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三种范式与各自的疆界*
——交叉学科研究推动了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变革

2021-12-02陈少宗巩昌镇

医学与哲学 2021年22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理论体系范式

陈少宗 巩昌镇

从方法学的角度来看,针灸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在推动该领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这方面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便已开始,正是这类研究的持续努力才促进了现代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但随着认知的不断深化,还原论方法的局限性无法回答针灸学领域提出的新问题——针灸调节的多靶点、饱和性、双向性的原理探索等,这刺激了针灸学的另类交叉学科研究,即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探索针灸学问题。于是,在针灸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大背景下便有了传统针灸学体系、现代针灸学体系、后现代针灸学体系(系统针灸学体系)三种不同的范式。这三种范式各有其存在的意义,各有其发挥作用的边界。

1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三种范式及其各自的疆界

根据美国科学哲学家伯纳德·库恩的理论[1]18,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常会导致不同理论体系的形成。当一种理论形态被广泛接受时,就意味着一种新范式的产生。而学术共同体对不同范式的价值认知也常有不同,可以说学术共同体是由不同的学派所构成的。从本质上来讲,范式是一种由独特理论体系所构成的理论框架。在这一框架内,有关的概念、规律、法则以及定理构成了一个有别于其他框架的逻辑体系。新范式的产生会颠覆既往探讨问题的角度,极大地提升对问题认知的深度。学术共同体对某一问题认知的高度统一常常是短暂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而不同学派或不同亚共同体的存在才是常态。如果因学术发展中存在歧异,而搬出整个学术共同体为自己辩护或者否定对方,都是欠稳妥的行为[2]。

一种理论体系的统治地位一旦形成,其发展往往呈现出连续性、稳定性和缓慢性等特点。但随着认知过程的不断深化,总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新问题的出现在认知深化的过程中有其必然性,多数人习惯于在现有的体系架构内寻找答案,但总会出现终无所获的情况。随着这类情况的累积,原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便会呈现出愈加乏力的状态,同时也会刺激新理论的出现。新理论的出现不一定是对旧理论的否定,更多的时候是截断了旧理论继续扩大支配范围的可能性,虽然这一现象限定了旧理论的作用范围,但一般不会阻止其在原来的范围内继续发挥作用。库恩[1]46认为,一个理论的正确与否是不可能被“证错”或“证对”的,它不过是在以各自独特的角度下解答着不同的问题。

自《内经》时代至今,针灸学理论体系已发展出三种范式:传统范式、现代范式和后现代范式。传统范式在《内经》时代便已形成,完全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理论体系。其核心理论是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和气血学说。现代范式也就是现代针灸学体系,是在现代科学背景下,运用还原论方法所获取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其核心理论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腧穴作用规律以及针刺作用的四大规律。而后现代范式则是在现代科学背景下跳脱还原论观念的理论体系,它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理论体系。针灸学理论体系的三种范式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传统范式无论是指导临床实践还是解释临床现象依然有效,逻辑是自洽的。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有其自身的完美性。现代针灸学体系是基于还原论的逻辑体系,在针灸信号的传递、穴位及针刺作用的规律以及针刺作用的机制等方面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在指导临床实践和解释临床现象的有效性方面具备了与现代科学对话的基础。而后现代范式则将针灸调节作用机制本质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但整个体系尚在萌芽阶段。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三种范式各自为了满足解决不同的针灸学问题所形成,而提出不同的针灸学问题是对针灸学的认知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从这个角度讲,针灸学理论体系的不同范式都属于历史的产物,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就各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不宜在适合于一种范式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评价其他历史环境下形成的范式。所以,针灸学理论体系的三种不同范式的关系,应是彼此并列,各自独立,不存在谁否定谁,谁包括谁的问题。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说明。

2 交叉学科研究推动了针灸理论体系的范式变革

2.1 传统范式与交叉学科研究

传统的针灸学理论体系在《内经》时代便已形成,是古代多学科交叉的结果,并非由单纯的针灸疗法自身所构成。这一时期,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均遵从道家的术数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理论。这些学说发端于老庄,由邹衍建立并完善,可以说是当时对世界与环境认知的最高指导原则。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内经》同样受到这些学说的巨大影响,许多关键的问题都以术数学说和天人相应来解释,传统针灸学理论亦不例外。“人应于天”就是“生命的律则”合于“天地的律则”,亦即人的形态构造与运动规律和自然界的形态构造与运动规律是相应相通的,具有同“象”的规律性。古人根据同“象”的规律对人体结构与功能进行分类归纳及推理。与直观和形象思维相应的取象比类法和取数比类法也就成为构建理论学说的基本手段。经络学说内的十二经和三百六十五穴等基本数字都是古人在天人相应观念的驱使下,运用取象比类和取数比类的方法进行逻辑加工的结果,而非单纯的客观发现[3]。传统针灸学的这一范式与注重整体观的传统文化相适应。

2.2 现代范式与交叉学科研究

一方面是针灸学内的大量问题亟需现代科学角度的解答,另一方面是传统针灸学体系与现代科学体系难以进行对话,这样的危机必然带来范式的变革。虽然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传统针灸学体系已经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但在既有范式内的这种完美自洽,并不能满足现代认知更深层次的要求,也不能掩盖针灸学领域从理论到临床许多与现代科学间的不适应。腧穴的本质是什么?针刺信号的产生与传导机制是什么?针灸治病的机理是什么?腧穴的配伍规律是什么?取用单穴为好,还是取用多穴为好?如果取用多穴有无数量的最佳要求?采用浅刺为好,还是采用深刺为好?每次留针多久为最佳?每天针刺一次或两次为好,还是数天针刺一次为好?上述的理论以及临床问题在传统针灸学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答案,开展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等多学科角度的广泛研究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而这类多学科角度的研究无疑都是还原论支配下的探索,这就造成了与传统中医针灸学那种朴素的整体观之下的探索之别,所以还原论研究范式下的现代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作为不同于传统针灸学体系的新范式,现代针灸学体系完全建立在以现代科学意义解说的认知体系之上,其理论核心由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腧穴作用规律以及针刺作用的四大规律所构成。现代针灸学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都是基于现代科学背景下通过多学科研究的结果,这些学科包括生理学、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

不但腧穴作用基本规律、针刺作用基本规律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针刺信号的产生与传导过程的研究同样广泛涉及了多个学科。针刺信号的产生问题涉及到穴位局部感受器的研究,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问题涉及到外周传入神经纤维类别的研究,针刺信号在脊髓、脑干、丘脑、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等环节的作用研究则涉及到更多的学科知识和众多的现代技术。

在还原论研究范式下对针灸学问题所进行的多学科探索,虽然催生了现代针灸学体系的形成,并获得了空前发展,但新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即大量的认识处于碎片化状态,众多环节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缺乏定量的基本了解,影响了整体角度对针灸作用规律、作用机制的精确把握和更深层次的研究推进。而解决还原论研究范式的不足就需要系统科学的强力介入。显然,这一类的交叉学科探索属于另一种研究范式,可以说发展后现代针灸学体系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

2.3 后现代范式与交叉学科研究

近300年来,还原论方法作为认知大自然的有力武器,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例如,还原论方法在现代针灸学体系的建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针刺信号的产生、外周传入、中枢内的作用、外周传出机制,以及穴位的作用规律、对靶器官的调节机制研究等方方面面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新知识,同时也为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带来一系列科学证据的支持。但随着认知的深化,还原论方法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该方法割裂了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无法在各要素的互动联系中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4-6]。在从动态过程中把握生命运动的规律性这一议题中,还原论方法已不敷使用。由于针灸调节作用包含双向性、饱和性以及多靶点等特性,而还原论的研究方法无法就这些特性的作用机制给出更为合理的答案,现代针灸学体系的疆界也就只能止步于此。而要解答双向性、饱和性以及多靶点等特性的作用机制,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的移植和运用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由此便有了后现代范式一说,也就是系统针灸学的理论体系,但这里所讲的系统针灸学的研究方法与以各种组学为代表的系统针灸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7]。

针灸的调节作用不同于药物作用,其本质在于利用外部条件来激发机体的自稳态机制,借以恢复、强化或保护其自身状态的稳定性。自稳态机制也就是内稳态机制,是生命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的自我调节,并保持自身内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机制,这种自稳态机制与生俱来,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逐步强化的。当自稳态机制失灵,或是处于暂时性或持续性的低下运行状态,就会发生病理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针灸疗法并不是直接对因治疗,而是通过激发或唤醒自稳态机制系统,以提高自稳态机制的效率来实现对自身的修复与维护。

自稳态机制背后的原理是系统的自组织原理。人体的自主性是客观存在的强大能力,但由于既往还原性方法的局限性,医学对这种能力的认识不够深刻,也没有很好地掌握、利用这种能力,临床治疗则过于强调对因干预手段作用的结果,忽视了对这种能力的调动和保护。自组织理论作为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索人体自主性的本质和原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重拾了因强调还原论研究时所忽略的环节间的相互作用。系统针灸学在基于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这个基础上进行机制探索,这样的交叉学科研究必然要借助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8-12]。

3 结语

库恩的范式理论虽然未必适用于所有学科理论体系发展的阐释,但在回答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变革方面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选择,特别是在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发展和传统体系的关系处理上,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视角。但库恩的范式理论仅仅关注“特例-原有理论的危机-新理论的形成”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并不涉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和过程。事实上,原有理论的危机正是由于其在体系内部缺乏解决“特例”或“问题”的有效手段所造成的,而有效手段与方法往往需要移植或借鉴其他的学科领域已然成熟的手段与方法,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使得交叉学科研究在促进针灸学体系的创新发展中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这一过程有时也是一个催生新的研究范式、新的研究纲领的过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唯有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升华才是正道。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现代针灸学理论体系、后现代针灸学理论体系(系统针灸学理论体系)作为不同背景下解答不同问题的理论体系,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印证的关系,也不存在相互否定的关系。如果追求的是后时代理论对前时代理论的印证关系,无疑是一种历史倒退,而新问题的解决、新理论的形成往往与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密切关联。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理论体系范式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问题表征、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哈佛大学《Harvard gazette》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