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药在植物保护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2021-12-02杨军
杨 军
(镇巴县植保植检站,陕西 镇巴723600)
在植物保护领域,有许多预防和控制农业害虫的方法,例如,使用化学试剂进行预防和控制的化学防治法;使用生物体和有益生物产品的生物防治法;使用各种物理手段的物理防治。其中,化学防治具有效率高、速度快、便捷、经济等优点,常被用于多种多发性病虫害的防治,是降低灾害密度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在现代综合防控系统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目前,生物防治在病虫害和杂草预防和控制方面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其他控制方法如物理控制、抗虫品种的育种等难以长期有效发挥作用,不可替代化学农药。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化学防治手段仍将在植物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
1 化学农药使用的主要问题
化学农药是通过化学反应手段合成的化学物质,其主要特点是效率高、速度快和可操作性强,但化学农药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1 药品本身的质量问题
化学农药使用规模的持续增长导致了其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这是改善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的良好现象。如今,农药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尤其是复合农药更加复杂。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一些生产单位和分销商在生产和销售化学农药时常常把人为制造的伪劣产品掺杂到正品农药中,由此给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主要体现为化学农药粗制滥造,一些产品加工程序错误,产出非合格的农药;过期农药重新包装,然后继续出售;部分农药有效成分不足。由于药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
1.2 药品使用不当问题
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方法、规范和要求还不甚了解。例如,由于化学农药的不当使用导致农业减产和农药中毒。主要表现为用药剂量不正确,农民缺乏科学用药意识,一次使用的药物量均取决于经验,随机性太强。化学药品使用不当,无论使用方法有误还是使用过量,均会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且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有些农药不能混合使用,但农民经常同时使用几种不同的化学农药,由此造成了不良影响。
2 化学农药的使用条件
2.1 了解化学农药特性
了解各种化学农药的特性是合理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的前提。化学农药种类繁多,控制目标也不相同。在科学使用农药前,需对农药的理化特性、毒性和生物活性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综合了解各种化学农药的特点,按照实际生产要求挑选适当的农药,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的一大前提。
2.2 掌握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规律
掌握防控目标的生理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有助于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选择农药种类和剂型、施用方式和最适使用期限[2]。化学农药通常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其能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能力及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二是农药可直接对病虫害起到消灭作用。因此,选择和使用化学农药时,需全面了解防控目标的特性,并掌握其变化规律,以便有效实现病虫害防控目标。
2.3 掌握化学农药使用的有关环境条件
农药是一种专门用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的合成化学物质,使用时会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如温湿度、水分和土壤等。高温或低温均会影响有害生物的生命活动和药物生物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农药通常在潮湿环境中应用效果较佳,且一定量的露水有助于农药粉末在农作物茎叶上的附着与沉积,但露水较多时又会导致药物流失。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作用,最好在晴天或雨后晴天喷洒农药。此外,风会加快农药的分解与蒸发损失,导致药物喷洒的实际效果变差,且易引起环境污染,因此在有风的情况下不宜喷药,起风时要站在上风处以免对农药施用人员造成伤害。土壤性质、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和微生物数量等对处理土壤的化药品的功效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除草剂,因此需给予充分的重视。
3 化学农药的使用方法
3.1 选择合适的药物类型
针对特定的防控目标和防控阶段,要挑选效率最高的农药种类、适当的农药剂型和用量,以确保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否则不仅效果不佳,还会浪费农药,延误防控时间,甚至损害农作物。液态农药制剂包括可湿性及可溶性粉剂、糊剂、悬浮乳剂、微乳剂和可喷雾的超小剂量制剂及气雾剂等,喷雾方法是最常用的农药施用方法;固态农药制剂包括粉剂、颗粒剂、微颗粒剂、大颗粒剂、块状颗粒剂、粉末颗粒剂、烟雾剂等,施用方法包括喷粉、拌种等,具体施用方法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气态农药制剂通常装在压缩容器中,可在特殊条件下释放化学气体,以熏蒸法控制有害生物。
3.2 选择合适用药时机
合理及时使用农药对病虫害防治极其重要,需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和预测预报,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用药防治。幼虫期的害虫对农药的抵抗力很弱,因此在未造成重大危害前,应在低龄幼虫期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3.3 选择合适的用药量
农药均有推荐剂量,在使用过程中不应随意增加或减少。如果超过剂量、浓度和使用频率就可能会导致药物浪费、引发毒害性安全隐患,从而引起人畜中毒等问题,威胁有害生物天敌,并使防控目标出现抗药性,同时会加剧环境污染、农副产品残留污染;如果低于所需的剂量、浓度和用药频率,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药物使用量需适当,且应合理使用。
3.4 合理混合使用农药
农药的混合使用是将两种及更多种农药、农药和植物养分混合在一起使用,其目的是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并增加农药种类[3]。如果长时间使用一种或某种农药,易使害虫或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合理混合使用不同农药,不但可以杀灭虫害,节约药物资源和人力消耗,还能有效避免产生抗药性。
3.5 注意使用的安全性
农药喷洒过程中操作员易受安全威胁,因此在分配和喷洒过程中需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以防止农药污染皮肤。农药喷洒后需洗手并更换衣服。中午温度较高时不能喷洒剧毒化学农药,连续喷涂时间不能过长。此外,各种农药需妥善保存,防止人畜中毒,且需注意防止污染附近的水源、土壤。
4 化学农药发展趋势
化学制剂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并杀死物体的制剂,主要包括有害的昆虫引诱剂、驱虫剂、杀虫剂、无菌剂、生产抑制剂等,如果使用不当,极易产生各种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以下3个方面:①防控目标对农药具有抗性;②广谱、长效农药杀死天敌生物并破坏生态平衡;③农药中毒、残留毒物和环境污染问题。若是在施加农药时毫无理智地选择品种、不注意技术的运用、过度简化复杂的技术流程,势必会引发农业生产“灾难”。因此,使用农药时要以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根本点,善于综合考虑多种复杂因素,如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以采取更好地适应当地条件的措施,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将不良后果或其危害降至最小。生态环境建设对当前化学农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开发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向为研究天然活性物质,模拟和合成更有效的化合物;根据现有研究,开发特定的效率更高、安全性和经济性更强的农药。高效率意味着该领域中的实际有效剂量大大降低,从而控制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和残留毒性的风险。例如,合成除虫菊酯,每667 m2使用剂量约为10 g或更少,一些品种(如溴氰菊酯)甚至每667 m2不到1 g,即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5 结语
生物农药的低污染性、低害性、高防治性十分贴合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但其生效缓慢,很难处理暴发性和强破坏性的害虫。与此相比,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小且速度快,这是生物农药无法比拟的。因此,目前生物农药在确保良好农业收成上远不如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均是防治农业害虫的有效药剂,各有利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将是生物农药和低毒高效化学农药共用的局势。科技水平的持续提高会使化学农药得到更深层的发展与改进,并渐渐攻克其不足,使化学防治方法在植物保护工作中展现出更强、更持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