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快乐学习
——论大班混班角色游戏开展策略
2021-12-02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下渡中心幼儿园施玉梅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下渡中心幼儿园 施玉梅
据了解,现今大多城市的孩子居住在独门独户的楼房里,缺少与人,特别是与同龄孩子的交往。而且当前,很多家庭都是几个老人带一个孩子。无限的溺爱,让孩子变成 “小公主”“小皇帝”,导致幼儿出现自私自利、不懂谦让等问题行为,这些都是当下社会中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当然也是幼儿教师应该注意和思考的方向。
传统的幼儿园角色游戏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幼儿活动范围小,同伴互动交往有限。不同班级创设类似的游戏环境,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在混班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互相交往、学习,形成一种“共同进步”的良性游戏局面,幼儿不再局限于现有的班级中成长,算是提前步入“小社会”的实践。
根据幼儿园教室面积小而走廊长且宽敞的实际情况,我们将走廊空间与班级空间有机结合,开展了“大班混班角色游戏”的实践研究,扩展了幼儿的游戏空间,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资源,让他们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游戏主题和游戏伙伴。
一、丰富游戏主题,巧设游戏区域,让幼儿自己做主
给幼儿一个宽松的游戏氛围,尊重幼儿的选择,产生的游戏主题才会更丰富精彩。在角色游戏开展前,大班教师通过集体研讨后,通知家长带幼儿一起去剧场、医院、理发店等参观实践,为幼儿开展游戏做好经验铺垫。根据幼儿和家长前期的参观实践,教师和幼儿讨论确定游戏主题并分工合作,一起收集材料,打造既温馨又富有童趣的游戏环境,并从幼儿和环境的互动中及时准确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一次次调整,创新游戏主题,推动幼儿发展。在师幼的共同努力下,大班的走廊、门厅甚至植物角都成了幼儿自由游戏的天地。
门厅变成了“森林剧场”,教师跟孩子们一起商量节目内容,共同制作道具、服装等。幼儿可以在这里自主选择材料进行简单的布景,根据大家一起商定的节目单进行装扮、表演。
长廊变成了“医院”,教师和幼儿利用家长收集的药盒、输液瓶、听诊器等材料,一起布置诊室、输液室、药房等科室,讨论并设计制作病例、就诊卡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专属的病例与就诊卡,后期还延伸出“体检中心”的游戏。
班级变成了“消防大队”,幼儿在参观完区消防大队后提出了这个游戏。前期,幼儿一起讨论并设计制作需要的材料清单。材料清单制作完成后,几名孩子自告奋勇地去小、中班发放清单,呼吁全园一起参与收集“消防大队”游戏需要的材料。后期幼儿用收集来的材料,在饭后、离园前等自由的活动时间,共同制作了担架、灭火器、防烟面具等玩具,孩子们孜孜不倦地玩着“着火—报警—灭火”的游戏。
植物角变成了“森林咖啡屋”,这是萱萱小朋友跟妈妈外出喝下午茶后提议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多数幼儿的支持。幼儿寻求教师的帮助,搬了三张建构室的桌子,铺上保管室领的桌布,后期自带花茶、饮料、小饼干等材料,自行把种植角旁边的空地布置成温馨的咖啡屋。每次活动,孩子们和同伴一起在生机盎然的种植角喝茶聊天,有的孩子还自带了画板玩起了写生,一切是那么自然惬意。
随着游戏的开展,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升,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后期我们根据幼儿热衷的话题和当下的社会热点,生成了许多新的游戏,如地铁、美甲屋、美食坊等。
二、低结构、开放性的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究
仿真或是单一的材料会限制幼儿的想象,而大部分低结构、开放性的材料具有取材容易、成本低且运用灵活的特点,宜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因此,角色游戏中低结构、开放性材料的投放是很有必要的。随着认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大班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教师应多鼓励幼儿收集各种游戏所需的低结构、开放性的材料,并尝试自己单独设计制作或和同伴、教师、家长一起共同制作玩具。
最好的方法就是增设一个“百宝箱”,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缺少材料或想增加情节时,就可以到“百宝箱”中寻宝替代,保证游戏更加顺利、精彩地开展。“百宝箱”里应投放便于幼儿加工、组合的低结构、开放性材料。如:积塑玩具,幼儿可以随意拼插、组合,创造性地表现:桌子、话筒、魔法棒等;不同形状大小的箱子,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在一个箱子上画上按钮连上“花洒”就变成了热水器;用几个箱子粘贴组合起来就成了地铁的安检门。
三、顺应幼儿需求,让幼儿敢于生成
(一)设置“留白区”,满足孩子生成
在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经常生成新的游戏主题,他们会在游戏过程中突然玩起自己当下生成的内容,于是,我们决定在大班的公共区域设置一块“留白区”。在这里,幼儿想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由幼儿全权自主商定,他们亲切地称这块“留白区”为“我们的家”。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了新的创意时,他们可以集中在“我们的家”里商定新的游戏主题,设计玩法,讨论规则。
“留白区”设置时,部分教师担心“没人光顾”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实际上,“留白区”几乎没有一天是“空白的”,这里诞生了“野餐去”“爱心义卖”“走秀”等精彩热闹的游戏。在“我们的家”里,幼儿尽情发挥着自己的创意。
(二)适当点拨,让“萌芽”生长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自身的知识经验不足,能力水平有限,在生成一些有价值的游戏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到这种信号,适当“点拨”,促进幼儿有价值的游戏活动的生成。
在一次游戏中,“美食坊”一开张,大量“自由人”扮演顾客到美食坊吃三明治,美食坊里拥挤异常,嘈杂声也很大。消防大队队长“打电话”给美食坊的服务员(瑶瑶),要求送五份三明治到消防大队,瑶瑶拿起托盘装入五份三明治送进消防大队,自行做起了外卖,可是其他孩子照挤不误。教师发现问题后,便以顾客的身份加入游戏中,给瑶瑶打电话要求送一份三明治到她家(还有意将自己的声音放大)。这时几个美食坊的服务员和几个正在排队的顾客好像听到了什么,纷纷转过头,看着瑶瑶将三明治放进托盘送到教师家。教师的这一举措,带动了幼儿,部分顾客也拿起电话要求服务员送餐上门,外卖逐渐走进了“美食坊”的游戏中。由于幼儿对外卖不甚了解,具体的流程不是很清楚,送外卖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小事故”。活动结束后,教师跟孩子一起调查、讨论如何送外卖,以获悉有关完整经验。
上述游戏中,教师敏锐地观察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当机立断,以角色身份参与其中,使个别幼儿生成的游戏行为——“外卖”引发到群体中去。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对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调查、探究,丰富幼儿有关经验,并引导幼儿用获得的新经验来支持自己的游戏,使游戏更加精彩纷呈。
四、梳理游戏经验,利用思维导图增强理解,让幼儿系统记录
游戏活动结束后的经验梳理必不可少,这一环节富含教育价值,是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的点睛之笔。在这个环节,幼儿可以把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大家进行分享、探讨。在经验分享的过程中,幼儿既可以回顾自己的游戏经验,又可以从同伴那里习得更多的游戏经验。同时,幼儿在用语言、动作阐述自己经验时,还可以进一步地梳理头脑中混乱的经验,从而形成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画画是儿童语言的延伸,幼儿涂涂画画的过程,既是游戏又是学习。在与幼儿一起回忆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的思维导图,如流程图、桥形图、树状图等,辅助幼儿记录经验。教师构建思维导图的框架,而幼儿则用图示、符号、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导图的模式解决了幼儿不会写字的问题。例如:在美食坊中,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示、符号呈现出自己对当天美食坊游戏活动的理解,既丰富了书写经验,又将生活经验系统化,加深了对游戏的理解。
角色游戏不应受班级、空间局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最大化合理利用场地,积极开展大班混班角色游戏,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教师应该用自己最真的爱、最细的心、最巧的手去支持幼儿游戏,让幼儿自主游戏,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