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矫正和情志相胜疗法治疗情绪障碍的比较与整合*

2021-12-02任艳娜吴小勇马进疆

医学与哲学 2021年22期
关键词:行为矫正求助者情志

张 莹 任艳娜 吴小勇 马进疆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大部分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1]。情绪障碍,亦称情绪紊乱,是由于情绪异常而导致心理行为失调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抑郁、焦虑、恐惧、愤怒等。

关于情绪障碍的形成、发生机制与治疗方法,西方心理治疗流派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文献和临床实践均表明,目前疗效较为显著、应用较为广泛的疗法为行为矫正 (behavior modification)。行为矫正是建立在西方实证科学基础之上的心理疗法。而建立在东方思维基础之上的情志相胜疗法,提出了五志相克的心理治疗理论。二者在治疗诸如抑郁、焦虑、恐惧、躁狂等情绪障碍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都以人的外显情绪作为切入点,在治疗中均有公认的效果,这为二者治疗技术的有机整合提供了基础。

1 理论基础上的比较

1.1 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在尝试改变情绪时,是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来矫正不良心理行为。

1.1.1 反应性条件反射

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最先提出反应性条件反射是指个体本能地对某些特定的刺激产生特定的反射。例如,望梅止渴这种现象。梅子是一种非条件刺激因素,人只要想一想很快就能吃到梅子,口中就会产生唾液。当某中性刺激(铃声)与这一特定的非条件刺激(梅子)反复同时作用于个体时,中性刺激(铃声)就会变成条件刺激,即中性刺激(铃声)单独出现即可产生反应性条件反射(唾液分泌)。经典的反应性条件反射认为,所有的学习包括情绪的发生都是通过刺激-反应配对形成的。

1.1.2 操作性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个体在一个特定刺激情境中的行为反应如果受到不断的强化,就会产生操作性条件反射。例如,孩子见到玩具要买,不给买就哭。如果家长见不得孩子哭,买了,那么孩子哭的行为就被正性强化了。如果家长忍住就是不给孩子买,孩子发现哭没有用,下次就不哭了,孩子哭的行为被消退了,即反射行为被施加了控制、塑造,这种刺激控制会对个体以后类似情境的情绪反应产生影响,情绪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的。

1.2 情志相胜疗法

《黄帝内经》是情志相胜疗法发展的基石。中医学把情绪称为情志。个体的情志可分为七种,分别是喜、怒、忧、思、悲、恐、惊。在阴阳平衡、五行学说的影响下,七情之间生克制化、相互制约以保持平衡。对于七情失衡,《黄帝内经》结合五脏功能相互关联、阴阳消长互制的中医理念,提出用一种情志可以激发对应的脏腑功能进而纠正所胜的情志的心理治疗方法。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论述:肺在志为悲,肝在志为怒,肺金可以制约肝木,悲可以治怒;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心火可以制约肺金,喜可以治悲;肾在志为恐,心在志为喜,肾水可以制约心火,恐可以治喜;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脾土可以制约肾水,思可以治恐;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肝木可以制约脾土,怒可以治思。在治疗中,采取针对性的刺激方法,把握好刺激的强度,随机应变地加以运用是治疗取得效果的关键[2]。

1.3 理论上的相通之处

第一,从对情绪障碍产生机制的生理解释上看,情志相胜疗法基于“百病生于气”而构建,认为情志活动是脏腑生理功能的产物,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是脏腑,人的情志活动分属五脏,五脏化五气,五脏所化的气血精津为情志发生的物质基础[3]。行为矫正认为情绪是刺激通过唤醒个体的自主神经系统产生的。自主神经也被称为内脏神经,是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神经,分为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唤起涉及的身体反应包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出汗增多等。放松训练的目的就是减轻自主神经兴奋。关于情绪的来源、情绪与脏腑生理的关系,中西医的认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4]。

第二,从对情绪障碍形成机制的解释上看,情志相胜疗法认为过度的情绪反应是现实刺激导致的,个体与自然、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刻影响人的情志。治疗前注重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患者生活背景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用环境因素解释情绪障碍的形成。行为矫正认为情绪障碍是受外界刺激所致的条件性反射。二者均强调外在环境对情绪的诱发作用,具有一致性。

2 治疗方法上的比较

2.1 行为矫正

应用于情绪障碍治疗中的行为疗法多采用放松训练、系统脱敏与暴露疗法治疗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

2.1.1 放松训练

主要基于抗条件作用理论,即沃尔普 (Joseph Wolpe) 提出的交互抑制原理,方法有肌肉渐进性放松、腹式呼吸和音乐放松。

2.1.2 系统脱敏

沃尔普于1958年进一步提出,让恐怖症患者在想象引发恐惧情绪情景的同时练习放松。患者可以随着心理师的描述想象引发严重焦虑的情景,同时通过学习放松而降低恐惧反应。运用系统脱敏法有三个重要步骤[5]393:首先,求助者学会运用上述放松技术中的一种。其次,心理师和求助者一起建立一系列恐惧事件的等级。最后,求助者在心理师描绘那些恐惧等级的同时,练习放松技术。

2.1.3 满灌

满灌,也被称为暴露疗法。与系统脱敏疗法正好相反,满灌疗法不进行任何放松训练,而是一下子给求助者呈现高强度的或者大量的恐怖、焦虑刺激,让个体直面刺激,随着时间延长,焦虑、恐惧水平减低,紧张感觉消失。

2.2 情志相胜疗法

情志相胜疗法强调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或多种情志。五志过极,可通过五音、言语、声音、图片、虚构故事等方法出其不意地对求助者施加对立的情绪刺激,是中医学独特的智慧。临床上,对于过喜者,可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对于过怒者,可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对于思虑过度者,可以令人愤怒的方法激怒患者以冲破郁思;对于过忧者可用令人欢喜的方法使患者欢快喜悦;对于过恐者可引导患者对有关事物进行思考,以制约患者过度恐惧[6]。

五音源于五行,临床上可通过五音(宫、商、角、徵、羽)诱发相应的情志(思、忧、怒、喜、恐)。将以情胜情理论运用于五行音乐中,依据患者的情志变化采用情志辨证方法,选择与患者情志相克的另一情绪相对应的五行乐曲,形成了五行音乐相胜疗法,即以情胜情的五行音乐相胜疗法[7]。治疗中采取有针对性的五音刺激,对求助者适宜、灵活运用是干预有效的关键。

2.3 治疗方法上的相通之处

行为矫正与情志相胜疗法在对情绪障碍的临床干预上都是以情绪的诱发为核心的。

在美国,“行为主义之父”华生(John B. Watson)曾利用经典条件反射的程序诱发了一种实验性恐惧情绪。实验中将动物(如小白鼠,是中性刺激,被试不怕它)和刺耳的噪声(无条件刺激,能引发被试恐惧情绪)多次联合出现。结果,被试对这个动物产生了恐惧情绪(条件反射),习得了恐惧情绪。之后,华生鼓励他的信徒玛丽·盖夫·琼斯(Mary Cover Jones)跟随他的研究路线,重新建立条件反射,让引起被试恐惧情绪的事物与放松的情绪体验相联系,消除被试对某一客体的恐惧情绪。这一实证研究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原理转化到临床实践上的标志性事件。另一位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即某一心理行为反应可能产生强化、惩罚等后果,这一后果带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体验会矫正之前的心理行为表现[8]。总之,通过建立条件反射,最终达到矫正“非适应性”情绪的目的。

而情志相胜疗法通过各式不同的干预方法引发对立的情绪体验,例如,言语告知被试“这个小白鼠对你完成生物观察作业很重要”或者“这个小白鼠是你姐姐非常喜欢的宠物,你只能与之共处”等,用积极情绪、理性认知拮抗个体对这一客体的恐惧。以往研究采用喜剧电影剪辑加情绪相关回忆的方法进行“喜”的情绪诱导[9];采用五音与“思胜恐”法疏导大学生的情志[10],均在情绪状态的诱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情志相胜和行为矫正的治疗目的均是诱发情绪,建立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射的过程,具有共通性。

2.4 治疗方法上的不同之处

首先,虽然二者都注重情绪症状的消解,但行为主义是基于交互抑制的原理,对情绪的看法是一分为二的,认为情绪的紧张度分为紧张和放松,根据个体不可能同时对一个刺激产生两种对立的情绪反应,提出音乐放松、肌肉松弛练习、深呼吸等技术。情志相胜又称为以情胜情、五志相胜,认为悲可以治怒,喜可以治悲,恐可以治喜,思可以治恐,怒可以治思。当五种情志中的某一种情志反应过甚,超过人体的生理、心理承受范围时,就用另一种或多种对它有相克作用的情志来冲淡、抵消、调和它,从而恢复至平衡态。至于如何诱发某种情志,可采用言语刺激、五行音乐、文学作品等不拘一格的形式,具体情况具体设计。因此,二者的核心治疗方法不同。

其次,二者的具体实施过程不同。早期严格意义的行为矫正忽视心理活动,只关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通过观察、访谈和临床心理测量,将引起焦虑或恐惧情绪的刺激分成不同等级、层次,然后让患者经过神经肌肉放松训练学会松弛反应,并将其放松的状态与恐惧或焦虑状态按层次由低到高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或对抗情境,直到各刺激与恐惧或焦虑反应的联结消除为止。情志相胜疗法认为“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重视人对外在环境刺激事件的心理感知因素对情绪的影响。在诊断上虽由传统的望闻问切,渐渐发展为亦采用现代心理测量手段对个体的情绪障碍进行诊断,但在治疗上,对施加的情绪刺激强度没有精确的划分,更多的是某种情绪类型的诱发。

3 两种疗法的有机整合

3.1 二者在情绪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行为矫正是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基于条件反射的对抗条件作用的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技术,将情绪的效价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好坏之分。其本质上是一个二元论的观点,针对由明显外在刺激引起的某些焦虑障碍、恐怖障碍有效[5]385-386。但是,作为一种框架性体系,它容纳的元素不多。现实世界中人的情绪反应是复杂的、辩证的,仅对情绪的强度和效价进行控制或调节,模式化地采用二元对立的情绪消退方式,易缺乏针对性而导致治疗效果欠佳。基于五行学说的情志相胜理论把情绪分为五大类,归为五大体系,认为人的各种情绪无所谓好坏,只要在适宜的范围,人就是健康的。当某种情绪过度,阴阳失衡,就需要运用不同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纠正,理论有其独到之处。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追求的是整体上的阴阳平衡,目标是保持个体的各种基本情志调整至中和的状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某些特有的思维特点,丰富了情绪干预的内容。但是,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实用科学,情志相胜疗法的推演以个案研究为主,代表性的案例是孤立事件,直接观察一类特殊事例并推导、归纳出一般规律[11],导致情志相胜疗法在某些临床个案中可能解释不通,其方法的直观性和经验性影响了理论的深入且明确的发展。情绪干预上,通过创设一个新的情境来产生某种情绪刺激时,对情绪的性质和情绪的强度没有精确的要求[12-13],缺乏量化研究,不能从实证科学的视角进行验证。另外,诱发某一情志时需要把握适度原则,注意伦理规范,避免患者情绪失控而产生医患冲突。

3.2 二者结合的尝试

传统的情志相胜疗法以五行相克理论和五脏藏五志理论为依据,来源于临床医案观察和直觉思维总结,需要借助现代科研方法进行深入的观察和验证[14]。行为矫正认为心理干预的对象就是人的行为,情绪也是一种行为,至少有一种测量维度是可被观察、量化的,这为治疗焦虑、强迫或恐惧情绪障碍提供了方法学基础。行为矫正认为外在刺激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通过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满灌等结构、程序严谨的干预技术,对情绪状态和施加的情绪刺激严格分级,临床操作和评价工具标准化,使得干预可验证、可操作性强。将情志相胜疗法融入行为矫正,实质上就是行为矫正施加的情绪诱导刺激的一种丰富和扩展。只不过,这种情绪内容更具中医文化的特色。

临床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有很多心理问题源于某种极端的情绪状态。例如,有些大学生失恋后思虑过度。思伤脾,当事人出现食欲不振、神疲、懒言、失眠等生理反应,心理上陷入敏感不安、不再相信任何人、封闭自己、动力缺失等状态,单纯的认知调整、行为放松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采用中医情志相胜中的“怒胜思”的方法,反其道而行之,心理师故意对她说“你有什么优点让别人非选你不可?失恋太正常不过”,用言语诱发求助者的愤怒情绪,以克制自身的过度焦虑和强迫思维;求助者学习并练习对抗性言语,例如,“他不值得,到此为止吧”等;运用得当,可以有效用一种情绪调和、制约另一种情绪。

临床上,运用怒胜思疗法存在一定风险,运用不当有可能产生副作用,如求助者产生逆反心理,思虑症状加重等。在正式运用前,要确保咨访双方的准备状态良好,检查治疗关系是否正式、专业。心理师对人要有正面和积极的看法,能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求助者能感受到心理师的同感和无条件的关怀;求助者自身的人格特质基本稳定,有能力发现自身价值,并有潜在的个人资源来获得价值。总之,诱发某一情绪要综合考量医患关系及求助者自身的内在资源,要掌握好时机和度。

除了言语刺激,还可运用音乐作品、文学阅读、艺术欣赏等方式达到以情制情的目的。在情志相胜干预过程中,尝试借鉴行为矫正的程序化设计,逐层采取对方能接受的情绪刺激强度;当求助者出现自动的对抗性自我言语,可施加一定的后效强化作为奖励,适时针对求助者的表现纠正存在的问题。总之,将情志相胜疗法融入行为矫正程序,可能是一种缓解情绪紊乱的适宜的心理治疗方式。

猜你喜欢

行为矫正求助者情志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拒绝的正确方式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八段锦功法对艾滋病携带者的戒毒人员情志影响的初步观察
一例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行为矫正方案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小学生消费攀比心理透视及行为矫正初探
促进小学生行为趋善的“内疚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