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1-12-02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校
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校 苏 亚
合作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获得成功的关键能力。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的,除了知识技能的授予,更多的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当下社会,学生个性意识较强,家庭生活中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机会。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改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学生合作能力的内涵和价值
合作是指多人组建团体,彼此配合行动,以实现共同目标的一种联合方式。合作能力,是团体中的每一个人,为实现共同目标所发挥出的协作以及工作的能力。
(一)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课堂上,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时,同组成员只能倾听,并且认真记录,这样的规则和习惯一旦形成,每位成员才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用担心自己有没有讲错,会不会被指责。
(二)提高交往能力
合作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成员之间要学习如何交流、如何协作和与人沟通。一个小组就像是一个小型社会场,在互相交换想法的过程中,促使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三)提高学习力
合作学习把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捆绑在一起,为了实现团队目标,各成员以主人翁意识参与思考、讨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互合作、彼此依赖,尽最大努力为小组做贡献。这种捆绑式的学习,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倾听力、合作力、提问力和表达力。
二、当前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合作力较弱
课堂上,多数老师有意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是多数时候是“走过场”。课堂上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的,没有规则约束,没有制度指引,使得讨论沦为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更是缺乏合作技能。
(二)小组合作问题凸出
首先,分组随意,认识不明确。有些老师以为分组就是把邻近的两组学生合并为一组,导致组间学生层次不均,有的小组讨论较为热烈,有的小组没人讨论,小组合作形同虚设。其次,目标泛化,合作不充分。老师一个问题布置下去,小组内自由讨论,几分钟吵杂声过后,还是那几个优生举手回答问题,学困生仍然很被动,实际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第三,形式单一,评价不全面。学生交流讨论结果后,教师更多的是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在小组讨论时,教师不充分巡视,就不能及时地对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不参与到小组内了解情况,总结性评价时也不能做到适切合理。再次,课堂仍以教师评价为主。
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科学组建异质小组,夯实合作基础
根据学生的成绩、智力、性别等科学组建小组,遵循“异质组合、优势互补”原则,组内成员知识结构有差异,学习水平有参差,学习能力有高低,构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进步的机制。小组人数在4-6 人,制定合作方案,分工明确,依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给组内成员合理分配任务,确保人人参与,人人是学习的主体。
优等生有着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更合理的学习方法,更巧妙的学习技巧,这种优差结合的小组形式,在讨论思考交流中,优等生有形无形中把学习态度方法技巧传授给组内其他成员,为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架起一座通往自信彼岸的桥梁。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促进深度学习
学生只有进行深度学习,思维才会活跃起来,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要积极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和练,教学过程要充分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教师只是学习的引路人,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对涉及小组讨论的内容要特别精心思考安排,既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也要考虑到问题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可以放到小组讨论的问题或话题应当是对课文进行抽丝剥茧后提炼出来的,学生通过讨论“跳一跳可以碰到的”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知识。例如在对《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确定课堂的目标为两条,一是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二是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读懂文章内容后,出示课后第二题赛马出场安排的图示,让学生连线并说说比赛的过程,接着过渡到问题“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学生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脑中但是一下子又回答不出的时候,教师马上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出示两个要点:第一,请你在文中找找原因,并推测下孙膑的想法;第二,比较下田忌、齐威王的思维过程,讨论孙膑的思维妙在哪里?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第一个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可以解决,但是到了第二个问题,需要小组交流才能完成。经过小组合作,学生实现了深度学习。
(三)积极探索合作模式,提升内在动力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不局限于组内同伴之间的讨论,面对不同的课型,应探索不同的合作模式。首先,尝试变讨论为辩论,如教学统编版三下《鹿角和鹿腿》,屏幕上出示两种说法:“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两种说法变成正方和反方的两个观点,两个小组进行辩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使其积极开动脑筋。其次,变交流为表演,如教学统编版三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最后让学生交流“故事还没结束,你认为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动作、神情、语言演一演。
另外,尝试把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在课前预习中分工搜集资料,在寒暑假中布置的作业等也按小组汇总上交,由于小组成员的表现会直接影响该小组的成绩,因此,在组长的督促下,在集体荣誉感的鞭策下,组内成员不敢不交作业,不敢拖拉作业。这样的小组间竞争模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外驱力,从而主动地改变自己。
(四)适时找准合作契机,发挥合作优势
第一,在解决复杂性问题时合作。面对需要众人分工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合作。如教学《昆虫备忘录》,作者对四种昆虫的介绍独立成小篇。学习时,以其中一个小标题为例,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后,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剩余三种昆虫,如果都是学生独立学习,时间根本不够,这就要用到小组合作。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种昆虫自学,学完组内互相交流,自己没选择的别人选择了,这种互补式的交流弥补了因时间限制而导致的不足。
第二,在独立思考难产时合作。当学生依靠个人力量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分享智慧。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守株待兔》时,让学生讨论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这样的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是可以解决的,不需要进行组内合作。不是任何问题都要放到组内讨论。
第三,在学习重难点时合作。这是基于教学设计时具体明确的目标而言,本堂课重点要解决的难点是什么,学生要学会怎样的方法,利用小组合作突破重难点,内化知识,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单元要素中有一条要求“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富饶的西沙群岛》根据泡泡引导学生关注一个段落的关键语句,第一次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具体从几个方面来写“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的;《海滨小城》一文,课后习题提示文章有多处关键句子,可以帮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学前面一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找一找这样的句子,并说一说理由,加深学生对中心句的理解;《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让学生合作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发现是课文的最后一个段落。通过对三篇课文的纵向学习,学生自然而然了解了中心句的不同用法,顺利突破了单元乃至单篇文章的重难点。
如果仔细观察,发现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中,无数次地出现“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这样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其中一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看来,对于实现这样的理念,小组合作更优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