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及发展策略
2021-12-02陈润
陈 润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716000)
农村治理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工作水平对我国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直接影响[1]。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在农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中坚力量”角色,有助于改进现有的农村治理格局。农村治理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间的关系作为当下农村治理现代化研究中的重难点问题需加以重视。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从供给不足、需求表达不足、供给不均衡等方面进行探究,这些问题是由供给结构、制度、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缺陷所造成,因此需坚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完善各个保障机制,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以便为最终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1 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意义
农村治理现代化是指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要求,将治理的主体、客体与环境等诸多要素组合起来,在治理过程中实现治理现代化转型的一个动态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自身的脆弱性和国家现代化转型的持续张力共同决定了农村治理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复杂且艰巨的工程。一直以来,农村治理工作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水平和发展状态,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直接影响。因此,需对农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厘清农村治理现代化实践思路,提高治理能力,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2 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对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影响
2.1 经济方面: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动摇,由于农业面临自然、市场、社会等多方风险,因此完善的农业配套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国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旱灾、洪涝灾害时常发生,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风险,而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种植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加大对农业种植补贴、农业机械、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可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最终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2 政治方面:有利于农民政治意识觉醒
农民对政治意识的理解停留在传统观念,缺乏理性认识,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可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实现政治现代化,农村政治现代化具有代表性的是农村组织现代化,其中村民自治组织最具代表性。村民自治不仅会对农村政治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可对农民权利观、法律观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产生直接影响。只有加大对政治方面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才能实现农村政治现代化。
2.3 文化方面: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公共服务对农村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在义务教育方面,政府资金向城市倾斜,导致我国大部分农村教育资源十分落后。因此,政府应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发挥农村各类学校的优势,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协调发展。由于农村文化队伍参差不齐,农户专业素质低,种植技术落后。因此,要注重农业工作者的文化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投入,着力培养现代农民。
3 农村治理现代化中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困境
3.1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且“碎片化”
农村公共服务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道路、交通、水电等公共设施[2],这些均是政府统一供给,很少有社会组织提供。大多数政府部门根据自身职责提供公共服务,易导致各供给主体间严重缺乏合作,难以发挥出资源互补优势,无法实现协同治理。正是由于这种主体单一且“碎片化”的供给模式,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数量最终均难以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
3.2 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主要以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城市服务业已发展为现代服务业,而农村的服务水平还相当落后;城市交通、通信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较为发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城市人均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3]。由于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公共服务在供给过程中普遍存在财政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供需失衡、供给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对农村和农民来说均不平等。
3.3 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突出
实现农村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就是提供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改善当前的供给现状。要想实现公共服务的最优供给,需要了解农民需求,忽略需求的供给是无效供给。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是自上而下的,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下,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起决定作用的是上级的行政命令,易造成供给与需求脱节,由此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农民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失望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3.4 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缺乏
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由于政务公开不彻底,透明度较低,因此尽管政府在公共服务中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但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缺乏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反馈机制。地方政府负责公共服务的供给,而供给是否有效则由上级部门去评定,农民作为公共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并未真正行使自己的监督权,这使得公共服务的供给主要是为了迎合上级机关的检查。
4 农村治理现代化中公共服务供给策略
4.1 实现多元供给主体间的协同治理
协同治理理论不仅能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作用,也同样能用于农村公共服务[4]。各主体和部门间要想进行良性互动,则要有完善的协同管理机制,协同治理理论可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供理论支撑,其要求各治理主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协同治理,推动各部门间协同管理。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各部门间要依靠协同治理理念,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共同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进行探析,最终提出解决策略,以保证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4.2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供给制度
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进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供给制度是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的重要举措。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供给制度,就必须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城乡融合的视角,将公共事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之间的差距,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
4.3 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对农村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加强创新,不断完善和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5]。“经济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政府中的“经济人”也不例外。政府需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解决农村公共服务问题,但当前农村大多数公共服务并非根据农民需求提供,而是根据各部门利益决定,从而导致农民的真正需求不能反映在供给中。这就要求在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以便给农民的基本公共需求提供有效保障[6]。
4.4 完善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监督机制
改进和完善公共服务的监督机制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政府应做到供给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信息公开制度,同时设立相关的监督部门,便于农民随时随地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此外,要充分调动第三方监督力量,将政府权力放置于诸多主体监督下,及时听取各方相关意见,进行有效纠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我国公共事业的改革和公共服务的整体体制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建立健全供给监督机制,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