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深度学习 追寻语言本位
2021-12-02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杜红芳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杜红芳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只进行单纯的语言训练,对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理解不够重视。如何基于深度学习正视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领学生立足“语言本位”,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也就成了一线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问题透视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语言学语言的现象比较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语言学习花时少
如今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喜欢将大量时间放在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揣摩上,而花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太少。往往是一篇课文学完了,文章内容理解了,人物品质明白了,思想感情知晓了,可是课文却没有读熟,在语言的实践运用和习得上更加没有什么进步。
(二)语言积累和运用受忽视
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基于语言理解之上的,是语言习得的更高层次体现。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还停留在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理解句子、了解文章内容这一层面上,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还较少,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得到提升的教学环节还比较少,说到底,教师的“语用”意识不够强。
(三)学生阅读量较少
如果学生仅仅靠每周阅读2 ~3篇课文来积累语言、学习语言,那他们的语言能力将会大受限制。如果没有大量的课外读物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那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一定不会太好,知识储备也会相对薄弱。因此,作为一线教育者,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增加学生语言的积累。
二、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策略导向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合宜的训练策略,如何引领学生立足“语言本位”,提高语言学习的能力,成了日常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抓文本语言的“亮点”,言在妙中长
一篇课文写得精彩的地方,往往会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若是能抓住文中的语言亮点品读感悟,不仅能快速领悟文本中蕴藏着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文中有一处动人的描写:“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教学时,我试图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并用自己的语言赞一赞这瀑布。可是交流时,发现学生的语言比较单调,不大会用合适的词句去赞美瀑布。在这种情况下,我抓住文本语言的亮点,启发他们抓段落中的精彩词,品读、感悟。学生在这些亮点词语中得到启发,他们的赞美声赢来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有的说:“黄果树瀑布,你那一泻千里的壮观场面,你那震耳欲聋的巨大声响,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有的说:“你那宽幅白练让我惊叹,你那巨大声响让我震撼。你让我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地运用文本中的“亮点”语言加以揣摩,逐渐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言在妙中长。
(二)挖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言在补中长
很多的课文,作者在创作时由于表达的需要,往往会省略课文中的某些情节,从而也就有了文中的“空白点”。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空白点”,灵活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弥补作者的“言外之意”,使之更具体、深刻,那阅读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好。
在苏教版五年上册《莫高窟》一课中有关于壁画飞天的描写:“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在朗读训练中,我把学生拉入了课文情境:“我们来到了敦煌莫高窟,看着那令人惊叹的壁画,你的脑海里还出现了哪些姿态的飞天?”结合一段飞天小视频,学生文思如泉,进行补白。顿时,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飞天在孩子们的描述下鲜活起来,有的学生说:“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轻舞飞扬,飘飘欲仙;有的低头耳语,窃窃交谈……”通过这样的“补白”,不仅让学生得到了语言表达的训练,还让学生在文本的情感点上产生了共鸣,也对莫高窟壁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心生了一份敬意。
(三)寻文本语言的“撞击点”,言在辩中长
一般来说,情感类文章文本语言的撞击点会相对较多,但富含哲理的理性类文章也能找到一些撞击点。拨动孩子的心灵之弦需要找准撞击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
如:学了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黄山奇松》,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要是你来做小导游,你准备怎样介绍黄山的松树呢?”问题刚抛下,就撞开了孩子们的思维,孩子们俨然就是熟练的小导游,他们不仅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都介绍清楚了,而且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加强了课内知识的巩固,同时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了课外,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这一“撞”,真是恰到好处,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升华。
(四)找文本语言的“灵活点”,言在玩中长
被选入教材的文章,每个字每个词都是作者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出来的,都凝聚了作者的无穷心血,传达着作者无尽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若能寻找文本语言中的灵活之处,适时进行补白,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言的灵活处理也成了教学的亮点。
如苏教版六年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教师抓住诗中的“喜欲狂”,问:“从哪里看出诗人高兴得发狂了?”学生细读全诗,不难发现: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都能看出诗人的一份狂喜来。通过引导,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喜欲狂”的本意,还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了解了诗人高兴得发狂的原因。真正成了学习的主角,成为了诗人的知音。
(五)赏文本语言的“个性点”,言在创中长
当学生自由驰骋于文本情境时,他们的情思飞扬,自然流露,个性化语言得以生长。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课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顿时,学生们叽叽喳喳开始争辩起来,还不由自主地分成了两方,课堂仿佛炸开了锅。正反两方说得头头是道。看着这样的争论场面,我暂且放下精心准备的教案,不去打扰他们,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口干舌燥。从学生的争论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个性化语言得到了发展,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整本书的故事情节有了更好的理解。
三、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最终归属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线教师在进行语言训练时,落脚点还是应该放在语感培养、语言积累、语言运用上,引导学生用心体味文本中的语言魅力,力求追寻语言本位,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
(一)重语感培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感时,应重在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语言内涵、情感表达、文章主旨等不断揣摩,也应指导学生多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用习得的语言去描述所见所闻,这样的训练有助于语感的形成。学生的语感好了,学习语文自然也就轻松许多。
(二)重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分课内和课外,课内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由教师把握教材特色,依据文本,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了解语言的内容和丰富性。课外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读有益的书,及时和教师、同学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越来越浓。此外,还可以依托学校的读写绘课程、整本书阅读课程、亲子共读课程等,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从而积累更丰富的语言。
(三)重语言运用
学习语言的最终指向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教师如果对文本解读不够到位,学生容易走进对文本单一理解的误区。因此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学会在文本学习中大胆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时也要有意识地设计语言实践的训练点,让学生依托训练情境,实践语言,积累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
总之,语文是语言和精神的统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我们一定要善于利用有效的“例子”,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平台中,注重深度学习,不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实践语言,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内涵,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语言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