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提升学生地理阅读能力
——以人教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新授课为例
2021-12-02江苏省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 石 蕾
一直以来,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的不仅仅是地理知识,还有许多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如图像运用的能力、信息分析收集整理的能力、文字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而要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培养、锻炼出这一系列的能力,学生除了需要拥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还需要具备相当的阅读能力,才能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达到熟练迁移、应用的水平。
一、初中阶段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现状分析
就目前初中地理的现实情况,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中学的学生现状来看,初中阶段学生的地理阅读能力普遍较差,无法达到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学生通过有效阅读实现合作、研究性、探究学习的目标,我在课堂教学实践应用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时,当所提供的材料中出现了整段的文字内容是,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得要领,无法概括语段内容,无法提取关键词等情况,在后期的展示回答阶段,大部分学生也经常是照本宣科,且一般用时均会超出预计时间。
以《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中的一个教学环节为例,为了探究乡村与城市聚落之间的区别,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提供的文字材料和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表格的形式对两者进行对比。
乡村与城市的差别:
我对于这一环节的原本的预期用时为2 ~3 分钟左右,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却发现大部分学生所用的时间均超出了这一预计,基本完成时间在5 ~6 分钟左右,且文字材料的关键词句信息提取,也并不是十分准确。
而由于阅读环节开展得并不顺利,也导致了后续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等环节无法有效、迅速地开展。学生对于材料的阅读不完整、未提取到关键性信息,在后期进行乡村和城市聚落的区分、判别时也变得一知半解。这一点在后期的当堂检测反馈中也得到了一定印证。
由此可见,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地理阅读能力的缺失、不足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当此类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多次出现后,不但会缩短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使得课堂教学环节变得拖沓,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我认为在当前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多学科综合阅读能力,只有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才能够实现各门学科相融合的大阅读模式。
二、学生地理阅读能力培养的几点想法
一般来说,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课前、课上及课后三个阶段。
(一)课前阅读阶段
课前阅读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习,作为教师,我们当然都知道课前的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于新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也能够大大缩短教学过程中探究环节的时间,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因此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这也就导致了这一环节落实难度较大。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便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一是教师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那么只能将阅读的时间安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实践,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二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但没有给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样造成的结果便是,由于学生接触的知识点一般都相对比较陌生,学生很难抓住重难点。以上两种情况很明显,并不是学生预习的理想状态。
因此,教师在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份阅读提示,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而对于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无法看懂的内容,也可以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下来,留待课堂教学过程中解决,使得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我仍以《聚落》这一节课为例,在课前,我曾分别对两个班级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预习要求:一个班,未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另一个班,提供了预习提示,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提供了预习提示后,课堂教学的过程变得顺畅了很多。
(二)课堂阅读阶段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阅读环节,是整个阅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阅读能力能否大幅度提高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引导工作,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培养综合阅读能力。
在《聚落》这一课时的授课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小组合作阅读
在课堂阅读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进行阅读,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个人阅读能力有限,无法将所有的知识内容提取完整;课堂上消耗的不必要的阅读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安排成4 人小组,进行小组合作阅读,小组成员间、组与组之间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2.增加阅读时间,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小组合作阅读的基础上,每节课的探究阅读主题不宜过多,我个人认为一般1 ~2 个即可,这样能够让学生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阅读,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此同时,由于探究主题设置不多,就可以适当延长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能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虽然在课堂当中设置了探究阅读环节,但是或由于担心课堂时间不够,或由于担心学生阅读能力不足,无法阅读到有效信息,教师实际上只留了很短的时间,让学生将内容读一遍而已,长期这样下来,学生完全无法从这一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所得,自然也就达不到任何效果。
因此,我在《聚落》这一课时的授课过程中,总计安排了两个探究阅读主题:第一,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第二,聚落建筑景观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每个主题为学生预留了10 分钟左右的阅读时间,而后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分享,通过组内及组间的相互补充,基本上每一个小组都能够完成这两个探究阅读主题。
3.图文材料相结合,增强思维转换能力
地理阅读材料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于,地理阅读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地图、符号、图像资料,而要将这一部分资料转换成文字或语言的形式,这对于学生阅读的思维转换灵活性有较高的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转化能力,我除了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字材料外,还为每一部分文字材料配置了相对应的图像及地图资料,要求小组成员将两者的共同信息提取出来,并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得出结论。
(三)课后阅读阶段
课后的巩固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对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内容加深理解,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对于学生的课后阅读,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首先,整体粗读,先对新知识进行简要的回顾,归纳总结出其中的重难点;其次,局部细读,对于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或存在疑问的知识点,逐个击破,查漏补缺;接着,及时整理阅读笔记,进一步消化疑难知识点,真正将所学内容化为己用。
同时,也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向学生推荐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书刊,让阅读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结束《聚落》这一课后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介绍中国各地民居特点的书刊、文章,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聚落建筑景观与所在地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此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与家长一同去当地亲身体验,这样的经历相信对于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非常有帮助。
总而言之,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尝试更多不同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找到最适合最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方式。也许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失败和挫折,但也唯有这样在不断地尝试中去磨练自身,才能够让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扮演好“引导者”这一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