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强调乡村振兴
2021-12-02
2021年1月8日,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规划和建议表明,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规划和建议指出,打好粮食生产王牌。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打造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全国重要的口粮生产供给中心、粮食储运交易中心、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中心、农业装备制造中心和面向世界的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期货价格中心。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水平。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打造“豫麦”品牌,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规划建设国家级小麦种质资源库,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完善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提升储备应急能力。
规划和建议强调,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建设优势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畜牧业,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壮大肉、面、油脂、乳和果蔬制品等产业集群,推动“大粮仓”迈向“大餐桌”。推动农业全链条科技化改造,强化装备支撑,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
规划和建议指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提档升级乡村电、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保护。持续开展“千万工程”示范创建,深入实施村庄清洁和乡村绿化美化,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返乡下乡创业工程,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通道。坚持乡镇工作“三结合”,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更好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规划和建议强调,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升行动,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规划和建议强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和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在脱贫县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加快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