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读趣味童诗,培植语文诗意
——谈陶行知思想指导下的部编版教材童诗教学内容研制

2021-12-02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童诗陶行知词语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 姜 群

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童诗,内容浅显易懂又富有童真,反映童心。篇幅不长却蕴含着真情,表达童趣。在部编版教材的低年段里编入了很多文质兼美的童诗,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好好阅读这些童诗,在孩子内心深处一定能埋下诗意的种子,丰富精神世界,孕育语文素养的茵茵芳草地。

一、扣题目含义,谈自身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

古语有云: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童诗的阅读教学中,有时候“题目”就是这个“领”,童诗的主题与核心都汇聚在此。老师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个“领”入手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勾连到自己的生活经历,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如一年级下册的《明天要远足》这首童诗,整首诗都是围绕“明天要远足”这件事情来描述的,生动写出了一个孩子要去远足前一天晚上因激动期待而睡不着觉的心情。与学生当下的生活联系很是紧密。学习内容之前,我们认读了题目,就针对“远足”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说说意思。学生一下就想起了前不久刚参加过的秋游活动,他们有的说起了“我们在金仓湖公园里走了很多路,看了很多树木花朵,还做了游戏,真有意思”,有的想起了“我们在现代农业园里参观各个大棚和展示馆,看香蕉树、芒果树、椰子树、还有垂下来像头发一样的瓜藤,真好玩”。大家的回忆活生生地展现了当时的景象,那种感受再一次得到唤醒与共通。我趁热打铁:“如果明天要远足,那今天晚上你会有什么想法和做法呢?”讲到这一点,学生更是小手林立,他们有的说自己准备了好多吃的要和大家分享,有的说一直在想那个地方到底有些什么好玩的东西,会不会有小动物……听着学生们兴奋的描述,看着大家闪亮的瞳仁,我觉得抓住了童诗的题目来开展教学是有效的。

对于题目包含着主旨的这一些童诗,如果学习的时候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含义,谈谈自身的经历,可以很好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从而帮助他们做好学习童诗前的心灵共鸣与愉悦接纳的准备,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推进打好基础。

二、抓内容理解,悟作者用意

“我们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过。

更多童诗的主要内容和主旨都包含在童诗的具体内容当中。尤其是一些鼓励儿童要学会某种本领或是改变自己的某个缺点、不足的童诗,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内容进行理解,帮助学生悟得作者写作童诗的意图,让自己成长起来。

如一年级下册的《夜色》这首童诗,描写了一个孩子非常胆小,晚上不敢到外面去,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与陪伴下来到了月光下,他看到了美好的月色,听到好听的声音,感受到了夜晚与众不同的美,他也变得勇敢起来了。在学习这首童诗的时候,我采用对比阅读、联系生活的方法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先读第一段,找出作者不敢出去的语句,想象他的内心想法。再读第二段,找出作者开心的语句,想象他内心的想法。说说是什么让这个孩子有了这样的变化。然后进行了一个体验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在夜晚出去玩的经历,当时有什么感受。很多学生都有这份愉快的经历,他们觉得童诗中的孩子不用太胆小,要学着勇敢一点。也有一些胆小的孩子,说自己也害怕夜里到外面玩,但是学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夜晚的世界也是很好玩的,觉得自己也要勇敢一点。最后进行了角色采访,让学生来说说作者要用这首童诗告诉大家什么。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作者写这首童诗的目的。听着孩子们的话语,我想他们已经懂得了作者写作的用心和用意了,童诗就是这样浅显而亲切地改变着孩子的内心,并给予孩子向上、向前成长的动力。

教学童诗时,老师如果合理解读童诗蕴含的主题,涵泳作者的写作用意和心声,用适切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走近、感知、理解作者的用意,就能帮助学生在童诗里汲取心灵成长的营养,让童诗滋养孩子们的童年,获得阅读的良好体验。

三、用个性朗读,表内心感受

2011 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每一首童诗都逸致隽永,值得反复朗读体味。在学习童诗时,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读出自己对童诗内容的理解,表达出内心的感受。陶行知先生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大小多少》,内容短小,紧凑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在指导朗读第一段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出大黄牛和小花猫的差别。有的学生把“大”字读得很大声,拖长音,听上去感觉黄牛身体很大很大。把“小”字读得很轻很轻,听上去感觉花猫长得很小很小,小的几乎看不到。这个学生的朗读很有自己的想法,他用带有比较的读法,让其他学生觉得黄牛真的很大,花猫真的很小。我表扬了这个孩子的朗读创意,希望大家再想想还有其他什么读法读出“大”和“小”的不同。这下孩子们纷纷动起脑筋来,有的学生把“一头”这个词语读得响亮缓慢,把“一只”这个词语读得低沉快速,有的把“黄牛”词语读得重,“猫”字读得轻。不同的朗读,都在表达自己对童诗内容的理解。到了第二段的朗读时,不用老师刻意提醒,学生们就已经试着用之前学的方法来表达对“多”和“少”的理解了。他们有的摇头晃脑地读,有的声音高低有变化,有的语速快慢有不同,大家都读得很自然,很投入,很开心。

童诗需要用朗读来传递读诗者的感受。在指导朗读童诗时,老师要鼓励学生抓住关键性的词语,进行个性化朗读,自然朗读,这样才能让孩子用心去感受童诗的情感,顺畅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趣味,感悟童诗乐趣。

四、仿诗歌体裁,做主题创编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小诗人。在他们心中,万事万物都是神奇美妙的。在阅读童诗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模仿童诗的主题、格式、篇幅等来进行童诗创编,把学生当下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相连,让语文学习紧贴生活实际,在学生心中培植大语文、活语文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共生,让习得与创造同构。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动物儿歌》讲述了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与活动特点,短小精悍,富有童趣,还活用修辞,学生们很是喜欢。学完童诗后,我设计了一个童诗创编环节,第一步是拓展说话:“你一定知道别的小动物的知识。我们先来说说昆虫,在哪里生活?它们喜欢做什么事情吗?”学生纷纷发言。我还引导学生把一些动作换成人的举动来说。如学生说:“知了在书上大声叫。”我鼓励他换成了“知了趴在树上唱山歌。”我还适时把一些关键词语写在黑板上,标上拼音,读两遍。第二步是出示模仿童诗格式的填空式句子:(什么动物)(哪里)(怎么样)。我指着黑板上的板书,笑着鼓励学生:“让我们用上这些词语,来学着书上童诗的格式创编属于自己的童诗,这样大家也就成了一位小诗人啦!如果你能不用老师给的词语,而是自己编一首诗出来,那你就是大诗人啦!”学生激动起来。一阵兴奋的嘈杂声响起,过了一会儿,声音慢慢低下去,再过一会儿,全班逐渐安静,好多小手举起。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蜜蜂花丛挂花篮”“知了树上唱山歌”“蝈蝈笼里叫得欢”“蜗牛叶上爬得慢”“螳螂藤上举大刀”……一样的每行7 个字,一样的句式安排,一样的活用修辞,却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我们当下正在阅读的绘本故事。听着这些有趣、稚嫩、好玩的诗句在教室里回响,全班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我却分明听到孩子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在微微拔节的响声,那么清脆,那么清晰。

学习童诗,学习是基础,是一种习得的经历,但我们老师更应该做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创编,模仿童诗的主题、句式、篇幅、格式等进行同题创造编写,感受童诗体裁特点,让学生从小就有创造意识,把生活与语文紧密联系起来,从学习到运用,从模仿到创编,从小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追寻诗意的种子,种下一棵语文素养的幼苗,滋养心灵,涵养生命。

童诗,珍贵且宝贵的人类文学宝库中的珍珠。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好好研制童诗课堂教学内容,用童诗来孕育儿童的心灵田地,用童诗来丰厚儿童的精神世界,那么一定能够为儿童的语文课程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灵动思维,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童诗陶行知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童诗对对碰
找词语
童诗三百首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另一种话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