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构建“大思政”格局探究
2021-12-02党辉
党 辉
(辽宁开放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抓好思政教育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石。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崛起正在迅速改写世界经济、政治版图,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东升西降”的国际发展大趋势。然而,一些西方国家固守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过时观念,不愿看到中国崛起,不断从科技、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压制,妄图阻碍中国和平崛起。例如近年来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无端打压,处处昭示着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不良居心。对科技、经济等的打压多在明处,国家也有足够的应对手段,较好防范。但是对我国思想文化的渗透往往发生在细微处,不易察觉。青少年就是其主要针对目标,表现之一就是妄图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思想价值观念灌输给当代中国大学生,从思想上离间青年学子与国家的情感,从而制造一些不稳定因素。思想方面的渗透必然要在思想上进行防范,因此作为一种有效的防范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它将决定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基于传播学视角审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
(一)思政教育是一种传播活动
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行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无论人或动物,传播都是实现自身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人类传播在保障历史文化延续传承、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这一层面来看,教育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保障历史文化延续传承的人类传播活动,而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是信息传播活动。
任何传播都有一定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行为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就要看传播活动所能达到的效果,即受众是否接受并认同思政教育传递给他们的信息。
(二)单一课堂教学传播效果有限
传播效果是传播活动成功的关键。近代以来,特别是20 世纪初以来,随着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人们正式开启了对传播效果的现代研究,也为传播学诞生奠定了基础,确定了其研究领域。高校思政教育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课堂教学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系统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任务;但是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完全实现该目的。
1.课堂教学具有一定强制性。课堂教学是一种信息传播渠道,通过教师的讲授,将信息传送给学生。思政课作为高校重要课程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具有一定强制性,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学生考勤、课堂作业、课业考试等方面。也正是这一特点,使思政课本身较为容易完成既定的传播行为即完成规定课堂教学活动,且通过课业考试,让思政课的传播效果得以量化,从而体现在纸面上。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强制性,会造成受众即学生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暂时接受所传播信息,如为应付考试而配合完成课堂教学这一信息传播活动。这样的传播效果虽然可以通过考试进行量化,但大多仅限于纸面之上,很难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课堂教学传播手段较为单一。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及反馈五个要素。对应到课堂教学,教师是传播者,学生是受众,教授内容是信息,讲述、板书、课件等是媒介,学生作业及考试等是反馈。这一传播过程,基本是在教室或网络直播课中完成,对于一般学识性认知或许是足够的,但对于以思想引领为目的的思政教学,这些传播手段就略显单一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悄然发生的,需要一个较长的影响过程。这一影响应该是全方位的,包含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特别是因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兴媒介时刻冲击着学生的认知,仅仅依靠单一的课堂传播手段,很难完全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目的。
3.干扰传播效果的因素增加了。近年来,互联网突飞猛进地发展,当代大学生接触的媒介早已由传统媒体转变为新媒体,手机和电脑代替报纸及电视成为主要信息接收工具,而网络媒体也成为重要信息来源之一。互联网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一个表现,但国家对于新兴媒介的监管需要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互联网媒介信息把关缺失。所谓“把关”,就是对媒介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筛选,把真实的、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信息予以发布,反之则禁止发布[2]。互联网时代信息量之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因此可能导致审核把关会出现一定缺失,这也容易造成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西方不良思想。这种思想与思政课堂教学传递的信息背道而驰,容易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事实表明,互联网时代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给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传播带来诸多干扰。
三、构建“大思政”格局的三个层面
为弥补单一课堂教学不足,使思政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大思政”的概念应运而生,旨在将思政教育从之前单纯的课堂教学中延伸出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笔者借助传播学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及大众传播的形式,将“大思政”格局分为三个层面,即人际思政、群体思政和大众思政。
(一)人际思政
人际思政是人际传播的一种,是“大思政”格局的微观层面。人际传播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渠道多,方法灵活,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在这种自由平等的传播活动中,受众更容易接受传播者传递的信息,因此它成为思政教育最直接、最有效、最基础的环节。
在高校中,人际思政的主要传播者是辅导员。作为整个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辅导员是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和基础力量[3]。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其有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人际传播的先决条件,学生也往往将辅导员看作学校中最亲近的人。所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辅导员可以广泛开展人际思政,如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召开班会及日常言谈举止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平等自由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辅导员传递的信息,而且在这种形式下达到的传播效果往往是理想的。
除辅导员之外,还有另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传播者,即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所谓意见领袖,简单说就是在特定人群中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少数人,其言论、思想等能够影响甚至左右周围其他人的观点。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与普通学生处于平等关系,如同学或室友一类在学校生活中熟悉的人。也正因这种彼此了解、相互认知的关系,使其发表的观点或传递的信息能得到周围同学的接纳和认同。因此,在对学生群体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要重点关注其中的意见领袖。如果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认可并接受了教师传递的思政教育信息,他就会作为二级传播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与其他同学聊天对话或身体力行来影响周边同学,从而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群体思政
群体思政是群体传播的一种,是“大思政”格局的中观层面。与人际传播相比,群体传播范围要广得多。在校园中,学生是一个统一的群体,每个院系或班级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的群体,以这一概念为基础,高校群体思政就是针对学生这一统一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形式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目前大中小学都在开设的课程,承担着系统讲授思政知识的重任,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是传播者,在教室内面对学生群体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在这种封闭、固定且强制的环境下,思政专业理论知识作为传播信息传递给学生,这种传递具有一定强制性,因此思政教师的个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好坏,如单纯给学生进行机械灌输或填鸭式教学,往往适得其反。为弥补思政课强制性的不足,扩大思政传播范围及影响,国家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是将思政的理念融入普通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来,普通专业课程也具有了一定的思政教育性质。而这种思政教育模式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字里行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受众处于非特定环境,教师有意引导学生“三观”形成,在受众内心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所传递的思政信息容易被接纳。虽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两者互为补充,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大众思政
大众思政也叫社会思政,是“大思政”格局的宏观层面。前文的人际思政和群体思政,主要范围局限于校园内部教学,传播者也仅限于授课教师及学生群体中的少数意见领袖;而大众思政要集全社会之力,形成覆盖全国的思政教育氛围,把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大的思政课堂,受众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学生群体,而是扩展到每个人。在这种大众思政的环境中,人人都是受传者,也都是传播者,大家相互传播信息,并在不断的信息交流中交换观点和认识,最终形成趋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社会思政的目的。
在人与人相互传递信息过程中,舆论导向至关重要。因为所传递的信息是否正确决定着大众认知能否形成,当人们以错误的信息相互传递时,事情往往就会向着坏的方向发展,所以要实现大众思政的目的,首先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某个事件从发生到形成社会舆论,会经历一个传播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多环节,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但最重要的一环必定是通过媒介将该事件公之于众并引起大众关注,进而形成二次及多次传播。在互联网时代,传播频次会以几何级数增长,最终形成社会舆论。媒介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引导舆论首先要提升媒介素养,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当下是大众传播时代,报纸、书籍、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信息传播媒介,早已深入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众媒介成为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4]。正因如此,大众媒介除了承担传递信息的职责外,更担负着大众思政的作用,“政治家办报”的理念正是基于此提出的。一个完整的国家,想要强大就必须团结,想要团结就必须有相同或相近的基础认知。以我国为例,作为国家的一员,每个中国人首先要有四个最基本的认同,即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5]。这种认同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培养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大思政”中的“大”是一个范围概念,通过本文可以看出,这个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大思政”格局构建单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全方位立体化为学生群体乃至全民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全体人民才能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