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科交叉融合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研究

2021-12-02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交叉双一流

高 月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 110136)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建设,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1]。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多次提到学科交叉融合,明确指出“双一流”建设要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2]。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已成为各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一、学科交叉融合是“双一流”建设的一

个重要途径

(一)有利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人口、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仅靠任何单一学科或一个学科门类都不能有效地解决,国家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的制定,有关政治、军事和经济等的重大决策,都需要综合性的知识[3]。学科交叉与融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如人工智能、脑科学、集成电路等许多战略性前沿科技领域都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色彩,没有多学科融合就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目前,国外高校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基金、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等途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国内高校也已经通过成立研究院、以项目形式组织联合攻关等方式,在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重大科学挑战,成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大动力。

(二)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科学上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自然界现象复杂、多样,仅从一种视角研究事物,必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揭示其本质。唯有从多个视角,采取交叉思维的方式,进行跨学科研究,才可能形成正确、完整的认识[4]。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能力的不断提升,知识体系开始膨胀并变得更为复杂。一方面,分门别类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和深入;另一方面,知识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更加突出,学科固有知识边界逐渐变得模糊。越来越精细化的知识分类,必将导致单一门类无法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020 年7 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决定,为健全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将交叉学科列为我国第14 个学科门类。学科交叉融合将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三)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时代需要

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分子工程、石墨烯等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给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根本性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科技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方能产生重大突破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识[5]。学科交叉融合则是促进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而“双一流”建设则是我国教育强国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四)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把高校有限的教学、科研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实现高校师资队伍、科研场所、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有利于充分实现各学科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各学科资源产生强大的合力,发挥更大的效益,也有利于促进学科间相互协作,发挥群体效应。

二、学科交叉融合面临的问题

(一)运行机制的制约

目前高校大多以二级学院为单位进行学科管理,一个学科大多归属某一个学院,个别学科会出现跨学院的情况。教师具有相对固定的学科范畴,专业边界清晰,各学院之间在争取学校资源投入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学院之间的行政壁垒使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组织较难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进行。

(二)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

高校的资源配置以学院为投入主体,资源分配的权力在人事、财务、科研、教务、后勤等行政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各自分管的资源进行分配时,考虑较多的是各学院的体量、为学校创造的经济效益等因素,一般难以学科建设规划为依据,学院、学科的壁垒较难打破。

(三)绩效评价方式的制约

现行的绩效评价以传统的学科质量标准为主要指标,评价标准更多注重科研立项、论文、获奖、人才称号、服务社会、国际交流等维度,以一级学科为单位,以本学科领域同行评议为主,没有按照学科交叉融合进行分类评估。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学科采用相同或相近的量化标准和周期评价,也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壁垒较严重,对学科交叉融合造成了绩效评价制度性障碍。

(四)成果归属认定方式的制约

高校在教师评价、高层次人才选拔、科研奖励等方面,都是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为基础进行科研成果认定,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和项目合作单位在成果认定归属上存在矛盾。教育部学科评估在成果归属上也明确指出,同一个科研项目,不可以在多个学科按比例拆分填写,应填在主要学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团队凝聚力不强,交叉学科科研成果产出受阻。

三、学科交叉融合实施的路径

(一)创新学科交叉组织模式,构建交叉融合创新体系

通过探索建立学部制等新的组织模式,创新组织管理,跨越学科边界,组建多种形式的学科群体,产生集群效应。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建立联合实验室,共享学科建设资源。构建有利于深度交叉融合、孕育新学科(方向)的建设管理机制,以资源优化整合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多样化的交叉学科研究体系,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形成未来优势学科。成立若干学科交叉科研团队,积极探索在成果认定、考核评价、配套支持等方面打破机制障碍,营造学科交叉融合良好氛围。以“文理兼通”“中西合璧”“产学交融”为路径,力争形成具有稳定知识理论体系、成熟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术研究载体的独立交叉学科。

(二)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聚焦前沿领域,合力承担重大研究项目。超越单一的学科或研究领域范畴,发挥学科综合性优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培育新兴学科方向,加强战略性、原创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抢占前沿领域制高点。以重大和关键科学问题为核心,成立学科交叉课题组,通过项目制整合多种学科力量和科研资源,开展应用型产业化课题研究,形成系列产业化成果。通过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解决科技前沿热点问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三)发挥优势学科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形成特色学科集群

通过建设校内优势学科,辐射带动相对薄弱学科发展,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拓宽学科交叉广度和渠道,鼓励校内、校外、校地、校企和国际学科交叉融合。以优势学科为核心,特色学科为支撑,其他学科为依托,组建学科群。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对传统学科进行升级发展,传统文科、传统理科要创新思路、超前谋划,文理交叉融合,传统优势学科充分融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结合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构建应用理科平台,打通应用理科到新工科的转变道路。创新技术手段和思维方式,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

(四)加快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方面树立交叉学科意识,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优势,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新思维和新方法,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鼓励跨校、跨门类、跨学科、跨专业选课,鼓励开展学科交叉的创新型活动。精准培养,跨界融合,深化人工智能与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环境生态、电气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特色方向。

(五)加强学科交叉国际化

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国际化专业课程,不断提升课程体系国际化水平。建立跨学科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强不同专业和学科方向之间的学术交流,通过共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共同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学分互换联合培养学生等途径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推进国际化进程,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学科交叉融合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交叉双一流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问题表征、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哈佛大学《Harvard gazette》
连数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连一连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