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实践
2021-12-02河北郑口中学刘秋蕙
河北郑口中学 刘秋蕙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历史课标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一要求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关键能力。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学生以关键能力作为依托,并非简单的教学任务。
一、重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务必先明确能力的概念。能力在不同的领域内涵不同,任何一项教学活动的参与都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部分教师认为能力是一个术语,本质上是一种潜在的个性特征。有的教师则提出能力不仅是潜在的个性特征,还是存在差异化的,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化的。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以学科教学为基础上的深层次教学,具体的能力培养需要按照能力的因素和内在结构拆分进行。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往往还伴随着其他的“副产物”。能力的培养并非独立于学科教学之外,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会相应地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历史学科教学能力的本质是以历史学科知识为媒介,其是一种结构并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历史学科能力具有稳定性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历史学科兴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有属性,把握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简单来说,历史学科能力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一部分是学生在运用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能力。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预先准备好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观看教师准备的影像资料的同时伴随着教师的实时解读,视觉冲击和历史的沉重感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完美激发,学生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表现更加的活跃突出。
二、引导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学习迁移能力有多种表现形式。教师依据不同的方向、结果和性质划分得到的也是不一样的迁移表现。根据迁移方向可以分为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根据结果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以及零迁移。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迁移主要是其他学科对于历史学科的迁移、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迁移、初中历史学习对高中历史学习的迁移以及高中历史中政治版块、经济版块和文化版块三部分内容之间的迁移。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之前首先要明确影响学习迁移能力的主要因素。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对历史结构的整体认识以及学生的学习心态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专项培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培养效果。
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认知培养,丰富的历史基础知识是学生思维迁移的前提。学生对于高中历史基础知识了解越透彻,学生的“地基”就越牢固。学生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足够多,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认知越完整,在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时越轻松。完整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重要体现。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学生完成大量基础知识的联想和迁移,学生以时间线为基准进行体系建构。每个历史事件的类型和结果都需要学生总结和迁移,同类型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以及对整体局势的影响都是学生运用学习迁移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时间,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温故而知新,学生通过复习和思考对于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知识的联想和迁移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有一个客观认识,每个学生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角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是区分学生个性的重要特征。每个学生的历史认知结构都是经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并非学生先天就存在的。因此,学生的认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学习迁移的关键成分,学生以形成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和学习迁移,经过一定的迁移后形成一个崭新的认知结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课堂反馈,一味地追求教学速度和作业质量。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不受教师的重视,教师完全按照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很多教师设计的历史作业并不合理,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背诵和抄写课文内容,根本没有要求学生对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知识进行反思和思考。
创新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种,但是并不完全属于历史学科能力的范畴。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弱、创新思维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欠缺。部分教师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已经定型,每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被前人分析得极为透彻,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照抄照搬前人的结论即可。这种看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教师自身狭隘的眼光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大部分学生以教师为榜样,部分学生甚至刻意模仿教师的行为习惯。这意味着教师的行为意识对于学生的影响较为深远,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实现自我创新思维意识的突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是课堂主体,但是教师仍然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变而不是求稳,追求学生思维的改变。部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完全按照他人的方式进行,没有自己的任何思考,完全是对他人结论的照搬照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行为,并且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提升创新思维意识,取得一定的突破,否则学生的历史学习如同“一潭死水”。
教师也要革新教学素材,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教师在讲解“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时,教材中部分内容涉及影像资料的盗版问题,但是光盘早已经被市场淘汰。教师如果从打击盗版光盘的角度出发,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流行概念,将光盘替换成“周杰伦创作的流行歌曲”。学生对于周杰伦并不陌生,部分学生甚至还是周杰伦的歌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求其开动脑筋打击盗版资源。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谈一谈学生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执行难度。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不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很难通过历史的学习完成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过程。
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学生的个体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并非是从教师那里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自行学习获取知识的。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这一学科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经常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给予学生一个历史专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探究过程。在课程结束前,教师通过点评每个小组的总结陈词来实现教学目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适应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每个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意味着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时,历史学科素养较强的学生是占据一定主导地位的,历史学科素养相对较差的学生未必能跟上前者的节奏,前者的探究方向也不是历史学科素养相对较差的这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开展合作教学活动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意味着其需要教师的监督和管理相较于平时更少,教师的教学压力和负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教师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学生的课堂反馈得到教师及时处理,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优化,学生感觉历史学习越发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