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病夏治的中医机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2021-12-02王春南

光明中医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伏贴温阳艾灸

张 瑜 王春南

冬病夏治是在夏季预防和治疗冬季好发的疾病,主要是利用夏季三伏天阳气旺盛以补充人体阳气,祛除寒邪,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与现代预防医学亦有相通之处。冬病夏治采取“择时”的治疗策略,起到“通经脉、起沉疴、复阳气”的作用。现冬病夏治“三伏灸”已普遍被人们接受和认可,随着临床应用的深入及对古籍内容更深层次的挖掘,冬病夏治也逐渐引起临床学者的广泛关注。

1 概念

“冬病”是指在冬季及气候寒冷时感寒后好发或加重的病症,多由于正气不足, 主要是肺、脾、肾三脏阳气亏虚,感受阴寒之邪后在体内形成“伏邪宿根”,导致肢体经络不通,病程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常见于哮病、喘证、咳嗽、寒痹、冻疮、泄泻、畏寒症、虚人易感等。“夏治”是指夏季最好为三伏时令,自然界阳气最为旺盛之时,顺应自然,通过温阳补益的治疗手段以温补机体阳气,祛除内伏寒邪,提高人体正气,治疗及预防上述虚寒里阴病症[1]。具体的治疗方法有穴位贴敷、艾灸、药物注射、埋线、针刺、刮痧、拔罐、口服中药、熏蒸疗法等等。因此,冬病夏治法就是主要针对冬季及气候寒冷、感寒后好发或加重的病症,在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阳补益之法以调整人体阴阳,从而祛除体内的沉寒痼冷,达到强基固本、阴平阳秘、防病治病的目的。

2 理论依据

2.1 阴阳学说冬病夏治法的最初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2]。阴阳互根,即春夏要顺应阳气升发和万物生长以养阳,使阳气充沛,为秋冬养阴奠定基础;秋冬则应顺应万物收藏以养阴,固护阴精,确保春夏生发阳气有备。张介宾从阴阳互根而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景岳全书》云:“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阴。善养生者,春夏培养内虚之阳,秋冬培养内虚之阴”。春季万物始生,人体内阳气逐渐生发,到夏季时阳气旺盛,尤其是“三伏天”,自然界阳盛达到极点,人体阳气外浮而体内阳气亏虚,故宜养内虚的阳气,此时以温热养阳之法治疗,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及温热药来补充人体的阳气,以阳克寒,驱除体内阴寒之气,调节脏腑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冬病夏治的目的。

2.2 五行学说《黄帝内经》记载:“春胜长夏, 长夏胜冬, 冬胜夏, 夏胜秋, 秋胜春”[3]。按照五行归类,长夏属土,冬属水,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土克水,长夏胜冬采用的便是培土制水之法,即人体在长夏时节通过养阳,补充脾土之阳气,冬季便不易感受寒邪致病,亦能克制驱除体内寒邪,从而起到防治寒病的效果。冬病夏治就是土克水的克制关系。 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及“母子相及”关系来分析人体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人体五脏中,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土克水,长夏养阳可以温补脾土以克肾水,同时防止肾水亢盛而盗肺金之气 。

2.3 “天人合一”学说《灵枢·岁露》说: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黄帝内经》重视“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中,自然界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自然的运动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会随之变化。《管子·形式解》云: “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 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 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人体的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二气消长相一致,春生气,夏长气,秋收气,冬藏气。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尤其是三伏天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常人此时阳气旺盛, 冬病患者由于体内寒邪太过, 至夏季仍未消退, 体内阳气亏虚, 此时若借助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施以适当调治,体内阳虚会出现好转的趋势, 阳气不断充足,乘势制约其太过以阳克寒,化解体内寒凝之气,恢复体内阴阳平衡,故冬病在“夏”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 冬病夏治临床运用

3.1 适应范围冬病夏治在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或小儿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慢性或变异性咳嗽等辨证分型属阳虚或实寒的病症[4]。现冬病夏治的治疗范围已经扩大到消化系统(慢性胃肠炎、寒性胃痛及腹痛、厌食和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等)、运动系统 (颈椎病、肩周炎、寒湿痹证、关节炎如风湿性、骨性、反应性、类风湿性等)、心血管系统(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宫寒痛经和宫寒不孕等)[5],但具体疗效有待临床大样本数据进一步验证。

3.2 治疗方法冬病夏治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如穴位贴敷、艾灸、热熨、刮痧、针灸、拔火罐、中药内服、药膳食疗以及药物注射、埋线、热疗等方法。但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且临床疗效显著的主要是穴位贴敷和艾灸。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临床上又称之为“三伏贴”“三伏灸”,属于天灸疗法。天灸疗法是指将生鲜药物捣泥或几种中草药研成粉末,调成膏状贴于穴位上,由于药物对皮肤有刺激性,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而达到灸治效果的一种方法,是我国一种十分古老的治疗方法。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五十二病方》中的“以蓟印其颠”,即在百会穴处外敷芥子泥使局部发红以疗蛇伤。天灸一词首见《荆楚岁时记》中“八月朔日收取摩墨, 点太阳穴止头痛, 点膏肓穴治痨瘰, 谓之天灸”。直到清朝张璐将天灸与夏季 “三伏”相结合,创造出“三伏灸”。张璐在三伏天用白芥子穴位贴敷治疗冷哮。方中白芥子、延胡索用量相同,甘遂、细辛用量再减半,研成细末,再加麝香少许,用生姜研汁调匀,涂抹于肺俞等穴位,等三炷香后才可揭去。初伏、中伏、末伏各治疗1次,方可去除冷哮病根。现代的“三伏贴”在防治肺系疾病方面也多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运用,常用药物有白芥子、细辛、麻黄、甘遂、延胡索、生姜、麝香、丁香、冰片等。三伏贴多采用辛散温热之药以温阳祛寒, 去除冬病之病根, 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 三伏贴在治疗肺系疾病时, 通常选取每伏的头两天进行穴位贴敷。根据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元法推算,“三伏天”每伏的第1天皆为“庚日”,第2天皆为“辛日”,天干与阴阳五行对应:庚辛五行对应金,庚属阳金,辛属阴金,庚辛与肺脏相应,故每伏的庚辛日都是治疗肺系疾病的最佳时日,但“庚日” 温补阳气的效果优于“辛日”[6]。三伏贴既可通过药物在特定部位皮肤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物作用,同时有穴位刺激,激发经络本身功能,循经由表入里内达脏腑,补充人体阳气,使机体阴阳达到平衡状态。三伏贴成人一般每次要贴3~4 h[7]。贴敷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年老者及瘦弱者、易过敏者应适当缩短贴敷时间,儿童及婴幼儿时间应更短,个别对药物特别敏感的患者要密切观察,记录第1次耐受时间。贴敷时间要恰到好处,理想的时间为去药后局部皮肤潮红,伴有热痛感,几天后脱一层薄屑或有细小水疱。这样既能确保疗效,又可避免出现大疱引发感染的痛苦[8,9]。 艾灸是通过灸火的热量及药物的作用,经过穴位及所在经络的传输,以温阳祛寒,温通经脉,平衡阴阳。《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艾灸是由艾草制作而成的,艾草点燃后具有温阳祛寒、活血化瘀、止咳平喘之功效。艾灸过程中产生的近红外线也比远红外线的调理功效更强。《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具体操作时壮数与艾炷大小,应根据病情需要、操作位置和方法以及患者自身情况灵活掌握。冬病夏治往往采用隔姜灸,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烫伤,而且温阳驱寒特性更高一筹。隔姜灸时作用于人体穴位不仅有艾叶的药效、燃烧的热量,还有额外的生姜温阳通经活血药效。因此在温阳驱寒方面,隔姜灸的临床效果往往优于单纯的温和灸。

3.3 治疗效果杨军昌[10]运用三伏灸贴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7.14%,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和1秒用力呼气容积评分显著上升。安茂国[11]在三伏天用隔姜灸治疗虚寒性哮喘,总有效率为97.5%。章涵[12]在夏季三伏天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穴位艾灸治疗,发现发病频率减少及病情程度减轻,血清ET和IgE均降低。徐涵斌[13]用三伏灸贴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明显提高肺功能最大呼气流量和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评分,改善肺功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陈萍萍[14]用三伏贴和督灸联合治疗寒性哮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6%。史春娟[15]治疗过敏性鼻炎,发现三伏天天灸法有效率为93.5 %,优于西药治疗。俞建辉[16]在夏季三伏天用隔姜灸治疗18例冻疮患者,其中12例治愈,达到症状完全消失,冬天未再复发;6例症状较前减轻,这6例患者在第2年三伏天再施以隔姜灸治疗,达到治愈,随访2年冬季未复发。黄琪[17]将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分为四组,在三伏天分别施以三伏贴、三伏贴+艾灸、艾灸+安慰剂、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三伏贴组、三伏贴+艾灸组的疗效优于艾灸+安慰剂组、安慰剂组,且三伏贴组、三伏贴+艾灸组患者的远期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4 注意事项

①贴药后出现局部皮肤温热、麻木、微痒、刺痛等感觉,也有无症状者,这些均属正常现象。如果灼热痛痒感剧烈,皮肤难以忍受,可及时去药和冲洗即可。②贴敷者局部皮肤可能会有色素沉着遗留,几天后即可消失,无需处理。如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保持局部干燥,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针或注射器针头刺破水泡,排尽水疱中水液,局部消毒后涂以烫伤油促进伤口愈合,并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防止感染[18]。③贴药后不能进食生冷、肥甘厚味、海鲜等发物和刺激之品。④热性疾病、严重心肺疾病、严重糖尿病、肺结核活动期间、支气管扩张、皮肤过敏或破损、瘢痕体质者以及孕妇均禁用三伏贴。⑤急性期疾病暂不予以贴敷。

5 总结

冬病夏治法是中医学中的特色疗法。“三伏灸”是冬病夏治理论思想的延伸及临床具体应用,因其疗效显著、操作简便、价格适中、不良作用小等优势,逐渐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冬病夏治。但在临床应用时应需把握其实质,选择最适宜病证施治,不宜夸大其词,盲目扩容延展。冬病夏治实质是针对寒性沉疴属性疾病,临床治疗时应辨证分型,不能不经辨证妄加使用,如治疗哮喘时,冬病夏治适应于冷哮,而热哮并非适宜,不可盲目扩展到各型哮喘。因此,提示我们对于冬病的拓展应谨守其内核实质。另外,临床应注意不能盲目夸大三伏灸的作用,患者在三伏灸治疗时仍应接受正常的基础治疗,不能随意停药或减药。冬病夏治所防治的疾病,往往在夏季时临床症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因此治疗效果需要等到冬季才能验证。而且由于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不同,多数患者可能需要治疗3~5个周期才能显出治疗效果。现人们对冬病夏治在防治疾病方面越来越重视。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基础理论方面研究滞后,临床治疗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金标准依据。今后学者需进行更加规范严谨的大样本科学研究,使冬病夏治有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形成统一的临床诊治标准,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伏贴温阳艾灸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警惕诊疗问题生活化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婆婆迷上了艾灸
再见初恋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
千万“别”艾灸
站在顶楼大声说出我的爱
一起聊聊三伏贴