文化起源。

2.同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核心地区

除了远古时代相同的文化起源,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呼包鄂地区还产生了共同的文化特征,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主要融合地、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地。首先,宜游牧宜农耕的地理环境成就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呼包鄂地区北靠阴山山脉,山后是蒙古高原的漠南部分,适合经营游牧经济;呼包鄂地区南接中原地区,是内蒙古与中原地区的接合部之一,中原地区适合农耕经济;呼包鄂三个地区共同的地理特征有山地、有平原、有高原,决定了这里宜游牧宜农耕,游牧经济、农耕经济的经济形式都可以存在。以上这些地理条件决定了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人主要融合地之一。其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需要互补,游牧民族与农耕人民需要交往,而两类民族的统治者又力求扩张,因此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成就了呼包鄂地区共同的文化特征。

随朝代政权更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这里交替留居。新石器时代,内蒙古的考古文化就呈现出受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春秋末期,内蒙古中南部生活着林胡、楼烦等北方游牧民族。战国时,秦昭王、赵武灵王和燕拓边置郡于内蒙古南部;秦国的长城已深入鄂尔多斯东南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括阴山以南,黄河以北,将当地的楼烦人置为自己的臣民,并在这里置云中、雁门、代郡等。因此,战国时,内蒙古中南部的楼烦等族,就有相当一部分融化于北上的华夏族。秦汉王朝时在这里设郡,朔方、云中等郡,移内地民户屯垦于鄂尔多斯。“唐朝一度并漠北,不仅内蒙古,整个蒙古高原均归河北道、关内道和陇右道治理。”[2]这些都促进了这一地域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

在历史上,呼包鄂地区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草原丝绸之路指古代时自中国中原地区向北越过长城入塞外,然后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西去欧洲的陆路商道。呼包鄂地区从远古时期便是一个连接草原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交通枢纽。

明清时期,蒙汉长期交往,两种文化必然融合。因此呼包鄂地区既有中原文化传统,又有浓厚的蒙古族特色,又形成了新型的地域文化。

3.同受晋、陕文化影响

近代以来有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呼包鄂地区的人口迁徙主要来自“走西口”。“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垦荒、经商。

呼和浩特有很多来自山西的移民;在包头的晋商很出名;清初,“在鄂尔多斯北部、东北部的杭锦旗、达拉特旗及准格尔旗黄河沿岸一带,汉族移民也迅速增多。移民多为山西河曲、保德、偏关等地之人……同治朝战乱之前,鄂尔多斯沿边地区、北部、东北部,再加上鄂尔多斯中部郡王旗、扎萨克旗等地的移民,估计不低于二十万。”[6]

迁徙到呼包鄂的移民来自相同的地方,山西和陕西。这些原本为“同乡”的汉人在呼包鄂地区定居,给这里带来了晋文化、陕北文化,并与这里原有的文化相融合。

(四)民俗相近、相通

呼包鄂地区文化同脉,文化起源相同;在后来各朝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又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融;到了近代又同受晋文化、陕北文化影响。因此,在呼包鄂地区,不论三个地区的老百姓之间,还是整个呼包鄂地区的各民族人民之间,在生活习惯、民俗文化、思想观念都相似、相通。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轨迹,研究历史,搜求既往的事实,用以说明现实社会,也可以指示未来的途径。研究呼包鄂区域发展战略,有必要探寻呼包鄂的历史渊源。

二、呼包鄂区域协同发展的其他条件及现实定位

(一)呼包鄂区域协同发展顺应经济发展形势是国家、自治区战略规划

在我国经济发展驶入新常态、“三期叠加”阵痛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呼包鄂三市要想在经济放缓、供需结构变化调整等各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的激烈竞争和复杂的环境中处于稳步前进的态势,就必须在协同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创造产生新的动能和增长点。推动呼包鄂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规划,也是打造引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突破口,更是呼包鄂三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无论从国家层面、自治区层面还是三市发展的层面上来看,都具有非凡意义。

在国家发展规划层面上看,国家对呼包鄂榆区域的未来规划战略定位是全国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向北向西开放战略支点、西北生态文明合作公建区、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其中放在首位的就是全国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这也是国家划定呼包鄂榆四市为一个组团群的原因,就单从化工能源基地的基础条件来说,这个区域满足了发展高端化工的所有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二)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优势。

鄂尔多斯市和榆林市有着全国最优质、储量最大的煤炭资源,包头市有着全世界最大的稀土矿产资源。除了化工原料以外,发展化工行业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水。能源化工行业对水量的要求是巨大的,没有规模水来源的地区也就相当于直接无缘化工行业。而该区域正好处在黄河几字弯内,通过水权置换可获得足量的水指标以支撑化工行业发展,这才是国家划定呼包鄂榆组团和战略定位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最根本的原因。

(三)中心城市呼和浩特靠近首都,发挥区域内政治、金融、文化中心作用

基于上文的资源优势和化工发展基础条件,从城市空间布局上看,北京到呼和浩特的高速铁路已经建成通车,呼和浩特向东连接祖国心脏,处于交通大要口;同时,更重要的是它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内蒙古自治区提出要举全区之力推动呼和浩特国家级新区建设,要将呼和浩特市打造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平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智慧区”。在这个城市群组团中,呼和浩特被赋予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教育、开放合作等城市功能。这样这个城市群组团才会是个有活力的有机体,城市功能优势互补,相互助力,最终实现整个组团全面优势发展。

(四)区域协同发展在国内有经验可借鉴。

近年来,中央历次报告和规划都十分重视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报告时强调,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人口转移迁徙,“都市圈”“城市群”的整体协同发展及研究,成为国家高度重视和城市管理方向研究的重点,通过稳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也为呼包鄂区域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呼包鄂三市不仅自然条件、经济实力、商务环境以及面临的各种发展问题和难题等方面基本相似,他们存在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同样也为协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现实支撑。以呼和浩特为中心城市,包头、鄂尔多斯为重要节点城市,形成三角构架,辐射周边旗县、市、区域。同时通过合理资源配置、规划,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形成互补合力,实现各城市和各区域间的联动,提升区域内部的内循环,以带动整片区域繁荣发展。

(五)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创新需要呼包鄂区域协同发展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中有关“碳中和”“碳达峰”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要求下,呼包鄂协同发展更是尤为重要。蒙陕晋宁交界在国家产业规划中主要发展产业定位为新型能源化工,实际上目前全国最高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新型能源化工都聚集在该区域,国家的能源化工科研转化焦点就在这个区域,有效提升能源化工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的主战场就在这个区域,所以城市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产业科技进步的实现路径。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规划配置资源与任务,推动产业分工协作和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更新升级高质量发展,通过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增长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呼包鄂区域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协同发展、统筹规划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紧抓荒漠治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把减能降耗、污染治理,作为发展高端能源化工的出发点,配合落实自治区政府颁布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意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政策法规,科学合理的协同进行污染防治规划,建立联动协作的工作机制,最终实现绿色富区、绿色惠民,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努力将呼包鄂建设成为国家高端清洁的能源化工基地,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先行区和祖国北疆生态屏障的重要承载区。践行“碳中和”,实现“碳达峰”,收获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六)区域内交通设施逐步完善,加快呼包鄂一体化进程

2020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铁路与民航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呼包鄂城市群客运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服务项目中标(成交)公告》发布,标志着包鄂高铁、呼包高铁建设工作正式启动。项目建成后,包头到鄂尔多斯段只需30分钟。届时呼包鄂将形成1小时快速铁路客运圈。立足于国家铁路规划,呼包鄂实现1小时通勤,三市连接更加紧密。1小时经济圈将加速呼包鄂城市一体化进程,高效的商务经济联动将实现呼包鄂经济圈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链、旅游同线、科教同兴、环境同治的一体化格局。

三、结语

积极推进呼包鄂城市群组团发育成形,实现呼包鄂三市的协同发展,将有助于探索资源型城市和农牧区结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一步推进国家城镇率建设工作,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总结新经验照亮新的发展方向,借助“一带一路”工程,实现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和提升整体竞争力,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撑引领自治区经济发展新突破;有助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特别是向西向北开放,强化内需内循环,提升对外开放内实力,形成开放新格局和新的开放模式;有助于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荒漠化治理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反向助力产业节能清洁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助于巩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猜你喜欢

内蒙古协同区域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分割区域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京津冀协同发展
闫锡聪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