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生健康行为培养研究
2021-12-02福建省仙游县鲤南中心小学林建芳
□福建省仙游县鲤南中心小学 林建芳
一、健康行为在学校中的培养路径
(一)落实学生健康行为政策的实施
小学生健康行为政策的落实需要校领导及体育教师共同合作,所以首先需要校领导及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健康行为政策对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以及健康行为发展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校是培养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健康行为政策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健康行为的认识和提高。学校应采取优惠政策对外引进相关人员,将健康行为项目引入当地小学校,落实学生健康行为政策的实施,丰富小学校体育课程,传承、发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健康行为政策是保障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小学生参与健康行为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小学体育健康行为教学策略
现阶段,绝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没有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仍然实施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不注重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教育部的号召和要求,体育教师应该端正态度,正确认识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小学生健康行为教学方式改革具有必要性,为小学生长远发展着想,培养小学生健康行为。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问题导学、探究式、体验式以及综合多种教学方式开发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调整体育课程体系,改变原来单一的教学模式、重视小学生基础身体素质课程与实用性专业技能课程相结合,将体育教学、健康行为教育、休闲体育、竞技体育相结合,健康行为教学内容多样性发展,使小学生在掌握健康行为的同时学习一些卫生生理、休闲放松、心理调节等知识,形成完整的教学策略体系,培育小学生终身体育的体育价值观,为培养全方位的素质型人才提供必要的保障。在完善小学体育健康行为教学策略期间,注意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健康行为观念,对小学生踏上社会后依旧能坚持体育锻炼。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科学锻炼身体原理和方法的同时,也要培育他们健康行为的能力和意识,使小学生在人生未来几十年都能享受到健康行为带来的益处。
二、健康行为在家庭中的培养路径
健康行为在家庭中的培养是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学生参与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健康行为受家长态度和行为影响。良好的家庭健康行为可以使小学生形成有效的健康行为习惯,发展家庭健康行为是小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的培养路径。
(一)提高父母对健康行为价值的认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健康行为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如父母对健康行为非常热爱,子女很可能会对类似的健康行为表现出浓厚兴趣。学生还能从父母的健康行为和言谈中了解到各健康行为条件的优劣、效果的高低及其风险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行为价值取向。家长认可体育锻炼的价值,会影响儿童参与运动的行为,家长参与健康行为的时间也与孩子参与健康行为的时间呈正相关。父母喜欢健康行为,就会为孩子树立楷模,孩子也会喜欢健康行为。因此,要提高父母对健康行为价值的认可。
(二)改变家庭健康行为环境
随着社会发展趋势、社会飞速进步,家长大多不忍心让孩子吃苦,并且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疼爱过犹不及,这就导致了小学生健康行为减少。面对此种情况,首先应该改变家庭健康行为环境,家庭环境里应该适当地增加能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器材,促进家庭成员每天参加健康行为。目前家庭依然肩负着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责任,同时也支配着小学生健康行为,家长必须改变家庭的不健康行为环境,通过运用新的健康行为理念,提升家庭体育健康管理水平。家长还应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让小学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家长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健康行为环境,让幼儿逐渐适应,并最终顺利形成健康行为习惯。
三、健康行为在小学生中的培养路径
(一)学生主动调整自身饮食结构为营养均衡型
均衡的饮食结构是健康体质的基本因素。目前,小学校周边都是小吃店,食堂菜品单一、无味,小学生极易养成错误的饮食习惯。小学生要想提高体质,首先要注意饮食习惯和营养均衡,除了保证合理的饮食结构外,还要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学生主动调整自身饮食结构是学生形成健康行为的有利条件。然而,由于营养均衡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学生主动调整自身饮食结构的复杂性和烦琐处理,给学生带来了困难,导致学生主动调整自身饮食结构的积极性和信心下降。在小学生培养健康行为过程中,为了保持学生调整自身饮食结构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改变饮食习惯的方法,让小学生远离垃圾食品,防止暴饮暴食,注意食物的搭配合理,合理安排蛋白质摄入,提高食物摄取的质量,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二)学生主动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小学生需要改变原来固定单一的作息习惯,纠正久坐、缺少运动、晚睡等作息习惯问题。培养小学生健康行为首先要为其制定严格的健康行为时间表,明确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运动,什么时候休息,使其形成爱运动的作息习惯。其次,随着良好的作息习惯形成,要凸显健康行为的优势,激发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生在学校形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后,还需要不断地巩固、强化、完善和总结,将作息习惯带回家中,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自我意志,提高主观能动性,形成坚毅的性格和坚韧的心理。最后,小学生必须掌握一项基本的、能长期地坚持运动的体育运动,这有助于学生坚持运动,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三)学生主动形成健康行为价值观
学生主动形成健康行为价值观是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根本,兴趣是其源动力。健康行为培养离不开实践落实原则,应将体育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问题进行对应,提升小学生学习健康行为的热情,增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该在体育课上多下工夫,认真研究每一节体育课的具体实施方法,彻底转变学生对健康行为的认识,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健康行为实践水准,使小学生主动形成健康行为价值观,广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预防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因此,形成健康行为价值观应该以能扭转被动学习、机械体育训练等弊病为宗旨,提倡小学生自主参加,在提升小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激发增加团队互助意识,增加集体荣誉感,让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新意,积极参与到健康行为中。
四、结语
目前小学生的体质状况有止降回升的趋势,小学生身体各项素质指数正在逐步提高,这些都得益于小学生健康行为的改善。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生健康行为培养研究是小学体育运动发展的最大机遇,是普及全面健康发展的动力,旨在提高我国小学生健康行为教育水平,为促进各地区体育事业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身心健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