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课程思政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1-12-02姜芦洋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思想

姜芦洋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高校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传播的主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指引学生成长,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日益严峻,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导致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信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均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在此形势下,课程思政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新探索。

一、内涵阐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

(一)思政课程的概念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设置经历了数次重大调整与变革,基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本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研究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研究生)的相对稳定的思政课程体系,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主渠道作用。然而,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时常面临“孤岛”困境,有的高校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不够,一些具体措施还没有落到实处,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之间的“两张皮”现象。

(二)课程思政的提出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新理念、新要求、新任务。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 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2],“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课程思政内涵阐释

近五六年,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思政内涵做了阐述。邱伟光认为,“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4]。王海威、王伯承认为,“就课程思政而言,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思政课程体系建构,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四门思政课,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求大篇幅地谈论思想工作和政治教育,在专业课上讲思政,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价值引导”[5]。

在吸纳学者已有观点基础上,结合研究实际,笔者从三方面阐释课程思政的内涵:一是就本质而言,课程思政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依托课程这一载体,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二是就课程设计而言,它不是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将育人职责部署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传授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知识中注重学生思想引导和正确价值观塑造,与思政课实现有机融合;三是就覆盖面而言,由于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教学,它要求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协同融合,渗透于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因此需要高校构建党委领导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其他课程协同发力的课程思政体系,要求教师全员参与,高校内部全局动员,而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在行动。

二、实践效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实例

随着课程思政的普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党委、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教师等都对这一创新性实践给予了极大关注。综观高校建设情况可以发现,在组织领导落实、增强教学实践效果、保障机制建构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形成了有实效、易操作、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模式。

(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党委对课程思政进行顶层设计

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的工作思路,建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高校均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构筑了以思政课为核心,中国系列选修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为支撑的“一核三环”课程思政改革体系。南京大学出台了《南京大学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方案》;着力推进“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计划、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养成计划、高峰学科品牌课程建设计划;构建了“课程—院系—学校”三级评价标准体系。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确定了学校要有氛围、学院要有特色、专业要有特点、课程要有品牌、讲授要有风格、教师要有榜样、成果要有固化的“七有目标”和“七要工作法”,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高校立足学科优势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各高校依托学科优势,积极打造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选修课程,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海大学开设大国方略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和上海的发展形势,让学生思考国家需要什么、上海承担什么、学生该学什么、要有何作为等诸多时代命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设了中国智造系列课程,邀请大型制造企业专家和校内外教授为大学生讲述民族制造业的发展,阐明作为应用型人才后备军的理工类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南昌大学旅游学院开设红色旅游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红色旅游研究与教学的品牌优势,引导学生为传承革命老区红色基因、学习研究宣传红色文化提供助力。

(三)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课程思政的理解

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很多教师主动将我国疫情防控的生动案例转化为鲜活的课堂教学内容。浙江农林大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设立了“制度优势转化为超强的防控疫情治理效能”“疫情防控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特色专题。中南大学教师用该校重症医学科教授逆行驰援武汉的生动事例教育感染学生,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重症医学课程教学。兰州大学文学院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当前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案例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共鸣。

(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对课程思政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误解,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多开设一些带有政治教育内容的课程;有的学校用带有政治内容的人文社科类讲座代替整个课程思政。二是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生硬,有的教师生搬硬套地将科学精神、法治精神、生态文明理念等植入专业课教学,导致出现“课程+思政”的现象,没有实现课程思政本身的育人目标。三是部分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不足,有的大学生学习紧迫感不强、缺乏奋斗精神,个别大学生担当精神匮乏,与社会对新时代大学生寄予的厚望不相称。

三、路径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针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厘清工作思路,着力从加强课程思政课堂设计统筹谋划、做好教师培训和学生个性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加强党委领导、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制定举措,完善课程思政工作,提升育人成效。

(一)聚焦“一个核心”:加强课程思政课堂设计统筹谋划

如果把课程思政比喻为一个同心圆体系,那么思政课是中心,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等就是周边一圈一圈放射的波纹,依次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构起层次分明的课程思政体系。这些课程属于不同的学科,而每个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属性,需要实施学科化分类指导。如对于理学、工学类专业课,要重点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对于农学类专业课,要重点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对于医学类专业课,要重点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升学生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同时,专业课内容也应反映新时代的新要求,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当前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革命先烈、时代楷模、学术大师等典型人物,嫦娥探月工程、“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国家科技发展成就,使之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鼓舞。此外,积极探索多样化课程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围绕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主题沙龙、调研活动等。通过这些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导”向“引导”转变,为解决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分离问题提供强大助力。

(二)注重“两支队伍”:做好教师培训和学生个性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执行者,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深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重点的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依托网络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优质课程思政资源在教师间共享共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作用,通过结对子、组建教学共建团队等,指导、帮助专业课教师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同时,要加强对不同学生群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差异化安排。对普通全日制本科生来说,要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培育学生良好的文化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来说,要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地方人才实际需求出发,把东北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部署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职业理想、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结合起来。对硕士、博士研究生来说,要紧密结合理论研究,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密切关注新问题、尖锐问题和重大矛盾问题,学以致用,正确认识和解读现实。

(三)落实“三个保障”:加强党委领导,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要切实发挥高校党委的组织领导作用。党委书记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加强对全校课程思政工作的统筹规划,最大限度地为课程思政提供支持;二级学院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执行者,其党政负责人应主动承担责任,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党政联席会议议程,纳入学院内涵建设规划,明确学院每个专业在课程思政中的具体任务;相关职能部门则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定期对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开展督导、研判。二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效果涉及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考量,就评价本身而言,应更注重评价的人文性、多元性,评价指标不能唯数量化;把学生参与度、获得感作为检验课程思政实效的核心标准,通过综合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把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三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通过制定配套政策、投入建设资金、统筹校内外各类资源等途径,为落实课程思政创设有利条件;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示范团队;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师考核评价、教学成果奖等教学表彰奖励范围。通过上述实践路径协同发力,为课程思政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