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药安全绿色发展探究
2021-12-02张兆志
张兆志
化学农药安全绿色发展探究
张兆志
(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农药会产生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文章对化学农药安全绿色发展进行了分析。
农业;化学农药;安全;绿色发展路径
我国是农业国家,农业发展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久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一直以传统的集约型生产模式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因地制宜,能够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强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基于这种生产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技术,即良种选育、精耕细管、多肥、多农药等。而对化学农药的高度依赖性以及大量使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更加重了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无论是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还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证化学农药使用安全,促进农业产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必经阶段。因此,在当今社会经济的背景下,应对我国农业化学农药使用安全的绿色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我国农业发展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 化学农药对食品安全的不利影响
1.1 直接污染农产品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虽然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有效解决了农业病虫害等问题,使农业产品大幅度提高,但化学农药中的靶物质通常是农作物的收获部分,而化学农药能够渗透到农作物果实中,进而造成农药残留。当化学农药使用量超标,农药残留量也会随之增加,将严重影响食品安全[1]。
1.2 污染土壤
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学农药,施药时,部分农药会落入到土壤中,这是难以避免的。化学农药中的化学物质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而在被污染的土壤中种植农作物,土壤中的化学物质会被农作物的根茎吸收并运送到果实部分,随着这些化学物质的不断积累,就会使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量大幅度增高,进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而且,这种基于土壤污染造成的农作物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问题,会随着农业种植活动的持续进行而造成持续性污染。
2 化学农药安全绿色发展的必然性
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而农药残留则是威胁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调研发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疾病数量不断增加,很大程度是受到食品农药残留问题的影响。因此,在农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化学农药的使用管理,规范化学农药使用量,确保安全使用化学农药,对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下,由于过度追求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往往大量使用各种化学农药,忽视了化学农药的危害性。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特别是食品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人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无公害、健康无污染已成为人们在新时代对农业生产建设以及食品加工提出的主要要求。所以,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产量已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产品品质,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安全系数,实现化学农药使用安全,促进农业实现绿色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必经阶段。
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学农药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等理念的广泛普及,我国农业生产必须严格控制好化学农药的使用情况,实现对化学农药安全使用,建设安全优质、绿色环保、高效创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有效实现我国农业的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绿色农业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地区都大力提倡“绿色农产品”“可溯源绿色农产品”“无化肥农作物”等绿色农业生产准则,这对推动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
3 化学农药安全绿色发展的措施建议
3.1 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使病虫害的耐药性逐渐提高,而农民为了解决农业病虫害问题,只能不断增强化学农药的药性,进而导致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量不断增加,引发恶性循环,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命健康都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了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农业化学农药安全使用的绿色发展。在这一要求下,农业科研人员必须以我国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对生物农药加强研发,从而有效优化农业生产模式,不断提高农业产品生产数量和质量。
和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更高的安全系数,而且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远远低于传统的化学农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生物农药具有更鲜明的选择性和针对性,在有效防治农业病虫害的同时,还能确保其不会影响对农业生产有益的生物和部分中性生物的生存。最重要的一点,使用生物农药不会使病虫害的耐药性增强,从而确保生物农药使用量的稳定性,从根本上解决了农药残留的问题,这对保证食品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研发生物农药,推广生物农药的应用,是实现农药安全使用,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路径。
3.2 合理选择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的种类有很多,而不同种类的化学农药残留程度各不相同。目前,随着社会各界对粮食质量以及粮食食用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使得农业生产中越来越趋向于使用毒性小且可降解的化学农药。因此,通过合理选择化学农药,尽量避免使用毒性大、难降解的化学农药,能够有效减少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除此之外,由于不同种类的化学农药使用效果和靶向作用不同,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化学农药,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农作物及病虫害的抗药性,进而避免农药使用量超标,从而减少农药在农作物中的残留量,有效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2]。
3.3 改进化学农药的使用
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农药使用方法是大容量喷雾法。这一农药施药方法能够提高农药的施药效果,但也会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率,导致大量化学农药被喷洒在土地上,造成土壤污染。因此,改善化学农药的使用方法,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提高其使用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其对土壤的污染,是我国农业实现化学农药安全使用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要改进化学农药的使用方法,提高其使用效率,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根据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对农药施药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实施精准施药,以免大量化学农药被浪费,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
其次,针对化学药的浓度加大研究力度,推广低浓度、可降解的农药药剂的广泛应用,从而有效降低农药残留量,减少其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4 化学农药安全绿色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理念,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发展建设具有更高安全和环保效果的绿色农业,能够有效地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在农业生产建设过程中有效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对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化学农药是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而安全使用化学农药则与粮食安全及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更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实施化学农药安全使用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农业生产中全面贯彻绿色理念,加强对农药的研发力度,确保化学农药的安全使用,并安全为前提,不断提升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价值,优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践行化学农药安全使用绿色发展之路,有效推动我国农业实现绿色及可持续发展[3]。
5 结束语
总之,必须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化学农药研究,提高化学农药使用的安全性,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为我国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积极的作用。
[1]夏震宇.浅议我国农业化学农药使用安全的绿色发展之路[J].区域治理,2018(50):172.
[2]彭姣.我国农药产品绿色营销发展策略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8.
[3]苏广艳.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J].农家致富顾问,2020(14):197.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Pesticide Safety
Zhang Zhaozhi
(Hengshu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Hengshui 053000)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many new problems have appeared unexpectedly.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utilization of chemical pesticides will lead to food safe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other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pesticide safe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Chemical pesticides; Safety; Green development path
S481
A
2095-1205(2021)02-36-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