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文艺理论问题的若干思考

2021-12-02李大成崔士岚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现实主义

李大成 崔士岚

(1.本溪开放大学,辽宁本溪 117000;2.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阜新 123000)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存在发生了巨大变化,连带人的思维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怎样判断人类的思维及意识形态是否科学地反映了现实存在呢?正如马克思所言,这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类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因此,作为人类思维领域及意识形态重要构成内容的文学艺术创作及文学艺术理论,必然会结合当前实践,做出一系列反应。在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创作与理论总体上必然包含当下现实深刻反映新时代文艺思想问题、前沿视域问题及现实主义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指导思想、中心理念、现实认识等问题。弄清了这些,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因此,顺应时代呼声,体现初心使命,反映人民心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及其作品,必将成为当代的主流声音和时代担当。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文艺工作的论述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建设、文艺创作等问题。有论者从七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论述进行了归纳:第一,关于文学艺术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文艺有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第二,当前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创作有思想价值、艺术水准,人民认可的优秀作品;第三,文艺要把握时代脉搏,歌唱祖国、礼赞英雄;第四,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要扎根人民和生活,为人民抒怀;第五,文艺要重视、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六,文艺家要提升专业修养,更要提升人格修为,牢记自己的文化责任与使命担当;第七,要加强、改进党对文艺工作者的领导,遵从艺术规律,从各个方面为文艺服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将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予以明确表述,即“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我们坚持的文化是一种延绵古今,体现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基本价值、基本力量的文化。时至今日,这一文化传统依然是我们努力表现、潜心钻研的对象。这种认识本身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地认识社会实践的世界观,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正是在此基础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等内容,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有之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在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上,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在更高视角上审视工作的任务和要求。这些论述的意义如下:

首先,无论人类采取怎样的方式认识、把握世界,其最终本质与检验标准是社会实践。因此,文艺创作必须紧紧围绕当前的社会实践展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揭示了文艺作为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文学艺术是以感性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它面对的对象是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社会及人类在此发生的各种关系。对人类实践的真实反映与科学把握,是文学艺术得以存在并获得价值的根本。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显然,现实的中国及现实的中国人时刻面对的、身处其中的伟大实践,便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如何以艺术形式反映当前的伟大实践,就是文学艺术面临的首要任务。使这些社会实践以美的形象呈现出来,是文学艺术追求的目标。反过来,这种实践又是检验文艺作品是否具有恒久魅力的标准。

其次,对人类理想、人类自我全面解放的追求,客观上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对人类理想、人类自我的全面解放的追求,既是现实社会的一般诉求,也是人类合理存在的基本诉求。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和人与人的关系特征,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以人的独立性为特征和以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3]。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理想与归宿,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彰显与发挥。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全面、自由发展表现为在实践中的全面发展,实践使人的意识结构健全起来。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为我们带来感性之美,它对实践的真实反映让我们领略到科学之真。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艺要“坚持明德引导风尚”,“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则强调文艺作品要呈现道德之善。当前,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道德,就是我们所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文艺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它既为我们的创作实践提供引领,也是我们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即要让文艺作品呈现出对善的追求。

再次,在不断反思中,创作有温度、有深度的文艺作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要将人本身说彻底,就要反思现实的人,围绕现实的人,“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社会实践,并采用人民大众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说出温度,写出深度。这是在不断反思历史、现实中进行文艺创作的方式、方法。列宁说:“对我们来讲,在一切艺术部门当中,最最重要的便是电影。”[6]因为它直接、直观、亲切,容不得虚假。毛泽东同志指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因此就要采用工农兵所熟知的语言。这些都是从艺术语言方面对文艺创作提出的要求,同时内含对人类现实社会、人类实践的本质与规律的正确反映,真正做到这些就是有深度。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文艺观一脉相承,是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提出的要求。

最后,文艺工作者要真正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空特色进行文艺创作。2019 年3 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谈道:“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7]。正是在这种认识之下,许多地方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讲好各自故事”的要求。各地区文艺工作者在以往的文艺创作中,反映了各自区域的过去与现实,并在这种创作实践中凝练出各自时空范围内的基本精神。应该说,这些理论与创作实践为各地方文艺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以明德为指引,解决文艺理论前沿问题

有论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谈到了当前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及文艺理论发展趋势——跨界。跨界一直以来便是文艺理论研究所追求的理想效果,而事实上,在以往的文艺理论研究中,文艺理论工作者所普遍采取的历史和学理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跨界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中提到,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辩证统一,也正说明这一点,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的思维方法上的具体表现。然而,这种跨界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比如西方的康德、黑格尔,中国的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都是具有哲学背景的学者。可见,文艺理论一方面需要跨界,另一方面跨界又是如此之难。但这种趋势却是客观事实,同时也是文艺理论工作者所追求并实践的重要方法。从2011 年开始,高等教育界对艺术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调整,便是在学科体制上对这种跨界趋势做出的一种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为文艺理论研究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它为文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思路,即文学、艺术学、美学及与它们相关的哲学、历史学在跨界视域上的交流。论者认为,文艺理论工作者应适应这种趋势,在人文视域上把握跨界,这是跨界得以施行的重要方法。具体说,就是以人为核心,在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关注人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提法正是对这种视角的理论概括与描述。习近平总书记曾围绕“四个坚持”展开论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希望。我们的工作要以人为核心,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文艺工作要培养人感悟美的能力,要“用明德引领风尚”。现阶段我们所要明的德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文艺工作者要做的就是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现实实践的艺术美,全面塑造人的形象。文艺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三、提升对新时代文艺作品现实主义内涵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创作要“反映人民奋斗”“书写伟大实践”,而现实文艺创作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8]等情况,这实际上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我国文艺作品对现实主义认识的问题。现实主义要求以符合艺术规律的形式,充分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反映将这种趋势得以表现的人类实践和实践主体。好的现实主义作品要关切人的心灵,具有永恒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因此,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在于以科学的、向善的追求反映新时代,可以采用各种艺术形式、手法;所谓的完全写实未必是现实主义,同样的现实还要看以什么样的态度进行反映;现实主义要追求艺术性、观赏性,但是对所谓纯粹的艺术性、观赏性的追求并不可取。当前文艺理论研究、评价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注重图像与叙事的结合。图像代表的造型类艺术同样可以表达叙事功能,重要的是艺术家采用什么样的态度进行创作。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不追求逼真地反映现实,因此在画山水时有“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说法。南宋画家梁楷仅用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李白的形象,却无人不说传神。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画更接近表现主义的手法,然而,流传下来的历代名家名品,却无不体现着时代精神与艺术风貌。几年前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虽带有荒诞、黑色幽默的色彩,却引起了国内广大观众的共鸣。这种共鸣恐怕不仅在于故事本身以及表演,导演的良苦用心及反映现实问题的态度才是作品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这样的作品有没有价值,在之后中国政府发布的医保报销药品目录中就得到了回应。2017 年底,电影《芳华》上映后,引起了一定范围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在与同名小说的比较中,这种反响更为强烈。相似的故事,不同的艺术形式,究竟怎样的反映才更符合现实主义本意?从对当时社会现实反映的真实性来说,小说写出了那个年代的人性的凶险、自私,也许更加真实。然而电影《芳华》在部分反映那个时代现实的同时,为人们留下了一个温情的结局,让人性之善得以安放。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编剧与导演对待现实主义反映的态度。在新时代,真正的现实主义艺术要让人民看到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作品,这才是新时代文艺作品现实主义的应有之义。植根于一定文化土壤的文艺作品及艺术家,总是或隐或显地反映着现实,艺术性、观赏性不能不受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现实条件及这一社会存在带来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文艺理论工作者有义务将这些内容讲清、说明,文艺家也应把弄清这一事实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

上述新时代背景下文学艺术创作与文学艺术理论的三方面问题——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创作与理论应具有的内涵与价值,文艺创作与理论的前沿视域,新时代背景下现实主义内涵,部分地说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今后的工作方向。同时,文艺理论工作者也有责任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创作论断的理解,立足于自己的理论研究,为现实的文艺创作提供明确的导向。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现实主义
文艺作品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