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辛县夏玉米科学田管与适时机械化收获技术

2021-12-02吕金朝

园艺与种苗 2021年9期
关键词:心叶叶期玉米螟

吕金朝

(安徽省利辛县农机化技术学校,安徽利辛 236700)

2021 年1—3 月份我国玉米进口量已达672.7 万t,占全年度配额720 万t 的93%以上,玉米价格也升至8 年来的新高。可见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玉米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又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农业农村的发展。做好玉米播种后的田管工作对保障玉米高产、优质至关重要。基于此,文中对夏玉米苗期、孕穗期、粒期的科学田间管理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适时机械化收获技术进行了总结。

1 苗期田管

1.1 播种后及时封闭除草

玉米播种后,趁土壤呈湿润状态及时用50%的乙草胺100~120 mL 兑水40 kg 拌匀后近地面喷施于地表,也可用精异丙甲草胺、异丙草胺等药剂,以防玉米初期的草害。

1.2 查苗补缺

播种后7~10 d 左右若发现缺苗20%以上,及时浸种补种或趁雨移栽,以保苗足。

1.3 清沟沥水

由于玉米苗期根系不发达,苗小苗弱,需水量小,不怕旱而怕涝。我国多年来苗期降雨量在170.6 mm 左右,而苗期需水量只有120 mm,故有十年九渍的说法。利辛县每年6 月25 日左右进入梅雨季节,这时玉米刚达3~5 叶,正是渍害反应的敏感期。如2015 年6 月15—16 日中雨,18—19 日播种完毕,23—30 日阴雨连绵,其中28、29 日大到暴雨,造成严重的渍涝灾害。

1.4 苗后除草

玉米3~5 叶期时,即玉米播种后约20 d,田间杂草90%左右出苗且处于1~3 叶龄,此时杂草的抗药性最弱,用药效果最佳。可采用甲基磺草酮或玉农乐SC 兑水30 kg 拌匀后喷施于杂草上。

1.5 适时间苗

间苗的最佳时期在3~5 叶期,同时注意以下原则:

1.5.1 早间苗、晚定苗、多留苗、不补苗。由于玉米生长期短、生长快,2~3 d 即长出1 片叶,而移苗到正常生长需7 d 左右,补种则悬殊更大。玉米生长的另一个特点是“大苗欺小苗,一欺到底”,这就造成了补苗的玉米很难正常生长。多留苗是因为间苗后,玉米还可能遇到病虫害、渍害等而造成死苗、缺苗。

1.5.2 去弱苗、病苗、小苗,留大苗、壮苗、正常苗。叶色浓绿、叶片粗糙厚重,心叶多片重叠簇生,茎秆又粗又圆,植株矮化多半是玉米粗缩病的征兆,后期不能结棒,发现应及时去除;正常苗则茎秆略扁,叶片微黄,高矮正常。

1.6 二点委夜蛾防治

1.6.1 生活习性及危害症状。二点委夜蛾幼虫呈灰褐色或淡黄色,用手触摸蜷缩形如“C”字,常被误认为地老虎;蛹红色,成虫土灰色,翅膀中部有明显的2 个黑点。二点委夜蛾幼虫喜欢阴暗潮湿、畏惧强光,白天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杂草下2 cm 深的土缝中,常于6 月下旬至7 月上旬危害2~4 叶期玉米苗。幼虫有群居性,一般顺垄为害,多咬食玉米根部、茎基部形成空洞,造成营养输送中断,继而死苗,杂草多、秸秆还田量大的田块发病重。

1.6.2 防治措施。可撒毒饵,用75 kg/hm2炒香的麦麸或225 kg/hm2碎青草,与90%晶体敌百虫7.5 kg/hm2,或毒死蜱7.5 kg/hm2,或中保杀虫3.75 kg/hm2,或克螟丹2.25 kg/hm2拌成毒饵,在17:00 后顺垄撒于玉米行间;还可茎叶喷雾,用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75 mL/hm2兑水225 kg/hm2,顺垄喷施于植株近地茎基部。

1.7 粗缩病防治

1.7.1 危害症状。玉米粗缩病于7 月上中旬,即玉米5~6叶期显症,9~10 叶期病株明显矮化。病株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雄厚,心叶重叠簇生不能正常展开,叶背、叶鞘和苞叶的叶脉上会产生1 条蜡白色隆起的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上部节间粗缩,多半不能抽棒结实。

1.7.2 防治措施。播种时清除田边、沟渠边杂草;播种期错过传毒昆虫(灰飞虱)迁飞的高峰期;选择抗病毒品种,如郑单958;2 叶1 心期,用5%吡蚜酮5 g 兑水30 kg 喷施;采用包衣种子或进行药剂拌种。

2 孕穗期田管

2.1 褐斑病防治

2.1.1 危害症状。7 月中下旬至8 月上中旬。土壤瘠薄,肥水条件差,阴雨连绵,低湿高温,易导致发病。先在玉米顶部叶片的叶鞘发病,即表现为黄褐色的小点或绿色退化,呈现黄叶、白叶,后期斑点连成片形成绿白相间的花叶或条斑,最后叶裤、茎秆形成黑褐斑,叶鞘发黑、焦叶。

2.1.2 防治措施。可用三唑酮10 g 兑水15 kg 混匀,喷施玉米植株;或用芸天力+丙森锌+喹啉铜混匀,喷施玉米植株;或用20%粉锈宁WP 加叶面宝、磷酸二氮钾混匀喷施玉米植株。

2.2 玉米螟防治

玉米螟是玉米整个生育期中危害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种虫害,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最主要的虫害,年年发生,一生受害。

2.2.1 为害时期。利辛县玉米螟1 年发生3 代,分别出现于6 月10 日、7 月23 日、8 月25 日前后,其中以7 月23日大喇叭期的第2 代玉米螟危害最为严重。

2.2.2 形态特征。卵白色,孵化前变黑头;初龄幼虫似小青虫,体乳白色半透明,头壳黑色;老熟幼虫土黄(灰)色;蛹红褐色;蛾,雌性黄色,雄性黄褐色,体长13~15 mm,有触角。体表布满小斑点,头壳黑色。

2.2.3 发生规律。老熟幼虫潜藏在玉米秸秆、根茬、棒芯内越冬,于第2 年5—6 月份化蛹,蛹期5~15 d。蛹羽化成蛾,蛾白天潜伏在田边杂草里,傍晚开始活动,20:00—21:00是交配产卵的高峰,随后又开始潜伏(有趋光性,夜间飞翔力强)。成虫寿命5~9 d,卵大多产在离地面50 cm 以上的玉米叶片背面紧靠叶脉两侧,卵期3~5 d,卵孵化成幼虫,幼虫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向植株的幼嫩部爬行,初龄幼虫危害心叶,3 龄后危害茎秆、穗轴、雌穗,最后成老熟幼虫于此越冬。7 月23 日玉米大喇叭口期玉米螟第2 代幼虫,危害心叶、茎秆、雌穗,导致玉米大量减产,品质下降,是防治的重点。

2.2.4 危害症状。初龄幼虫危害心叶,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取食孔,形成“花叶”,高龄幼虫危害茎杆、雌穗、雄穗,可见成堆的“虫屎”,后期遇风易倒,造成养分、水分输送受阻,植株不旺,从而导致籽粒缺失、啮蛀、霉烂。

2.2.5 防治措施。玉米螟最佳防治时期为7 月下旬,玉米大喇叭期,幼虫未钻入心叶前。防治可用0.3%辛硫磷GR 150~250 g 拌细土(青灰加少许水)3 kg 丢心;或用3%克百威GR(呋南丹)150~250 g 拌细土(草木灰加少许水)3 kg 丢心;或直接用3%辛硫GR 或5%乐斯本GR 1~2 kg丢心;或抽穗盛期用毒死碑、氯戊菊脂兑水30 kg 混匀后喷在玉米穗顶部;或用快来顺、康多惠、省力、敌宝、青虫灵、莱虫特杀、苏特灵等杀虫剂兑水喷雾。

2.3 顶腐病防治

玉米顶腐病常发生在7 月中下旬,玉米小喇叭口期。地势低洼,田间湿度大温度高易发病。病株心叶呈灰白色,似开水烫过。防治可用5%多菌灵DP 100 g 兑水30 kg均匀喷施于玉米顶部。

2.4 蚜虫防治

玉米蚜虫多发生于8 月上旬,玉米抽穗扬花期。通常低温高湿的连阴雨天气(20℃~30℃,相对湿度85%以上)发生严重。

玉米蚜虫体黑色,多见于在上部叶片(剑叶、倒二、倒三叶),取食叶片液汁,并排泄大量蜜露,造成真菌寄生,妨碍光合作用。

防治可用50%抗蚜威WP 6~10 g,或乐斯本WG 加细土丢心,同时防治玉米螟;或用48%乐斯本EC 或50%辛硫磷EC 1 500 倍液喷施。

2.5 科学施用拔节肥

根据苗情、墒情、雨情在拔节后期至大喇叭口前期追施尿素300~450 kg/hm2钾肥。雨前追施避免暴雨,雨后追施最好选择18:00 以后,且保证夜间完全溶解,必要时深施于玉米根部附近,以促进玉米茎秆粗壮、叶面增大,有利于大穗形成。

3 粒期田管

3.1 纹枯病防治

玉米纹枯病一般于玉米抽穗后,即8 月上中旬发生。连续阴雨,低温高湿,气温25℃~30℃,相对湿度90%以上,易发病。特别是梅雨季节,雨期长、湿度大、发病重,多年连作发病重。病株基部叶鞘、果穗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或淡黄色病斑,湿度较大时,侵染茎秆形成中间白色的水纹状病斑,造成茎秆松软,易倒伏。防治可用井岗霉素AS 或DP,或40%纹霉星WP 50~60 g 兑水喷于茎基部。

3.2 叶锈病防治

叶锈病一般于玉米灌浆至腊熟初期发生,阴雨连绵,低温高湿发病重。多见叶片背面出现多个锈点呈红褐色,可反复浸染,严重时锈点连成片,致使叶唇、叶稍焦叶。防治可用25%三唑酮WP 1 500~2 000 倍液,或40%多硫悬浮液600 倍液,或12.5%速保利WP 4 000~5 000 倍液。

3.3 茎腐病防治

茎腐病常于玉米乳熟初期发病,腊熟初期症状明显。

3.3.1 危害症状。首先表现下部叶片呈青灰色,似开水烫过,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向上部扩展,同时根少而短,呈黑褐色甚至腐烂。一周后(快则3~5 d)茎基部变软,空松,手捏即扁,遇风即倒。成熟后籽粒排列松散,色泽灰暗无光泽。茎基部叶腐烂。雨后乍晴“桑拿天”表现明显,即乳熟末期或蜡熟期,雨后乍晴,全株急骤青枯仅需1~3 d。后期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3.3.2 发病因素。品种之间差异大,矮秆、早熟、双穗品种发病重;灌浆后,遇高温高湿,加之田间玉米密度大,风力小发病重;施肥不当也会加重发病,增加发病几率;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块,易发病。

3.3.3 防治措施。可用50%多菌灵100 g 兑水30 kg 喷施于茎基部,或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DP 600 倍液,或58%瑞毒锰锌DP 600 倍液于喇叭口期喷防。零星发病用甲霜灵400 倍液灌根。

3.4 科学喷施叶面肥

在玉米灌浆中后期,用芸苔素丙酯加磷酸二氢钾与水混合均匀后喷施于玉米植株上。

4 其他病害及其防治

4.1 化控控旺

玉米7~8 叶期,长势过旺,密度过高应适时喷施化控剂,如玉米矮壮饱、玉得乐、金得乐、玉黄金等。这些化控剂多为超浓缩复合调节剂,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抑制剂,可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光合作用,令玉米茎粗根壮、抗倒、易授粉,还可抑制多种病害,促丰产丰收。应特别注意,化控的时间一定把握好,不然易造成玉米棒小如“拳头”。

4.2 防“卡脖旱”

“卡脖旱”指玉米生长过程中,从孕穗到灌浆期间发生的旱情。由于此期间是玉米需肥、需水的高峰期,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玉米生长期遇“卡脖旱”应及时灌溉,浇“丰收水”,不浇“救命水”。此外应科学人工辅助授粉。在授粉高峰期18:00 后或8:00—9:00,2 人每人举1 根1 m 左右的短棒,短棒之间系一根6 m 左右的绳子,在玉米田里边走边抖动,使玉米尽量在夜间授粉,以避免高温危害。

4.3 缺粒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玉米授粉最适宜的温度为24℃~26℃,超过33℃花粉活力下降,易造成缺粒,超过35℃授粉难以进行,缺粒现象明显,超过38℃玉米无法授粉,形成秃穗,所以高温热害是造成结实不良,玉米缺粒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大棒型品种,授粉时间较长,中小型品种授粉时间短,高温热害对大棒品种影响较大。防治可在玉米10 叶期喷施玉米授粉精华液。

5 推广适时晚收机械化收获技术

适时晚收机械化收获技术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最后一步,是指在玉米完熟期,即玉米苞叶发黄变松,籽粒发光变硬,乳线基本消失黑心形成时,使用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一次完成收割、摘穗、剥皮、秸秆粉碎还田等作业工序的农业工艺。

该技术的运用,能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收获损失,增加土地产出,提高种地效益,为下一茬作物的播种赢得时间,同时也是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可持续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猜你喜欢

心叶叶期玉米螟
“建昌红香芋”养分吸收分配特征分析
“一带一路”上的国花文化——捷克·心叶椴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玉草迅克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30%氰草·莠去津悬乳剂与30%磺草·莠去津悬浮剂防除玉米田杂草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HPLC法测定心叶紫金牛中岩白菜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