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1-12-02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赵湾乡中心学校赵世华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赵湾乡中心学校 赵世华
追求课堂教学高效一直就是教师共同的追求。但要注意,随着时代发展,高效课堂在目标上会发生变化。过去,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很简明,就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更准确地完成计算。而课改后,高效课堂则不仅是指传授知识与技巧的高效,更是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因而,传统的教学策略在当下就失去了作用,教师必须根据核心素养和知识技能传授这双重目标,重新构建课堂。
下面,结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实践,就核心素养下高效课堂的构建谈几点建议。
一、指向素养
教材中的内容以知识为主,一般不直接呈现核心素养。因而,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教师要学会从教材中挖掘出指向核心素养的点,从而在知识教学中能体现出核心素养教育。要落实这个工作,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容易在于,数学的核心素养与数学知识有着天然关联性,很容易找到切入点;难在教师必须对数学核心素养了然于心。如数形结合、建模思想、创新思维等等十余个核心素养,要能如数家珍。否则面对教材,就不太容易下手。比如,翻开教材,看到“小数乘整数”这个小节,从开篇的第一幅插图(小学生买风筝)上,马上就反应出通过这个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而当看到后面教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时,又想到,利用这个时机可以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思维能力)进行训练,让他们利用已学过的整数乘整数乘法竖式计算法去推导出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法则,既能使之掌握知识,又能训练思维。
结合教材,将教学目标清晰指向了素养,然后,再考虑采用什么策略或方法来达到目标。
二、引发兴趣
知识技能可以传授,素养则只能是学生自我生成。因而,培养素养就首先是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但以小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发展观水平来看,很难以远大理想抱负为主动参与学习的驱动。这样,唯一驱动其学习自觉性的途径,就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的行为。而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来说并不难,而且方法很多。只要教师能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诸如比赛、表扬、展示、游戏、设问、操作等等方法,都可以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比如,在五年级“位置”这一课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时,教师设计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让一位学生蒙住眼,教师或同学说出一组数对表示某同学位置,让他猜一猜这是哪位同学的坐标。既能巩固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把握,又能激发其兴趣。
三、转变方式
因为素养需要遵循自我建构规律,所以在学习方式上(原称为教学方式)也需要改变。原本的课堂基本上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虽然能传递知识,但对素养不具有生成作用。因而,教师需要采用具有过程性、学生为主体的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生成和发展素养。比较常见的、效果比较好的方式有翻转课堂、先学后教、合作探究等。比如,在前面分析教材中挖掘核心素养培养因素时,提到了“小数乘整数计算”这个教学内容。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整数乘整数知识,以这个为基础,是有条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提示他们两个要点“一是想一想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二是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变化”,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进行探究,看看能不能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推导出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规则。教师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亲自经历了知识技能的推导过程,其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举一反三式的迁移能力,都能得到有效训练。而且,合作式学习还因为活跃有趣,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合作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团队精神等。
四、设置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当下的流行。这种教学方法之所以能受到教师的关注,主要就是因为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明显的作用。情境法的主要作用有三个:第一,情境具有生动性,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有一定作用;第二,情境具有直观性,与小学生习惯于感性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的情况比较吻合,因而可以提升学生理解、把握知识的效率;第三,情境通常是与数学应用场景具有关联性的,因而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树立正确数学价值观等作用。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研究“种树问题”的时候,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少,让他们通过纯粹的抽象推理来完成对不同种树场景的计算(环形种树、直线种树、方形种树等),其实并不太容易。这个时候,教师让学生探究的同时,使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几个种树场景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该如何围着水池种树,例如在马路边种树则需要考虑两端都种上树、靠墙种方形的树篱笆,则要注意墙那一面是不种树的等场景。这样,有了这些情境的支撑,学生探究起来就要容易得多了。
五、联系生活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是核心素养下高效课堂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重点工作。因为在数学的核心素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实践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学以致用素养。而要培养学生的实践素养,通常来说教师会主要采用应用题训练的方法,而上面所提到的情境法也比较常用。这两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来说,作用都不错。但有一点,应用题也好,情境也好,都是具有“虚拟”特征的,仍然有些“纸上谈兵”的意味。因而,联系学生生活以培养其实践素养,除了使用应用题训练和构建生活情境外,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或进行一些有趣的动手操作活动。这样亲历式的学习,能更好地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发展。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教师就最好不要仅向学生展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或照片,而是让学生拿着硬纸板、剪刀等,自己动手去尝试着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因为大家知道,要做成一个长方体,就与纸面上看几何图形不一样,因为有个组装问题,就需要学生考虑怎样留置粘贴点。这个技能是通过观察、听讲所不能掌握的,掌握这个技能的最佳途径,就是亲自经历。
六、促进思维
数学的很多素养都与思维能力相关,比如数形结合、建模思想、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哪个也离不开思维的支持。所以,有人把数学称为“思维体操”,一点不为过。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其思维发展,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关键。而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则比较复杂一些。因为思维有很多种类型,比如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关联思维、推理思维等,这些思维都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需要教师根据需要采用对应的培养方法。但有一个方法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来说是通用的,即,问题法。问题法就是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发其思维活动,在学生解答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训练其思维能力。无论哪种思维,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图形(如简单一些,就用长方形),然后随机规定图形上一个点,然后问学生,“围绕这个点,顺时针旋转90度,图形在什么位置,是什么形态?如果旋转180 度呢?……如果我们把点换个位置,再旋转这个图形,又有什么不同?”用这一组问题,引发学生一连串思考,从而有效训练其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构建高效课堂一直是教师的追求,但需要注意,在不同的教育理念、目标下,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和策略是不同的。在核心素养目标下,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既能保证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能使学生的各种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生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