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媒体手段,拨动学生“直观想象”这根弦
——《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021-12-02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镇蓓蓓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 镇蓓蓓
教育部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林崇德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直观想象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借助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几何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认识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媒体手段,尝试去拨动学生的“直观想象”这根弦。
课前我先利用媒体手段,设计了板鹞风筝小鹞的卡通形象,同时利用小鹞的探险活动将整堂课穿成一个完整故事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一、看一看——感受特征
情境:进入数学城堡探险的考验(考查眼力)引出对称概念
1.观察镜框两边形状、大小不同的“眼镜”,有什么感觉。(不习惯)
2.观察正常眼镜的外形特征。引出“对称”。
明确:两边大小、形状完全相同,是对称的。
二、做一做——探究特征
情境:进入城堡,赚取汽车的出租费用
1.观察,初步感知
(1)观察蝴蝶、天坛、飞机这三个物体。寻找并发现共同特征:它们都是对称的。
(2)画出三个物体的图形,观察图形的特征,明确这三个图形也是对称的。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手段,呈现了先描摹照片中物体的边线,再将描绘后的图形从物体上平移下来的过程。这样从物体到平面图形的直观展示过程,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将“物体的对称”现象与“平面图形的轴对称”进行自主沟通与想象。】
2.操作,体会特征
(1)理解什么是完全重合
提问:怎么判断图形的两边也是完全一样的?引出对折的方法。
理解:对折后能完全重合。
(2)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明确: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感受轴对称图形中“轴”的特征,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巩固小练
旋转飞机图,改变飞机图的位置,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说明原因。在变化中,体会只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不仅仅局限于左右、上下方向,
【设计意图:1.利用媒体手段,呈现了对折蝴蝶、天坛、飞机图的动画,以及对折后图形的样子,这样的直观呈现,让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对折后能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2.利用媒体,在对折后图形中画出“轴”,再让学生观察轴两边的形状,在静止的画面中想象出“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样子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3.利用媒体手段,改变原来飞机图的机头方向,成起飞状态,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看似小小的变化,既充满趣味,也让学生突破判断对折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的局限性,体验到斜方向对折也是可以的。画出想象中的“轴”后,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轴”两边的图形,描述想象对折的判断过程,这样为后续推测对折结果提供了方法引导。】
3.识别,加深体验
情境:到达图形乐园,图形宝宝们想列队迎接,不知道站队。帮助5个图形宝宝站队判断给的5 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课本试一试中的5 个平面图形:1号长方形、2 号平行四边形、3 号等边三角形、4 号一般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等)、5 号正方形。
(1)判断是不是
先讨论出能确定的图形,说明原因。小组合作,操作探究2 号平行四边形。展示交流。
指出:虽然两边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不管怎么对折,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明确:想象的“轴”两边只是完全相同还不行,只有推理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才是轴对称图形。
(2)展示多种方法
小组合作,操作探究1、3、5 号图形,分别有几种对折方法。
明确:只要有一种方法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判断时,不能局限于常见的上下、左右方向对折,可以先从常规方向思考,再往多个方向思考。
【设计意图:1.利用媒体手段,让学生融入到更真实的情境,把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到顶点;2.在判断图形2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呈现各种对折的动画效果,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3.在展示多种方法时,根据学生交流,分别表示出相应的“轴”。这样学生判断时,就会尝试根据“轴”两边的形状整体把握,进行推理。】
4.训练,巩固特征
情境:(活动一)途中遇到路障,进行清除路障活动
(1)判断交通标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判断正确,绿灯亮通过;判断错,红灯亮不通过。
(2)明确:在判断图案时,不仅仅关注最外面的形状,还要看图案中的颜色和纹样。
情境:(活动二)平息漩涡
(1)辨别字母A、C、X、N、S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把字母拽入对应的“轴对称图形”或“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漩涡,如果正确,漩涡就会变小。
(2)明确:判断的方法,不仅仅是看到两边完全一样,更要借助画“轴”去想象对折后两边是否能完全重合。
【设计意图:1.利用媒体手段融合背景图案与人机互动判断,进一步延续中后期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2.进一步熟悉巩固尝试画“轴”,观察“轴”两边形状想象、推理对折结果,进行判断的方法。】
5.创造,应用特征
情境:小鹞顺利升空,送小朋友礼物表示感谢
(1)想想做做第3 题,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2)例4 如何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手段,还原小鹞制作礼物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制作轴对称图形的完整过程,分析需要先对折的原因,为想象自己作品形状、独立创作奠定基础。】
情境:离开数学城堡,前往演播厅
三、赏一赏——拓展延伸
利用媒体手段,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四、说一说——总结评价
呈现卡通小鹞的原型合照,进行判断:只看剪影的照片,只看到轮廓,是轴对称图形;正面照,轮廓、口哨是对称的,但是身体上的图案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和,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的结束既是整节课情境故事的结束,同时也是为这节课学习画上圆满句号。
【思考】
一、利用媒体手段创设学习情境,为乐于“直观想象”提供可能
教学中,利用媒体手段中的声音、背景、动画效果,创设“板鹞风筝小鹞”的形象给学生创设了更贴近生活真实的情境,学生参与热情高,也为本节课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直观想象提供一个很好的背景。
二、利用媒体手段呈现形成过程,为进行“直观想象”提供基础
直观想象要借助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没有对现实事物变化的认识基础,是不能凭空想象的。教学中,利用媒体手段充分展示“对折”的过程:从一开始认识轴对称特征时,一步步呈现一次对折过程;到判断2 号图形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呈现不同方法的不同对折过程都不能完全重合的过程;再到判断1、3、5 号图形时,从不同方向对折多次能完全重合的活动过程,为学生展示清晰丰富的表象基础,为后面对折过程提供认识基础。
三、利用媒体手段融合资源,为形成“直观想象”提供方法
直观想象,不仅仅停留在直观,还需要借助图形和空间进行分析、推理、论证。教学中,利用媒体手段,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多次的活动过程或认识结果,进行融合,再呈现,让学生在比较中,回顾反思,形成一定的方法。比如,将画有想象中“轴”位置的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形状,和不能完全重合的形状放在一起体验,让学生逐步形成画出想象中“轴”的位置,再进行想象、推理、判断的方法。
随着课堂改革的全面深化,我国正在进入“核心素养”的时代,在课堂教学中提升直观想象素养,不仅仅依靠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教学,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拨动”,还需要不断在教学中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