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父亲形象
2021-12-02江苏省如皋市滨江初级中学宗海云
江苏省如皋市滨江初级中学 宗海云
中学语文教材中塑造了诸多千差万别的父亲形象,有可亲可敬的慈爱型父亲,也有坚韧不拔的中厚型父亲,有虚伪自私的专制型父亲,亦有贫困麻木的愚昧型父亲。中学阶段,学生不仅面临着青春期的困扰,还面对层出不穷的亲子、情感等问题,在这一关键成长阶段,学生离不开语文人格教育,而父亲的人格素养对其成长影响至深,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多元的父亲形象,通过分类解读切入亲情与感恩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父亲观、亲情观,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父亲形象
(一)可亲可敬的慈爱型父亲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父亲形象以慈爱型为主,他们通常宽厚耐心,可亲可敬,在子女面临困境时谆谆教导、体谅呵护。他们地位不同、身份各异,遭遇也不尽相同,却始终能够在逆境中坚守不屈,闪耀人性的光辉。古今中外,慈爱型父亲都是作家讴歌的对象,无论是《诫子书》中短短数十字谆谆教导却饱含对儿子殷切希望与爱子之情的诸葛亮,还是《背影》中承受多方重压仍细心周到、爱子情深的父亲,抑或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给孩子鼓励与信心,并引导孩子不断克服困难、勇敢向前的父亲形象,无不深刻传达了慈父细腻的舐犊之情。在散文《散步》中,面对岔路口,母亲坚持走大路,儿子却要求走小路,面对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这是由于母亲年老,陪伴她的机会已不多,儿子尚幼,来日方长,这无疑是明智之举,彰显了“尊老”的美德,也为幼儿树立了榜样。
(二)坚韧不拔的忠厚型父亲
此类父亲身份多为农民,显露出忠厚老实、为人善良与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解读此类父亲形象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其身上所显露出的优秀品质与光辉精神。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他有着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在九十岁高龄的情况下也未被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吓倒,而是亲自带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虽然办法笨拙了一些,但对于那个时代客观的自然环境,想要移山最佳办法就是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持之以恒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愚公这样的父亲形象感动的不是天帝,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同样的父亲形象也出现在《台阶》中,他是一位要强的农民,有志气又不甘人后,他不图大富大贵,只求建成九阶台阶,有尊严地活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整日捡些“砖、瓦、角票、卵石”等材料,认真地日积月累了半辈子,体现了一位农民老父亲为实现半生“理想”而执着努力的精神。
(三)虚伪自私的专制型父亲
这是一类反面的父亲形象,他们无责任、无担当,又虚伪自私,但贴近真实人物形象,也更具研究价值。在解读此类父亲形象时,要结合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方面剖析原因,引导学生用公正、客观的眼光看待这种父亲形象,发掘他们迫不得已的一面。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当于勒未回来时,父亲常常看着过往船只期待他的出现,并希冀于勒的归来为其带来幸福的生活,可当“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的于勒真的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又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张皇失措、迅速逃离,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无疑暴露了菲利普的虚伪自私。虽然,菲利普的自私自利不值得同情,但考虑到他们穷困潦倒的家境,考虑到于勒是全家唯一的希望,他落魄的出现无疑使希望瞬间破灭,若菲利普再接济他,恐难以为继,如此考量之下又令人对其报以理解与同情。
(四)贫困麻木的愚昧型父亲
此类父亲见识短浅、愚昧无知,从教材中几乎看不到他们对子女爱的表达,解读时除了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思维的局限性,关注其勤劳朴实与坚韧顽强的品质。以《台阶》中的父亲形象为例,他虽然忠厚坚忍,却也愚昧无知,为了“台阶高就代表这家人的地位高”而坚持了一辈子,总想将自家台阶修高一点,才能抬头挺胸做人,却不明白地位高低与台阶高矮并无关系,因此,当九层台阶修好后,父亲开始觉得处处“不对劲”,甚至怅然若失,这无疑体现了父亲无知的一面。再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虽然坚忍不拔的精神可嘉,值得学习,但做法却并不可取。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父亲形象的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父亲形象为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绝佳的契机,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契机,通过父亲形象的解读与教学,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因材施教,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在父亲形象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科学引导使学生从中收获生活体验,激发对父亲的亲情意识与感恩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前教师要洞悉身处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共性心理特征,既要了解其对独立、自由、真诚沟通的期望,又要考虑到其逆反心理,在教学中要避免居高临下的态度与苍白空洞的说教,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丰富情感体验,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与品德。一方面,在解读父亲形象时,教师要思考向学生传递出怎样的父亲形象,就正面的父亲形象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父亲的关爱,以此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的伟大无私,并唤起学生内心中逐步消散的父爱,强化其对父亲的理解,而对反面父亲形象而言,重点要引领学生洞悉人物性格缺陷,并剖析引发其性格缺陷的客观原因,重点教导学生善于捕捉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借此启发学生科学看待父亲的局限性,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父亲观;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深刻感悟文章蕴涵的真情实感,在解读父亲形象时要联系生活,使学生领会父亲深刻的爱,做到珍惜亲情、感恩父母,并能够学会与父亲正确沟通,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
(二)阅读教学,渗透语文人格教育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注重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借助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关注教材中父亲的形象,并见机渗透语文人格教育,激发其亲情意识。一方面,在引领学生阅读关于塑造父亲形象的文章时,若时间允许,教师可播放一些歌颂父母亲情的歌曲或故事传说,突出亲情的鉴赏分析,如此既可活跃课堂氛围,积累学生语言,又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亲情的熏陶,值得注意的是,营造亲情氛围时要把握好时机,可选择课前导入奠定总体基调,也可课上渲染调动氛围,抑或课后补充强化意蕴悠长,还可以作业方式使学生自己搜索、欣赏;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真实的表达,可设置“说一说”“写一写”等环节,鼓励学生表达对父亲的爱,也可要求学生课下搜集关于亲情的名言诗句,作为素材进行交流讨论,也可布置一组关于亲情的阅读专题训练,全面渗透人格教育,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补充材料,塑造完整父亲形象
中学语文教材由于篇幅有限,编者会适当进行文章的删除与节选,这无益于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父亲形象,针对此类问题,教师积极搜集和补充材料,通过影视作品所塑造的多元父亲形象,有意识地推荐、指导并组织学生观看,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塑造多面性的父亲形象。例如:教师可选择电影《和你在一起》中刘成这一父亲形象,讲述养父刘成为了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刘小春而耗尽心血的一生,使学生从这位值得尊重的父亲身上看到善良朴实的人性之美与纯粹的慈父之爱。除此以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历史和现代的眼光理性审视教材中的父亲形象,既要从文章时代背景出发解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又要结合当下生活审视文中的父亲,使之反思生活中该如何看待父亲,使学生从心底接受父亲的每一面,体会他爱的深沉。以《台阶》为例,现代中学生看来文中的父亲很愚蠢,为何一生只为修一点台阶,台阶真这么重要吗?针对此,教师要向学生描绘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现况,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父亲想要提高在村里的地位,就只能日复一日地搜集材料、搭建台阶,他相信台阶越高就代表地位越高,虽愚昧却可贵,值得后辈深深的反思。
文学文章是生命之声,呼吁融洽的家庭关系与和谐的社会关系。中学生语文教材中关于父亲形象的内容很多,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为家庭关系教育与学生语文人格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研究并发挥其美育功能,通过中学语文教材中或真善美或假恶丑的父亲形象,启发和指导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肩负起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与塑造和谐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重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