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分析
2021-12-02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二中学刘永臻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二中学 刘永臻
高中的学习压力异常大,师生为了提高考试成绩绞尽脑汁地寻找好方法,但是很显然,从地理教学来看,学生目前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就是浏览、书写、口读、背诵,通过不断重复来强化记忆,不仅效率低,学生们也十分吃力。
思维导图这样一种科学的记忆工具出现后,有望打破地理教学长期以来陷入的瓶颈,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教师应充分了解。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目前又被称为“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简单但却非常有效的思维工具。它的作用原理是将需要记忆的内容采用相互隶属的关系图表现出来,由一个主题作为延伸记忆的根据,是根据人类左右脑机能不同的特征开发出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甚至能够将人脑的潜能挖掘出来。思维导图的具体表现形式以树状图为主,其中可以有文字、数字、符号,以及不同颜色的线条和标识,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自由创作绘制。它的特征和优势是将杂乱无章的文字性内容变得富有条理,便于记忆。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须知
曾有研究成果得出,思维导图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因为每一个学科都有特定的知识结构和规律,知识内容是固定且权威的,容不得随意改变。而思维导图则强调“自由分散联想”,很容易令学生展开创意性的联想,这不适合用于学习固定的知识点。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师必须将逻辑思考、辨证思考等有益的思维方式渗透进来,逐渐将思维导图一步步转化成“学科思维导图”,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此外还需注意,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知识总结和归纳能力,站在微观和宏观的角度上分别绘制出广度不同的思维导图,充分发挥其优势。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尽可能运用彩色的线条、符号,加深学生记忆,使用一些高度总结的语言,而不是将知识点堆砌在一起,否则很难发挥思维导图的真正作用。可见,利用思维导图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追求精益求精,不断完善思维导图绘制方法的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去运用思维导图来总结、复习,掌握这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
预习是课堂高效学习的基础,因为高中地理学习任务紧张,知识量多,课堂上的容量较大,学生需要在课前先了解基本的知识梗概和内容框架,因此预习是一项常规性的学习任务。但在实践中,很多学生的预习都是无效的,他们往往只是非常机械和笼统地浏览一遍教材,过后毫无收获。主要问题在于学生没有掌握课前预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应教会学生基本的思维导图绘制方法,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提出一些关键的引导性问题,要求他们将预习的过程记录下来,整理重要的知识点。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课前,教师先给出几个关键信息:“降水”“蒸腾”“蒸发”“三者之间的关系”等,这些正是本课预习的重点。学生可以借助图示来记录本次的知识预习过程,在笔记本上可以将“降水”“蒸腾”“蒸发”按照上下次序排列,分别在词汇旁画出雨滴、云朵、水蒸气等,并用箭头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转化过程。这样一来,就将本课的重点内容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学生们在预习阶段就对知识点产生了深刻印象。上课时,他们只需翻开笔记本,就能回忆知识点,教师在讲课时一点即透,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自主预习很容易跑题,但是如果教师为他们绘制出现成的思维导图,又很难锻炼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这一课前,教师绘制的思维导图很容易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类交通工具的作用和优势上,但是这些内容只是本节课的一个小分支,并非重点,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并绘制思维导图,但为了避免他们在预习过程中“跑题”,教师需要确立预习的主题。本课的预习主题就是本课标题,可以以标题为思维导图的核心,向下延伸出“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五种主要方式”这四个分支,在分支下填充一些具体的内容。长期进行这样的预习以及思维导图绘制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均能得到显著提高。
(二)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地理课程本身充斥着大量的理论知识,如果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利用思维导图教学,完全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增强地理课程的探究性。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绘制思维导图,还可以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相比于单纯的听教师讲课,这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以“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内容涉及到了一些经济地理学的知识,学习的重点内容是地理环境与产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探究地理环境对产业活动的影响,从而了解如何通过地理保护来达到产业调控的目的。这一课的内容属于学习重点,但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建议采取思维导图教学法。教师先提出引导性问题:为什么“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应该以哪个主题为中心去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在合作探究下,各自发表观点,最终得出结论,思维导图的核心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接着教师再提出:怎样概括农业的概念?农业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合作讨论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后,便可以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这一核心下将思维导图的分支补充完整。这样的课程教学活动将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尤为充分,借助一个个逐渐深入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补充思维导图中的内容,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历练。
2.突破难点问题
学生在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伴随着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学习能力的成熟,也能让他们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遭遇这样的问题:这个知识点应该放在思维导图的哪个分支上?应该怎样寻找思维导图的主题?哪些知识点属于这个主题?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边读课本边标记的好习惯。在教学“地球上的大气”中的内容时,由于本节包含的知识点包括大气的垂直分层、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环流与气候、天气系统、气候变化,学生很容易将“气候”和“气候变化”混淆,教师应针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解析,并分别以“气候”和“气候变化”为主题去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最终认识到二者的区别,更好地掌握本课重要知识点。
除了利用思维导图去分辨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外,还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概念简化,借助图示对学生们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关键词的拆分,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三)思维导图在课后复习中的应用
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绘制的思维导图是复习的最佳材料,因为它的内容具有高度凝练性和总结性,也许通过一个思维导图就能反映出整个单元的主要知识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思维导图独有的特征也能让学生们高效率地记忆重要知识点,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当然,教师在带领学生串联知识点复习时,也可以重新绘制思维导图,打破学生一页一页翻教材复习的传统方式。比如:在复习“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一课时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以“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主题,向下分别延伸出“历史时期”“人口数量”“人口增长情况”“人口变化原因”四个分支。“历史时期”下又延伸出“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和“20 世纪以来”,“人口数量与上述时间分别对应“少”“较多”“持续增加”和“数量多”……通过这种形式总结知识点,学生的复习效率一定能够提高。
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教师在实践中尚未取得丰厚的成果,那么必须及时反思实践方法的问题。对地理这门理论知识较多的学科来说,学生们对这样一种能够进行知识分类并高度总结的思维方式需求迫切,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绘制思维导图并利用思维导图教学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方法,让他们用这种方式去预习、复习、自习,最终高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