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21-12-02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南关学校王永忠

家长 2021年24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摩擦力情境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南关学校 王永忠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一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要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提出疑问,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究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并且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释。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主动提问的好习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探究的实践当中。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过程中进行探究,通过这种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搓手来体会双手有什么变化。有的学生会回答:“用力地揉搓双手,手会发热。”此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由此有效地引导学生投入摩擦力学习当中,让他们能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以及特点。在学习了摩擦力的特点和主要应用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关于情境学习的问题。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有哪些具体的情境是关于摩擦力的。”于是,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冬天穿脱衣服的时候会产生火花,这就是摩擦力造成的。还有的学生会联想到道路上的减速带也是为了增加摩擦力,减缓车辆的速度。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具体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接下来进行的摩擦力实验当中,学生也能够带着兴趣主动去进行探究。

再如,在讲解“电磁铁”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每次上课的铃声询问学生:“我们上课和下课都有铃声作为指引,都知道铃声响了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但是,铃声是怎样产生的?你知道它的主要原理吗?”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思考,然后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提出相关的疑问。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尽快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浓厚的热情。这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拓宽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空间的拓宽,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学习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让他们能够从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进行讨论交流和探究,让学生能够自主去思考,大胆去猜测。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而不能强硬控制和干涉。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够自主地投入学习和探究当中。例如,在讲解“声音的产生”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任务,让学生用自己能够想到的方法使用保鲜袋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和设计。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让他们能够深切感受到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

三、重视实验过程,寓教于乐

在小学科学学习当中,探究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而很多小学科学知识的探究都是通过实验的方式展开的。这主要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于新鲜好玩的事物非常感兴趣,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学生设计趣味性十足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掌握一些科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解“观察植物的种子”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植物种子的种植,并且能够分阶段去观察种子的变化过程,这种观察实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种子的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认真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必备的实验用具,包括放大镜、实验表格以及容易成活的种子等材料。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观察实验的乐趣,让学生能够发现植物种子的不同阶段变化特点。这种实验能够真正推动学生有效参与到实践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带来的乐趣。

四、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化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

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可以把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深化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科学实验的探究,让他们在不断地探究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科学学习的全过程中。例如,在讲解“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他们去观察面包上霉菌产生的原因以及促使它生长的主要因素。在学生探究结束之后,教师为了深化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就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外学习时间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食物变质的现象,并让他们进行观察记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学生对于课内知识的掌握,让他们的科学知识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内容当中,还能够主动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发现素材,主动探究和学习。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非常重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够主动去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首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其次,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进行学习空间的拓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加活跃,让他们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再次,小学科学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重视实验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最后,教师还需要把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深化学生的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进行有效的科学知识延伸。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摩擦力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摩擦力』知识巩固
理顺摩擦力
蜗牛看牙医
透析摩擦力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