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探讨
2021-12-02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东关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东关小学 刘 苏
新课标提出教育工作者要把语文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情感支配着学生的精神生活,作为学生生活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在合理调动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情感教学指导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指导中,我们确实应该重视情感教学指导环节,关注学生的情感品质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意义分析
(一)利于体现生本位教育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关注课堂学习体验,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与想法作为基础组织教学,全面渗透教学目标。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比较符合生本教育理念要求,学科教学与情感教育之间相契合,也利于促进教学氛围和谐发展。
(二)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设计和指导都应该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情感教学关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关注人文情怀渗透、文学素养提升、价值观引导等很多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在教学素材中挖掘情感教学要素
课本是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依托教材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更利于精准落实教学目标。情感教学指导中也要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关注教学中情感要素的挖掘,创造更多的情感教学机会,拓展情感教学空间,使学科教学与情感教育目标渗透达成一致,提升课程教学效率。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文章的时候,情感教学契机比较多,依照课文内容我们可以针对性渗透爱国主义情感与科学创新精神,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有意识突出有关词汇、语句和段落,依托人物故事渗透情感要素,让学生获得爱国主义情感与科学创新精神熏陶,从而兼顾知识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情感教学情境创设的核心原则就是立足学生的情感经验,构建符合学生情感需求的教学环境,在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兴趣方面,以及调动学生情感要素方面都有显著作用。构建情感教学情境可以立足学生的亲身经历、生活感悟,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纸船和风筝》一课的阅读学习中,我们就可以给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尝试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和自己的小伙伴有没有发生过矛盾呢?你们是如何化解的?”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思考问题,推动教学进程,调动学生情感。随后的阅读指导中,我们则可以立足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让学生体验到友情的美好,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
(三)角色扮演,深化认识
小学生的角色认同感还比较弱,因此在情感交流中他们往往难以换位思考,这也是我们需要借助情感教学指导手段去解决的问题。例如:《蓝色的树叶》课时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李丽和林园园的角色,换位思考自己的态度对他人产生的影响,渗透乐于助人、换位思考的良好品德,引导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原则,发展社会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养成。
(四)借助信息技术,满足学生情感需要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课堂,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可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问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之间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信息教学法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学形式转变丰富教学资源,为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圆明园的印象停留在断壁残垣上,基于此我们可以引入多媒体资源展示圆明园复原的景象,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烧毁之前“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蓬莱瑶台,武陵春色”,通过对比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扩大教学影响,促进实践应用
情感教育目标也包括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想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指导教学活动的时候,注意延伸理解,把情感教学成果应用到实践生活中,体现教育指导的实践意义。比如:在《玲玲的画》一课的阅读理解过程中,我们可以重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本次阅读学习中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主人公玲玲对待失误的积极态度,这种乐观的心态、沉稳的处世方式,还有主人公的聪明和机敏,都是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需要积极获得的心理品质与情感态度。结合对课文内容的总结与分析,我们这时候需要立足现实生活,扩大教学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自己面对与主人公相同的境遇时,是如何处理的,自己的心境又是怎样的?通过反思自身,转化思路,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这种积极情感态度向道德行为转变。再如:阅读《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文章主要通过对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体现母爱的伟大,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以课文教学为基础,我们需要尝试延伸教学,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包括形象、职业、性格,以及与自己相处的小片段。以阅读学习为桥梁,引导学生思考回忆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无私付出与奉献,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身体力行地回报母亲。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利于学生感悟文章情感内涵,也使语文学科教学素材的情感教育优势得到凸显。
(六)改革评价模式,发挥激励作用
激励策略引入教学工作能够帮助提高教学质量,以这种方式渗情感教育目标,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有效的价值观引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方法。以评价机制激励学生,要求我们选择合适的教学评价模式,基于新课改提出的生本理念,我们可以组织分层教学评价活动,基于学生群体的差异性,给学生科学分层,参考学生所在的层次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评价,避免挫伤学生自信心,精准发挥教学评价的反馈作用,为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参考。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关注学生的变化,就算是点滴的进步也要看在眼里,抓住一切激励学生的机会。传统语文课程教学中,我们在教学评价方面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指标,学生完成的是一样的试题,依照考试分数开展“一刀切”的教学评价活动,学生心理压力比较大。分层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评价活动,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纪律、学习态度以及日常表现等要素,开展综合评价活动,保证教学评价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建立学科学习信心。比如:古诗教学《石灰吟》《墨梅》的过程中,学生立足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知识积累,理解故事内容和思想情感,这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但是毕竟他们还处于小学学习阶段,在古诗翻译环节要求他们精准翻译其实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可以树立儿童视角,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的答案,不再是以“标准答案”为参考展开教学评价,让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同时也要给学生提供合理的指导,在个性化见解之外也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整体评价过程中,A 层学生:肯定学生的突出表现,同时提出改进方向,避免他们自满;B 层学生依然以鼓励和肯定为主,要求学生关注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内涵;C 层学生关注这一层次学生任何微小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与喜爱。科学的教学评价模式,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情感教学的重要基础。
综上,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目标,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情感教学措施,能够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内容在情感教育方面的优势。但是显然,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目标落实效果依然有待优化,因此本研究尝试分析情感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路径,希望能够推动建成小学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