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2021-12-02伏琳娜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区域院校高职

伏琳娜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 110022)

社会服务能力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体现高职院校社会效能的主要标志。《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提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多次提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指出了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发展方向[2]。社会服务能力是现代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能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为高职院校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又能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使职业院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理念,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站在新起点,高职院校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定位,调整自身发展战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与支持。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更直接,效果也更明显,可以直接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进入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引导,以促进毕业生就业、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充分发挥人力和智力资源优势,积极面向地方经济产业和职业岗位,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献策献力。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固有的功能;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常规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外,利用自身的资源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为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做出的具体贡献[3]。联系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情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面向行业和企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咨询与指导

高职院校具有很多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他们既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又具备相应的行业技能,每年都会为社会贡献大量的科研成果。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努力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并运用于实际,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产生经济效应,并向社会推广,使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服务于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4]。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其资源,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技术指导。高职院校还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走出校园,走进行业企业,走进乡镇社区,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行业企业的生产相结合,将新技术新成果在乡镇社区推广普及,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为行业企业、乡村经济、社区建设提供服务。

(二)面向区域社会广泛开展新技术和高技能培训

高职教育的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高职教育人才、科技服务的延伸,是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形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设置技能鉴定站,为地方行业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技能工种鉴定服务,以满足区域社会对技术技能的需求。还可响应国家高职扩招政策,为农民工、下岗职工、退伍军人提供培训和再学习的机会,向他们传递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文化动向,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素质,让他们与时俱进、学有所获,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至于被社会淘汰,为再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资源在区域内广泛开展新技术与高技能培训,改善民生、促进就业,保障社会稳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三)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技术优势及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攻坚克难,解决其在技术升级、产品研发、功能创新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助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探索建立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研发中心,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质量,促进企业尤其是区域内中小微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提供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

科学技术进步缩短了知识更新周期,终身学习将伴随人才成长。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优势为中高职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在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服务,要建立社区大学和老年大学,使“活到老学到老”变成现实,满足学习者提升科技职业能力的需求[5]。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部分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输出和区域内社会需求不匹配

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能人才,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在人才服务社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能完全适应地区社会需求。虽然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还不错,但实际上一些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并不对口。这一现象说明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问题,缺乏地域优势,趋同于多而全,没有自身特色,造成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脱节[6]。这样,专业设置与布局滞后于区域社会发展,不能较好地适应本地区社会需求。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从我们收集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数据可以看出,百分之七八十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都在中小微企业工作。工作中显现出的“学而不精”的问题尤为突出,说明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多下功夫。

(二)“政行校企”缺乏协调,彼此关联度不高

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政府、行业、学校、企业之间虽有联系,但缺乏协调;虽有合作,但力度不强。政府主要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内高职院校办学指导和协调甚少[7]。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虽有合作,但缺乏共享机制,融合度较浅,利益关联不密切,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三)社会服务内容、形式重复单一,服务范围有限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内容、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在承担行业企业短期培训、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公益培训等方面。培训项目更新速度缓慢,无法跟上市场需求变化的脚步,较少触及社会深层次的需求,社会服务范围有限、力度不大。

(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理念落后,服务意识不强

部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意识较差,社会服务理念相对落后,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没有统筹规划,难以形成合力,工作效率较低,所以很难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因为缺乏统筹协调,一些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参与度较低,只专心于上好自己的课,做好自己的科研,与社会的接触有限。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提供给教师社会服务的时间、设施和经费不足,使得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五)社会服务激励措施较少,保障机制体制不健全

一些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对师生开展社会服务给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较少,师生提供社会服务的动力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对开展社会服务的激励措施较少,难以有效引导师生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三、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路径分析

(一)专业设计,规划调整,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社会转型升级

高职院校要厘清专业规划,主动对接政府产业转移,深入行业企业实地调研,摸清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及时做好专业调整。高职院校要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核心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体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更新理念,深化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四方合作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行业的指引助推、企业的健康发展及高职院校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四个方面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地方经济才得以繁荣发展。

高职院校要想更好地发展,吸引更多的学生,必须积极提供社会服务,提升知名度,深化产教融合,根据产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为政府部门献计献策,鼓励教师申报政府部门的相关科研课题,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并与企业合作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通过多方努力,形成“政行校企”四方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区域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三)合理转型,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寻求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合理转型、不断变革、勇于创新。

1.人才培养要转型。高职院校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鼓励支持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扎实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着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2.专业设置要转型。专业就好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求、产业供需结构、重点领域建设等因素。根据现有专业情况不断优化调整,主动进行专业升级,积极打造特色和品牌专业。

3.科技服务要转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科技贡献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人文社科类成果主要解决社会问题,而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高职院校在科研立项时要着重选拔可操作性强、实用价值高的项目给予立项,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做好科研成果推广转化。

4.社会培训要转型。高职院校开展的社会培训项目要有充足的需求市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紧跟地方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创新培训模式,利用线上方式为不便到校的学员提供网上培训,打破固有培训模式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社会培训更加灵活高效。

(四)健全服务机制

高职院校不仅要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还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管理成效制度化。高职院校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帮助教师与区域内经济效益较低的一些小微企业对接,开展“一对一”定点扶持工作。还要建立考核机制,将扶持成效与绩效考核挂钩,在教师评优晋职过程中给予适当加分,激发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五)打造政府主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服务平台

地方政府要根据区域发展情况,制定校企合作激励措施,由政府牵头协调,打造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服务平台。各方共同努力,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时代、新起点,国家赋予高职院校更大的使命和责任,高职院校应正视自身在社会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予分析,不断加强同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区域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分割区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区域发展篇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